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6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81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995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115篇
海洋学   427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冬半年高原低几个不同源地的低生成背景,着重分析500hpa环流场,指出:地形对低生成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但一定范围内有利的环境流场也是低生成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并给出了不同源区有利于低发生,发展的500hpa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带通滤波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81年7月由西南低等天气系统引起的大暴雨过程作了地面气象要素场的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带通滤波后的场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中一些物理量场的适当配置与6小时后的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了此带通滤波方法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南低是对流层下层的中尺度扰动。本文在零级近似条件下,采用p坐标系的基本方程组,在边界层内设计两层模式。通过一定的简化方程组后,得到:当Z≤1/2[kL~2/(μ~2Knu~*)] 时,摩擦效应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使扰动减弱;另一方面使扰动增强,而前者的影响略大于后者,最终使扰动消失。频率随高度Z的降低而增加。当Z>1/2[kL~2/(μ~2Knμ~*)]时,摩擦作用甚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频率虽然有两个值,但随高度Z的增加,他们趋于一个常值。  相似文献   
4.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的分析 ,并从湿位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5.
0102号台风"飞燕"移动路径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鸣  林毅  李泓浩 《台湾海峡》2003,22(1):102-107
2001年2号台风“飞燕”登陆早、强度大、移速快、突发性强给福建中部沿海地区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云图等资料对其登陆福建及后期路径北折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散度、850hPa度及低层能量场对台风路径北折有比较好的预示作用,台风未来移向有沿着200hPa其中心附近辐散中心长轴方向、850hPa正度长轴方向及低层暖平流区和850hPa θse高能中心轴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推导出σ坐标系斜压大气的准地转位方程,该方程形式与P坐标系的准地转位方程非常相似,但本质不同,本文还用WKB方法讨论了大地形坡度对斜压大气扰动发展的影响。指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坡有利于低层大气槽线呈西北-东南向的扰动发展,也有利于高层大气槽线呈东北-西南向的扰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度(ξ)明显减弱.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8.
两种涡鞭毛藻的周日垂直迁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Alexandrium lusitanicum于1987年采自葡萄牙沿海,Y-100于1989年采自德国湾。在暗室中用一根柱长150cm,内径3.4cm的玻璃柱对两种鞭毛藻的垂直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藻均进行有规律的周日垂直迁移,且均在始前2h开始向上迁移,光照结束前3h开始向移速度约为280μm/s,向下约为140μm/s向下约为850μm/s;Y-100向上迁移速度约为280μm/s  相似文献   
9.
湍流数值模拟中封闭模式应用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琼州海峡的潮流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指出了选择不同的特征混合长度表达式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表明了基于特征混合长度理论的流封闭模式在近海湍流数值模拟中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出现的海南岛以东外海的暖及其形成机制作了简略的回顾及分析,认为这个暖是常常出现在这区域的,其存在与南海北部的西向流在遇到陆架-陆坡海域作反气旋式偏转而延伸为南海暖流有关;同时当南海暖流流向东北作反气旋式弯曲时,在暖流右侧也会出现暖。暖冬季较弱,夏季当海南岛东岸在西南风作用下出现上升流时会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