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扇贝的养殖环境及其体内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9月~1994年11月,对青岛胶州湾养殖的扇贝及环境中的细菌组成和某些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养殖区表层海水中异养菌和弧菌平均数各波动于(21.2~39.7)×102/cm3和(7.3~19.2)×102/cm3之间。其中1号和4号站位的菌数比其它越位都高,这和它们靠近码头,受到附近的排水污染有关。在扇贝的消化盲囊和性腺内也分离到异养菌和弧菌,分别为103~105个g和103~105个/g。这些细菌可能因扇贝遇到环境改变防御能力下降时,扩散到其它器官并大量繁殖,因而造成感染而死亡。从对分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看,近年一些菌株对原来敏感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如四环索和链霉素,今后在育苗过程中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对于研究夜光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增殖机理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试验,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扁藻作为饵料,夜光藻能良好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为夜光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关键性的饵料问题,实现了国内夜光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3.
Tracy A.  Villareal 《Marine Ecology》1990,11(2):117-132
Abstract. The oceanic diatom Rhizosolenia clevei and its cyanobactcrial symbiont Richelia intracel-luluris were isolated into laboratory culture and their biology and growth dynamics examined. Nitrogen-fixation by the symbiont could sustain the symbiosis. Growth and nitrogenase activity demonstrated light saturation kinetics, with no photoinhibition up to 315 μE m-1 s-1 for growth and 780μE m-1 s-1 for nitrogen fixation. The symbiosis is not obligate for Rhizosolenia , which is capable of growth independent of the symbiont if a nitrogen source is available. The symbiont is contained in the pcriplasmic space between the Rhizosolenia plasmalcmma and frustulc, and preliminary evidence suggests excretion of fixed nitrogen into the medium may be occurring.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与其他任何组织形式一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城市核心资源系统的开发和创造。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再创城市新型的核心资源,这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城市形象可以在更高层次保护城市传统资源要素,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瓣鳃类共有33种,其中31种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组合,称为西水坡丽蚌动物群,其时代为中全新世早期。据贝壳14C测年资料(6 465±45 a BP)和同层出土的陶器特征, 为仰韶文化早期(7 000~6 000 a BP)。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组合特征非常接近,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 亚热带湿热气候。根据该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仰韶文化早期该地区的古环境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河流成网,湖泊遍野,水质优良,水生生物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先民提供了从事农耕、渔猎的生栖条件。  相似文献   
6.
The influence of microorganisms on mineral alteration is not easy to determine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to raise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an identical but abiotic system. Another problem in this context is the choice of reliable tracers to evaluate the alteration rate of materials during in vitro experiments. To face such difficulties, we elaborated a defined medium allowing both the growth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elements solubilized from the minerals. Thanks to this medium, we were able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amounts of major elements solubilized from the materials in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l growth, compared to a sterile system. Moreover, the analysis by ICP-MS of trace elements was possible after a chromatographic treatment, which selectively eliminated 99% of the sodium content of the medium. To cite this article: G. Aouad et al., C. R. Geoscience 337 (2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神文化载体的结构性解体;二是政府组织不力。最后探讨了重振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提出重新构建鬼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完善其空间结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洪  黄静  李树棋  刘艳 《热带地理》2007,27(5):466-471
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中国侗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道县侗族民居、侗族建筑、侗族民风民俗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为通道县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文中客观分析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的竞争优势和不利条件,从空间结构、开发定位、开发方向、开发重点、区域合作、侗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9.
体验经济赋予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新的内涵,也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成为必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应遵循产品独特性、体验主题化、高度参与性、文化真实性的原则,从体验主题的确定、体验氛围营造、体验活动的策划、体验线路的安排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形成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家平 《地理研究》1992,11(3):50-57
本文是对居住在贵州东南部亚热带山地的苗族侗族两个民族聚落地理形特征形成的文化背境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传统文化特征的不同导致聚落在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异,最后根据文化在聚落中的表现划分了辐聚型和辐散型两个文化聚落类型,并分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