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描记采于曲靖市郊一地下水出水口金线鱼巴属一新种,命名为曲靖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 qujingensis, sp.nov..新种口须特长,与长须金线鱼巴S. longibarbatus Wang(1989) 相近,但体鳞细小,隐于皮下,头长等于体高,两种间分子遗传距离13.6%,表明为亲缘较远的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2.
限额捕捞试点工作逐步展开,预示着我国海洋渔业管理进入全面有序的管理时代。文章根据2008—2017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产量主要来自刺网,占累计总产量的72.90%。剩余产量模型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金线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68 632.99~31 0518.85 t,平均为251 765.59 t。2017年实施最严格的休渔制度后,当年的捕捞努力量投入和渔业产量均未超过最适值,当前总可捕量可设为158 515 t。文章研究结果可为该鱼种限额捕捞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0年1~9月采自北部湾及邻近海域流刺网渔获的54尾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Houttuyn,1782))、71尾深水金线鱼(Nemi pterus bath ybius Snyder,1911)和65尾日本金线鱼(Nemi pterus ja ponicus (Bloch,1791))耳石样本,进行了椭圆傅立叶分析.耳石轮廓经图像处理后进行灰阶转换和二值化处理,消除噪点,然后解析为椭圆傅立叶标码( EFDs).采用77个EFD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3种金线鱼的耳石.结果表明,日本金线鱼幼鱼和成鱼耳石在性成熟前后存在显著的体长效应(P<0.05),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则体长效应不显著(P>0.05).因此在耳石椭圆傅立叶分析中,日本金线鱼采用性成熟个体样本,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采用全部样本.主成分分析中,第1、第2和第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65.1%,15.3%和5.3%,可以将3种金线鱼耳石区分开来.EFD系数的逐步判别分析中,3种鱼的平均正判率达98.6%;交互验证结果显示,3种鱼的平均正判率达97.9%,这表明耳石椭圆傅立叶分析可以作为鱼种识别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出现苏门答腊金线鱼及其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梓荣  王跃中 《台湾海峡》2009,28(4):516-519
2008年1月在北部湾调查时,采集到1金线鱼科标本,经鉴定为苏门答腊金线鱼.渔获总尾数156尾,带回5尾到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标本现保存在南海水产研究所标本馆.体长范围为50mm-126mm,背鳍X-9;臀鳍Ⅲ-7;胸鳍15;腹鳍I-5;尾鳍21.体适度延长,侧扁,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体高在躯干中部背鳍第七鳍棘处为最高.上下颌几等长,仅上颌前端具较大犬牙.眼眶下缘处于吻端与胸鳍基部上端连线的上方,眼眶下缘顶端微凹,后缘几呈直线.前鳃盖骨裸露(无鳞)宽度是有鳞宽度的1.4~1.7倍.体被薄栉鳞,背鳍与侧线间具鳞4~7行,有腋鳞.侧线完全,位高,近似与背缘平行.眼下至上颌骨呈倾钭的金黄色带,体上部略带桃色,下部银白色,体侧有明显的金黄色带,并延至尾鳍叉端附近鳍条.体侧有一红斑,红斑位于背鳍起点与胸鳍基部之间的侧线下缘.背鳍边缘黄色,中间有明显的黄色带,臀鳍粉红色并有2条黄色带,尾鳍粉红色,近叉端鳍条呈金黄色.背鳍第一鳍棘与第二鳍棘由隔膜分开,第一鳍棘和第二鳍棘其长度短于其他鳍棘,无丝状延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连接完全,中间无缺刻.胸鳍伸达肛门上方,胸鳍长度为头长的1.1~1.5倍.腹鳍中等长,约与胸鳍等长,不伸达臂鳍起点.臂鳍最后鳍条不明显长于其他鳍条.尾鳍呈叉形,上叶末端呈锐角或钝圆,上叶末端略呈丝状延长或延长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的产卵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性腺成熟期的组成及分布,季节性变化和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的产卵场位于广东沿海水深60-150m海区,尤其是珠江口外海区的群体更为密集;该生殖群体的产卵期较长,且分布范围大,未见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4种金线鱼矢耳石识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24尾红棘金线鱼(Nemipterus nemurus)、32尾金线鱼(N.virgatus)、36尾深水金线鱼(N.bathybius)和35尾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性成熟后的矢耳石样本,运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了4种鱼类矢耳石形态识别问题。耳石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值,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通过判别分析区分4种金线鱼的耳石,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分析耳石形态变异。结果表明: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30.78%、28.44%和11.75%,可以将四种金线鱼耳石区分开来。其中Ⅰ型地标点6、10、11,Ⅱ型地标点2,Ⅲ型地标点7,贡献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相对扭曲主成分的逐步判别分析中,四种鱼的平均判别成功率达91.3%;交互验证结果显示,四种鱼的平均判别成功率达89.8%,表明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可以作为鱼种耳石识别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耳石形态学与鱼种判别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 1997年 12月至 1999年 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 ,统计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性腺成熟期的组成及分布、季节性变化和水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深水金线鱼的产卵场位于广东沿海水深 6 0~ 15 0m海区 ,尤其是珠江口外海区的群体更为密集 ;该生殖群体的产卵期较长 ,且分布范围大 ,未见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 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分布广泛,平均渔获率为 9. 9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密集分布于 71~80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春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秋季,优势体长组春季为 131 ~140mm,秋季为 121~130mm,渔获优势年龄组为Ⅰ ~Ⅱ龄鱼。目前其资源密度及资源量分别为 129. 41kg·km-2和9 .484 21t,资源量是原始资源量的 46%,该资源已明显衰退。同时文中还讨论了合理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采于曲靖市郊一地下水出水口金线鱼巴属一新种 ,命名为曲靖金线鱼巴Sinocyclocheilusqujingen sis,sp.nov.。新种口须特长 ,与长须金线鱼巴S .longibarbatusWang(1 989)相近 ,但体鳞细小 ,隐于皮下 ,头长等于体高 ,两种间分子遗传距离 1 3 6% ,表明为亲缘较远的两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10.
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分析湛江市腌制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中的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腌制金线鱼的微生物安全指标中有3组样品菌落总数略超标,其他指标符合西班牙等国家腌渍鱼制品微生物标准;耐盐菌数为菌落总数20倍以上,优势耐盐菌全为革兰阴性杆菌,6株优势嗜盐菌中有2株为革兰阳性球菌;理化指标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300 mg/kg,符合水产品质量要求;甲醛及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5 mg/kg,相对较低.可见,湛江市腌制金线鱼安全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