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8篇
  免费   392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412篇
地质学   1179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362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24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家溪群是江南造山带湖南段的最早物质纪录,其沉积构造背景及相关的钦杭结合带位置尚存争议。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湘东北金井地区冷家溪群早期-中期相对新鲜砂岩采样进行系统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进而按时代先后对砂岩分组并进行地球化学研究,以此探讨沉积期盆地性质及大地构造格局。金井地区冷家溪群砂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变化较大,SiO2质量分数总体较低、Al2O3质量分数和Al2O3/SiO2比值较高、K2O/Na2O比值高且变化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铕负异常明显等特征暨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形态与典型的后太古宙页岩和上陆壳相似。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沉积环境为弧后盆地,且早期易家桥组和潘家冲组的成熟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北邻构造相对稳定的扬子陆块南缘;中期雷神庙组-黄浒洞组的成熟度较低,可能更多来源于南邻构造相对活动的大陆岛弧。各组地层构造环境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均显示为大陆岛弧环境,但从微量元素特征对母岩的继承性分析,仍反映出弧后盆地环境;有关微量元素参数的相对大小指示早期沉积环境为活动陆缘、中期沉积环境为大陆岛弧,与主量元素特征反映的信息一致。根据上述地球化学证据,提出冷家溪期构造格局与演化过程:早期受古华南洋板块向北西高角度俯冲影响,弧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伸展而形成宽阔的弧后盆地,金井地区处于盆地北部而主要接受北邻扬子陆块来源沉积;中期古华南洋板块俯冲角度变缓并推动大陆岛弧向北西运移,弧后盆地收缩,金井地区因构造迁移而主要接受南邻大陆岛弧来源沉积。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弧后盆地南邻大陆岛弧大体在安仁-双牌一线。   相似文献   
2.
方陵生 《海洋世界》2004,(12):27-29
在人类眼中看来。大白鲨是大海中最可怕的食肉动物。但是在鲨鱼眼中。对它们自己能否称得上海中霸主也许别有一番“见解”。  相似文献   
3.
Mobile Agent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具有移动性、智能性和异步计算的特点,已成为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系统最具活力的发展方向.现对Mobile Agent的概念、系统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威  朱进 《天文学进展》2002,20(4):379-383
对1995年至2001年《Natue》和《Science》上发表的天文学论文的统计表明,行星天文学领域的论文数量明显超过天文学的其它分支学科,占天文学总论文数的1/3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行星天文学是天文学最活跃和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对这些论文具体内容的分析可以给出当前行星天文学领域的若干热点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对这一重要领域的关注和投入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星族IRGB/AGB星外壳结合能为零时的核质量与其初始质量的关系,发现此关系与Weidemann和Koester观测得到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相符,并与Zhang和Kwok得到的行星状星云核质量分布的观测结果相符合.采用相同的假设,本文还得到了星族II恒星的初始终止质量关系.对于相同的初始质量,星族I恒星的终止质量比星族I的大~10%-20%.  相似文献   
6.
从知道某些天体具有磁场起,人们就对其磁场的起源提出种种解释,例如有电池说,转子说,化石说,发电机说等等。但由于这些学说都分别与某些观测事实相抵触而未被公认,因此星球磁场的起源一直是未能解决的命题。余先河先生提出,星球的磁场起源可能与所受的引力有关,行星的磁场强度正比于其所受卫星的引力;正比于卫星与行星的引力连线转动的相对角速度。本文对这两方面的命题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81和r=0.8425,它们都在a=0.01的信度水平上相关。结果表明余新河关于行星磁场起源的设想是有基础的。本文还对其统计结果和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许多行星(如木卫三,水星,地球,木星和土星)和恒星(如太阳)具有内部磁场。对这些磁场的存在和变化的解释对行星科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总结行星和恒星的导电流体内部磁流体力学研究的新近发展和困难。一般由热对流驱动的流动通过磁流体力学过程产生并维持在行星和恒星中的磁场。在行星中磁流体力学过程强烈地受到转动,磁场和球几何位型的综合影响。其动力学的关键方面涉及科里奥利力和洛伦兹力间的相互作用。在太阳中其流线,即处于对流层的薄的剪切流层在太阳的磁流体力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基本的角色,并由之产生了11年太阳黑子周期。本文也给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三维太阳发电机模型。  相似文献   
8.
季江徽  刘林 《天文学报》2005,46(3):282-293
用直接数值积分方法通过模拟不同的行星构型探讨了HD82943行星系统(由两颗共振的巨行星组成)的长期动力演化,同时,还研究了在相空间的轨道运动.在对系统长达107年数值积分中,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均与2:1共振相关联.典型地,在相同的时标内,两个共振幅角θ1和θ2同时(或其中之一)存在秤动.由于共振幅角在一定范围内的秤动,因而使两颗行星轨道半长径被约束而表现为规则运动模式.另外,利用分析模型(包含了外行星偏心率e2的因素),还讨论了对于不同取值的e2和相对近星点经度θ时,内行星在相空间的运动,并发现2:1轨道共振对于相对较小的e2以及当θ=0°时易于保持.此外,适中的e2将导致系统的两颗行星进入深度共振状态.再者,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吻合得很好,两者都揭示了行星系统的2:1共振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