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海洋学   8篇
  2016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两种涡鞭毛藻的周日垂直迁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Alexandrium lusitanicum于1987年采自葡萄牙沿海,Y-100于1989年采自德国湾。在暗室中用一根柱长150cm,内径3.4cm的玻璃柱对两种涡鞭毛藻的垂直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藻均进行有规律的周日垂直迁移,且均在始前2h开始向上迁移,光照结束前3h开始向移速度约为280μm/s,向下约为140μm/s向下约为850μm/s;Y-100向上迁移速度约为280μm/s  相似文献   
2.
两种涡鞭毛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单种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采自葡萄牙沿海和德国湾的两种赤潮涡鞭毛藻Alexandrium lusitanicum(A.L.)和Y-100在不同光、温、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藻的生长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显示了光饱和现象;在较高温条件下,藻的生长随光照增加而加快,两种藻生长的最适温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生长速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相似文献   
3.
欧洲某些鞭毛藻对海洋生物的毒害,大致可分为由金黄曲沟藻(Gyrodinium aurcolum)引起的天然或养殖的海洋生物的毙死;由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引起的贻贝毒化和由塔马拉膝沟藻(Gonyaulax tamarensis)的游动细胞和休眠胞囊引起的麻痹性贝毒(PSP)和下痢性贝毒(DSP)。  相似文献   
4.
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藻际中分离出一株微型鞭毛藻MMDL4071,经光学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发现,该鞭毛藻体长约为3μm,椭球型,头部端具不等长的两条鞭毛;扫描电镜观察揭示了该鞭毛藻的细胞核、色素体、色素体-内质网膜、高尔基体、线粒体以及"9+2"微管结构的鞭毛等亚显微结构.对照培养实验表明该鞭毛藻属于依赖摄食细菌的异养型藻类,并观察到了该藻二分裂的增殖过程.通过对18S rDNA及ITS序列扩增、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综合形态学、生态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的结果,该藻被确定为棕鞭藻属的一个未定种(Ochromonas sp.).  相似文献   
5.
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1999年国外发表的资料,对有毒赤潮藻种Pfiesteria piscicida Steidinger et Burkholder sp.nov的结构、行为、生活史、毒素及分泌方式、危害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该藻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赤潮新种,是美国东海岸危害渔业的主要有害藻,具有复杂多变的结构、“幽灵般”的和赤和生活史、高活性的毒素及特殊分泌方式,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6.
7.
麻痹性贝毒的毒素成分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颗石藻(钙质超微浮游生物)是球状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海藻,在现代大洋的食物网中有重要意义。这些海藻分泌颗石藻,支撑组分为方解石,直径1~10μm,形成于高尔基体内并挤压后覆盖于细胞表面。由于颗石鞭毛藻很小(<20μm),归属于超微浮游生物类。它们在晚白垩世的产量比现代高,形成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