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6年8月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决议,确定太阳系为八颗行星,冥王星带着他的孩子查龙,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传统的“九大行星”家族。它失去了往日作为“冥王普鲁托”(见题图)的威严和荣耀,似乎成了太阳系的“孙子辈”。  相似文献   
2.
星空有约     
《天文爱好者》2010,(1):8-9
上图显示每日日落到次日日出之间的五大行星出没状态,及观测条件。包括晨昏蒙影时刻,水星与金星的出没时刻,火星、木星与土星的出没及中天时刻,以及月亮出没状态。横坐标为地方平时,纵坐标为日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计算了由太阳系大行星轨道运动引起的日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轨道运动角动量变化率j_⊙,在理论上对j_⊙作展开,表明它存在多项短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资料的分析结果相比较,两者结果是符合的,它们具有一致的谱结构。因此,行星的轨道运动对太阳黑子活动存在动力作用的可能性又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陈丹 《天文爱好者》2009,(10):78-80
西塞罗作品中有关行星仪的最早记载 天球仪的一个缺点是从天球外边看天球,星座的位置与实际情况正相反(所以后来才有了从内侧看的天球仪),另一个缺点是不能表现太阳、月亮和肉眼可见的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人除了发明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天球仪,以演示恒星和它们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发明和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最熟悉的家族要属太阳系了。太阳系位于银河的一条旋臂上,由恒星太阳和八颗大行星、矮行星、以及行星的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各种星际物质组成。而他周围的诸多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也围绕着太阳做周期运行,自1959年以来,人们就陆续通过空间探测来研究太阳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太阳系的诞生,构成、运动及变化,近距离接触与地球同生共息的伙伴,看清他们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太阳系内,恒星太阳位于中心,是最主要的天体。在它的周围有八颗大行星、许多矮行星和小行星,还有许多彗星和流星体。其中六颗大行星拥有自己的卫星。这些天体在太阳系内有规律地运动着,构成了丰富多姿的太阳系家族。也正是这些天体的有规律运动,形成了太阳系内天体的各种天文现象,如日食(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月食(月全食和月偏食),  相似文献   
7.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并有很多天然卫星,很像是一个微型的太阳系,所以不少人认为探测木星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第一批访问木星的是美国先驱者-1O和11,它们以行星际漫游的方式对木星进行了探测。1972年3月2日发射的先驱者-10于l973年12月在穿过木星云层时拍摄并发回了首批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  相似文献   
8.
自远镜发明以来,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土星——就以其宽阔而又精细的光环闻名于世。土星光环主要由富含水冰、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有着较高的反照率,因此看上去很是明亮。虽说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都拥有各自的光环系统,但要论壮观程度它们是远远比不上土星的。  相似文献   
9.
仰望夜空,银河高挂,群星璀璨,五大行星往来交错,彗孛流陨隐现其中,这种种景象,与凄清皎洁的月亮、光热逼人的太阳相比,别有一番风格,也多了几些热闹,同时也引出了人们对它们的无限遐思和向往。  相似文献   
10.
晚期重轰击(一般又称为月球灾难,简称LHB)指的是距今约3.8~4.1 Ga时段月球受到大量陨石的轰击,于月面上形成的大量撞击坑,并推论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也经历了这样一次重轰击。Nice模式是关于太阳系动力学演化的一种设想:在初始原行星气体星盘消散之后很久,大行星从最初紧凑的组构迁移到目前的位置。这个行星迁移理论用来解释包括内太阳系的晚期重轰击,以及Oort云、Kuiper带、海王星和木星Trojans行星等形成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