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371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查明某绒山羊舍饲基地绒山羊流产、早产,羔羊死亡的病因。按国家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检疫规程,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对该绒山羊舍饲基地舍饲的绒山羊及其周边养殖户放养的绒山羊进行了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舍饲绒山羊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6%和21.9%;放养绒山羊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抗体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该绒山羊舍饲基地舍饲的绒山羊中存在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弧菌病的药物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对虾病原弧菌的药物敏感性和最低抑制浓度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氯霉素,四环素,痢特灵和SMZ等药物是治疗成虾轻度弧菌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5.
记述华南地区网箱养殖石斑鱼鱼虱病病原──南海鱼虱,新种Caligusnanhaiensisnsp.形态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并对南海鱼虱与相似种C.seriolaeYamaguti,1936和C.tanagoYamaguti,1939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6.
日本沼虾黑鳃病几种同工酶的变化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在日本沼虾中存在着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患黑鳃病后酶带发生显著变化。在肌肉、肝脏、心脏和鳃中病虾较健康虾的LDH酶谱分别缺失了2、6、2和1条酶带,同时肝脏中新增了1条酶带;POD酶谱分别缺失了0、7、4和2酶带,肌肉中新增了2条酶带;EST酶谱分别缺失了0、2、3和1条酶带,肌肉、心脏和鳃中分别新增了1、2和2条酶带;MDH酶谱分别缺失了0、2、1和1条酶带,肌肉和脏脏中各新增了1条酶带。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报道了1990年在平湖对虾养殖场用几种药物治疗聚缩虫病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新洁尔灭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大珠母贝人工养殖过程中,幼贝死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1993年11月至1995年5月,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研究和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自然海区吊养的A,B,C3批养殖贝和陵水新村珍珠贝养殖场养殖池吊养的D批养殖贝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凋查.结果显示,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是以暴发性方式发生,幼贝群体的大批量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4~6月龄期,8个月以后随着龄期的延长,死亡率显著降低.幼贝群体死亡率与贝体平均体长的关系是4cm以下的贝体死亡率较高,1~3cm阶段处于死亡高峰期内,5cm以上的贝体死亡率显著降低.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率与类立克次体感染(即RLO平均感染严重度指数S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RLO感染的高峰之后或当中部相应伴随贝群体死亡率的高峰,随着RLO感染的降低,贝群体的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在4批养殖贝群体中,仅在A批养殖贝群体样本中发现有少量纤毛虫寄生(感染率为87.5%,感染强度为3.56个/10倍物镜).这几批幼贝群体的死亡与海水温度、盐度之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张乃禹 《海洋科学》1995,19(4):37-40
气泡病一般发生在幼鱼和仔虾消化道及鳃丝中,导致鱼虾部分死亡。自Marsh和Goriham于1905年报道了鱼的气泡病后已有许多报道,但对于虾的气泡病报道较少。Lightner,D.V.等报道过褐对虾(Penaeus aztecus)蚤II期幼体及稚虾的气泡病[6~9]。1979年著者进行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摄饵量实验[4]过程中曾遇到仔虾消化道气泡病,致使仔虾漂浮在水面,死亡率较高(>30%)导致实验不能进行。为此笔者对中国对虾气泡病的成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