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镁铁- 超镁铁岩是揭示地幔物质组成和壳幔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也是Ni- Cu- PGE- Cr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载体。不同的镁铁- 超镁铁岩体赋矿特征明显不同:蛇绿岩以产出铬铁矿床为特征,阿拉斯加型岩体主要赋含铂族元素(PGE)矿床,大型层状岩体则可同时产出铬铁矿床、PGE矿床和Cu- Ni硫化物矿床。这种成矿差异显然与赋矿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母岩浆经历的岩浆演化过程有关,但缺少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前人对上述不同种类矿床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或岩浆房内的围岩混染和结晶分异等岩浆过程,而极少关注流体作用。近年来,实验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均表明幔源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流体活动可能对成矿元素的富集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分配系数也在不断更新。厘清Cr和PGE在熔体演化——尤其是流体出溶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刻画并揭示其迁移富集、分离和再富集的成矿过程及控制因素,已成为当前岩浆矿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富水流体与铬铁矿和PGE成矿关系的科学问题,总结了不同镁铁- 超镁铁岩体的成矿差异以及铬铁矿和PGE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活动记录,提出流体性质和组分对铬铁矿和PGE迁移富集的控制作用,强调有必要开展蛇绿岩、大型层状镁铁- 超镁铁岩体和阿拉斯加型岩体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火山学家不需用水晶球来预测他们学科的未来方向。他们只需倾听墨西哥城附近的Pocopatépetl火山隆隆的轰鸣声或观察其他火山的烟雾和流体 ,就足以提醒他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这些经常成为自然灾害的自然现象的行为。2 0 0 0年 1 2月 1 5日 ,在旧金山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的一个简况介绍会上讨论了“2 0 1 0年的火山学”这样一个并不遥远的话题。出席简况介绍会的火山学家们说 ,虽然已有许多仪器设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山的活动过程 ,但仍需要有更多的方法 ,以及不断增加的公众认知范围 ,不断涌现的新火山学家和其他…  相似文献   
3.
Cryogenic structure (patterns made by ice inclusions) in seasonally frozen and permafrost-af-fected soils result from ice formation during freezing. Analysis of cryogenic structures in soils is essenti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ryogenic processes in soils and to formulating land use management interpretations. When soils freeze, the freezing front moves downward and attracts water moving upward resulting in mainly horizontal lenticular ice formation. Platy and lenticular soil structures form between ice lenses in upper active layer. The reticular soil structure usually forms above the permafrost table caused by freeze-back of the permafrost. The upward freeze-back resulted in platy soil structure and the volume changes following the annual freeze-thaw cycle resulted in vertical cracks. The combined result is an ice-net formation with mineral soils embedded in the ice net. The upper permafrost layer that used to be a part of the active layer has an ice content exceeding 50% due to repeated freeze-thaw cycles over time. The mineral soils appear in blocks embedded in an ice matrix. The permafrost layer that never experienced the freeze-thaw cycle often consists of alternate layers of thin ice lens and frozen soils with extreme hard consistence and has relatively lower ice content than the ice-rich layer of the upper permafrost. Ice contents and thaw settling potentials associated with each cryogenic structur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ngineering and land use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4.
在坦桑尼亚西南部的乌本迪带内首次发现了阿拉斯加型(岛弧型)镁铁-超镁铁环状杂岩体,对约束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Nsamya杂岩体主要岩性为单辉橄榄岩和辉长岩,单辉橄榄岩位于杂岩体的中部,而辉长岩主要位于北部边缘,表现出环状岩体特征.锆石U-Pb年龄表明杂岩体的形成年龄介于1874~1944Ma之间,为古元古代晚期.岩石地球化学显示,杂岩体具有低SiO2,高MgO、FeOT、Cr和Ni含量,富集LREE和Ba、P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同程度的亏损HREE和Nb、Ta、Zr、Hf和Ti等高场强元素特征,为具有岛弧构造背景的阿拉斯加型岩体.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其形成于古元古代乌本迪造山作用晚期的岛弧盆地闭合阶段,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并在上升过程中遭受下地壳基底的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西雅图出发,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穿过加拿大,就是美国的第49个州——阿拉斯加,这里拥有世界闻名的阿拉斯加湾。而从阿拉斯加湾向西一直到白令海,是一片北纬60度附近的高纬度区域,在这里,寒流、  相似文献   
6.
Nat Rutter 《第四纪研究》1992,12(2):166-167
由国际科联发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努力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把土壤-黄土序列作为第四纪古气候的关键性记录。土壤-黄土序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黄土堆积集中在东欧、西伯利亚、中国、美国中部和阿拉斯加,以及南美洲东南部,其他大陆也见有少量黄土堆积。这种全球范围的广泛分布不仅为解译特定时段内大范围  相似文献   
7.
滇西阿拉斯加型岩体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魁武  张旗 《地质科学》1992,(A12):108-119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7,(9):4-4
据报道,在俄罗斯和加拿大对北极地区展开探险活动后,美国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希利”号于8月17日驶往北极进行为期四周的绘图工作。“希利”号全长420英尺,可破除8英尺厚的冰层,服役时间为7年,是美国目前“最年轻”的一艘破冰船。据美国媒体报道,“希利”号这次航行的主要任务是绘制楚科奇冠北部海床的海底地图,以确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延伸的范围,同时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登记边界信息做准备,并不是要宣示主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8,(4):5-5
漂流瓶总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不,经过21年的海上漂流,一个小小的漂流瓶居然又回到了投放者自己的手里。  相似文献   
10.
在极地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北极气温以较全球平均更快的速度变暖,从而导致了北极冰冻圈系统的剧烈变化。河冰是北极冰冻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同时影响当地的生态、水文和多年冻土等。本研究利用Stefan方程,使用实测河冰厚度数据、CMIP6历史实验数据和四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的1850—2100年近地表日气温数据,建立了阿拉斯加地区1850—2100年最大河冰厚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阿拉斯加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河冰厚度呈现南薄北厚的特点;在东西方向上,1850—2000年的平均最大冰厚呈现东薄西厚的特点,但未来100年在东西方向上无显著差异(P<0.05)。1850—2100年阿拉斯加地区最大河冰厚度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1850—2014年下降速率为(-0.72±0.25) cm·(10a)-1(P<0.05);随着社会脆弱性的加剧和辐射强迫的增强,2015—2100年阿拉斯加地区河冰减薄的速度明显增大,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