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湛江沿海中华乌塘鳢个体生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个体绝对生殖力为 840 0~ 3 3 2 70粒 ,个体相对生殖力FL 为 5 67 6~ 1 83 3 2粒 /cm ,Fw为 1 5 5 6~ 482 7粒 /g ;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空壳重、卵巢重呈直线相关 ,与年龄呈二次函数相关 ,与成熟系数和肥满度相关关系不显著 ;个体相对生殖力FL 与各生物学指标正相关 ,Fw除了与卵巢重、肥满度和年龄相关关系不显著外 ,其余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用同工酶谱法发现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 sinensis四个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很低,在所检测的30个基因座位中,多态座位比例只有0—10%,平均杂合度仅为0.2—0.5%,物种的平均杂合度为0.33±0.10%。四个群体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虽然其中三个群体拥有特有的等位基因,但其基因频率都未超过5%。四个群体的Nei氏遗传距只有1.68—12.13×10~(-5)。据分析,近交可能是遗传变异水平低和形态特征分化差的主要原因。种苗生产上应注意广泛采集不同地理群体的鱼作亲鱼,以丰富养殖群体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河蟹生长特点以及渔获物与放养规格的关系,用有序样品的Fish聚类分析法首次对中华绒螯蟹的渔获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广南水库沉砂池2000年河蟹渔获物可以分为3个群体,与其放养的3个不同规格群体相对应;据此推算了不同放养规格的回捕率;并对雌、雄生长和性成熟的差异以及合理的放养规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华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胰蛋白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PCR技术获得一个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与已报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胰蛋白酶基因有较高的相似度,序列中包含一个内含子和两个不完整的外显子,编码182个氨基酸残基。该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胰蛋白酶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为83.5%;含有胰蛋白酶所特有的His、Asp和Ser组成的活性三联体、决定胰蛋白酶底物专一性的Asp、底物结合部位的G1y残基。综合分析认定该基因为胰蛋白酶基因片断。将其氨基酸序列与报道的其他动物胰蛋白酶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与现有以表型特征为依据的虾分类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6,27(2):200-202
于1985-1986年在长江口的底栖生物取样中,采到大量双壳类软体动物标本。鉴定表明,其中一新种,被定名为中华团结蛤Abra simica sp.nov。,属樱蛤超科中的双带科(Semel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度为14—19‰的人工海水中,温度20—25℃条件下,189只平均体重100g的抱卵亲蟹产蚤状幼体4025万只。布苗密度为50—100万只/m~3为宜。必须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人工饵料以单胞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主,可适当加喂蛋黄。  相似文献   
7.
中华哲水蚤不同地理种群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Brodsky)是属于甲壳纲 (Crustacea)桡足亚纲 (Copopeda)哲水蚤目(Calanoida)哲水蚤属(CalanusLeach)的一类浮游动物 ,为暖温带种 ,广泛分布于我国渤、黄海和东海沿岸区 ,为这些水域的优势种[1]。有关中华哲水蚤的研究国内有过许多报道 :李少菁[2]、陈清潮[3]、林元烧等[4]曾分别对该种类生活习性、摄食、生殖及生活史进行过研究 ,林元烧、曹文清等[5]也曾对厦门港不同月份采集的中华哲水蚤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而不同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是我国近海的优势桡足类。它的数量大,分布广。特别在冬、春季,在我国近海浮游动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它的个体也较大,是滤食性种类。因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所以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定为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 作者根据以往历史资料(方金钏,1979;朱长寿,1997;朱长寿等,1991、1999;林玉辉等,1988;林元烧等,1984;李少菁,1963;陈清潮,1964;福建省海岸带和海凃综合调查领导小组,1990;福建海洋研究所,1988;Tan,1970)和多年来的研究结果(黄加祺等,1984,1986a、b、c,1989,1991a、b,1997a、b),对中华哲水蚤在不同水域的分布,与温、盐度关系及繁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见解,为本项目子课题提供了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仔蟹维生素E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酪蛋白、明胶,糊精和去维生素E的鱼油为原料,配制成等氨等能的半纯化基础饲料,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20,40,60,80mg制成试验饲料,对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和后继仔蟹进行了为期25 d的饲养试验,探讨了VE对大眼幼体和仔蟹生长,存活、蜕皮的影响和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每100g饲料中分别添20mgt 40mgVE时,Ⅲ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均较高,分别为436.065,51.17%和2.54和487.61%,61.50%和2.58,而VE缺乏组,同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仅分别是264.94%、26.17%和2.21,但是当每100g饲料中VE的添加量提高到80mg时,仔蟹的上述三项指标,不但没有随之升高,反而明显下降,并与VE缺乏的对照组相接近,表明VE添加过量,也会抑制仔蟹的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VE对仔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存活和蜕皮是必需的其适宜添加量为每100g饲料中添加20-40mg.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已于2008年1月8日经建设部第14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建设部第167号令颁布.该实施细则自2008年3月15日起施行.由于该细则内容涉及我国建筑师的相关权益,必然会受到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