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张根寿 《地图》1992,(3):28-30
森林立地类型遥感制图以森林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森林立地学为依据,通过遥感影像特征解译及生物地理学规律综合分析和分类而后制作成森林立地类型图。森林立地条件的遥感技术应用有两方面:现有林地的立地条件调查和宜林地的立地条件调查。一般来说,现有林地的立地类型对宜林地起一定的“规范”作用,但这种“规范”并非一一对应,如应该植树造林的土地不合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固沙植物立地条件分区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珩  张志谦 《中国沙漠》2006,26(1):131-136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气候恶劣、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的含盐量高,沿线天然植被稀少,沙漠腹地仅发现12种能忍耐干旱和抗盐的植物种。经过科学试验,已经解决了沙漠腹地灌溉条件下固沙植物引种、选育和咸水灌溉等一系列人工绿地建设的技术难题,并且已经引种固沙植物50多种,建成沙漠公路固沙、基地绿化人工绿地43.3 hm2。沙漠人工植物栽培离不开灌溉。因此,主要从沿线土壤盐分状况,可利用水资源分布来评价植物固沙的立地条件。评价结果,在塔里木河近现代冲积平原有古河道淡水可以利用,昆仑山山前冲洪积扇普遍赋存可以利用的咸水。但全线可利用水资源的量不足以维持常规灌溉方式,必须采取节水灌溉,尽量节省资源,一些地方生物防沙要结合工程固沙,形成工程生物防沙体系,保证公路的畅通。  相似文献   
3.
Records of the May 12,2008 MS8.0 Wenchuan,Sichuan,earthquake from 27 stations of Shaanxi Digital Strong Motion Network are processed and analyzed,including baseline adjustment of acceleration traces,filtering,and calculations of velocities,displacements a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The results show that direction energy radiation of the large earthquake and horizontal inhomogeneous medium along the wave traveling path might both have some effect on the scattering degree of the attenuation of PGAH,besides influence of local site conditions.For the same intensity,the ratios of PGA /PGV are commonly small,on average about 5,which indicates that long period components are rich in ground motion.Intensities for most sites of the stations are within Ⅴ~Ⅶ.The larger one among PGAE-W and PGAN-S is quite close to their PGAH,which is less than 10% in relative deviation.The dominated waves are surface waves.The thicker the soil overburden is,the stronger the surface wave will be and the longer the shaking will last.Local site conditions have strong effects on ground motion,especially those of thick sediment filled-in basins,as they can significantly amplify long-period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4.
韦金丽  凌子燕 《广西地质》2012,(5):33-34,37
文章以广西宁明主要树种马尾松和桉树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高精度的DEM数据快速提取了地形地貌因子参数,基于此建立了马尾松和桉树的生产力估算模型,并预测了研究区域潜在的森林生产力,以期为林业部门营造林树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半红树植物通常生长于红树林向陆边缘、不规则高潮可及的生境。由于自然分布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对半红树植物的分布格局、群落组成和立地条件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有限,导致目前对半红树植物的保育和管理还有明显缺陷。以粤西沿海地区17处典型半红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红树植物种群分布、生境特点、生境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对策。在野外调查中,发现3处中国大陆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种群新分布点,以及广东省科级植物分布新纪录--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研究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半红树植物群落以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黄槿(Hibiscus tiliace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和银叶树为优势种,伴生种和陆生植物分别以露兜簕(Pandanus tectorius)和楝(Melia azedarache)较为常见,半红树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受土壤盐度和淹水条件影响,自河口的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化,其土壤环境特征与真红树植物群落相似,表现为低盐度(土壤盐度为0.84‰~6.59‰)、土壤酸化(pH为6.01~6.09)和高有机质含量(总有机碳质量比为19.12~44.44 g/kg)的特征。现阶段对半红树植物仍然缺乏综合研究,其包括碳存储在内的生态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半红树植物保护地位在国内尚未明确,建议开展建立保护小区、实施迁地保育和人工恢复等保育手段。  相似文献   
6.
洛阳牡丹立地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洛阳牡丹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表明,牡丹的长势和品质与其地质地球化学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区内磷、钾、锰、铜、锌、钼的富足为洛阳牡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来源,土壤中的镉、铜、锌、砷等对牡丹花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并分析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 地形图中记载的林地信息能有效反映20世纪中期东北地区林地基本特征;研究期内林地呈先增后减态势,增幅达10.04×104 km2,同期覆盖率从34.67%增至44.97%;市域林地均呈增加态势,净增幅前5的市域均超5 000 km2。② 研究期内林地不变、增加和减少区面积分别为28.36×104 km2、15.49×104 km2和5.45×104 km2;林地不变区沿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呈倒U字形分布,占2020年林地面积的64.68%;林地增加区集中于辽河平原、长白山西侧、三江平原东侧、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林地减少区零星分散、未呈明显集聚。③ 林地减少的流向表明,农业拓垦是东北地区林地减少的主因,侵占林地规模占林地减少量的88.18%,转化为耕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脉结合处及河谷地带;河流水体与城乡建设占用的林地基本相当,约占林地减少量的2.00%,城乡建设未对林地造成较大损坏。④ 研究期立地条件有大幅改善,林地距城镇平均距离缩减2.26 km,半数新增林地位于城镇10 km范围内;林地平均高程下降41.44 m,超半数新增林地位于高程300 m以内,林地向城镇延伸和“下山进平原”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介绍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立地条件的研究, 划分了宜川县森林立地类型区和类型组,对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坡向、坡度、土壤、地貌等)进行了遥感判读分析、并简单叙述了 编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乌江流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的生态和安全屏障,其上游地区长年面临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当地和长江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本文基于贵州省毕节地区2010年森林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运用综合能力蓄水法对乌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进行估算,分析了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并使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与林地海拔、坡度和土地退化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2010年,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总量为563.05×106 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达774.73 t/hm2,水源涵养能力分布表现为东部地区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西部地区强弱相间的碎片化分布特征;(2)随着林地海拔的升高,森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海拔平均每上升1000 m,单位水源涵养量相应减少90.56 t/hm2左右;(3)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与坡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坡度平均每增加1°,单位水源涵养量相应减少2.44 t/hm2;(4)土地退化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较大,退化土地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较非退化土地平均下降23.50%。正确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空间差异,对了解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制订实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及建设等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