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在,如果我们想知道“几点了”,那是非常方便的,但在古代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明清之交,人们主要使用的计时器是“漏刻”,即靠累计流水量来指示时间的“铜壶滴漏”。不过,这一般只有皇家和官府才用得起。好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所以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城镇居民听钟鼓楼报点,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古诗词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古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气象知识,若能合理利用古诗词中的气象知识和国人对古诗词的偏爱,将气象知识“嫁接”于古诗词之中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红豆生南国,愿君多采撷, 春来发几枝,此物最相思。 这首《相思》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青年时期所作,该诗题名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相似文献   
4.
昼夜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时间单位,自从有了时间观念开始,古人就发现,从太阳出升到下一次太阳出升的时间间隔是非常固定的,这就是一昼夜。虽然由于季节的不同,白昼、黑夜的长度不一样,但它们加起来的长度是不变的(到近代人们才知道,这是由极其稳定的地球自转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解析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信息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尝试利用2类方法解析古诗词文本空间信息,即“基于古今地名关系的明确定位法”和“方位推测定位、近似替代定位、时空推测定位等近似地名定位方法”;设计了能表达古诗词作者、诗词文本、诗词地名和相关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库,以唐李白诗词为例,收集诗词967首,对其中563首的创作地、所描述的地名或景观进行了空间定位,初步建成了诗词地理数据库。在GIS中,对于李白诗词创作的地点、诗词中描述的地名及作者联想到的地名等位置信息进行地理制图,并归纳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能清晰展现李白的创作空间和诗词文本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应用GIS技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分析是可行的,从地理空间视角研究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伏修 《地理教学》2010,(15):60-60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月亮,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对月吟诗,绝唱古今,形成了“月亮文化”,联系这一系列古诗词,去欣赏、去理解、去发掘、去传承,明析月相的成因及规律,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地理素养。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专题“结合古典诗词,明析月相规律”,课堂讲解之后,让同学们认真去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并填表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咏月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作家以月相为意象所作的诗词,大多是借景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李白的《把酒问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月相变化是最常见的天文现象之一,月相变化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其变化周期很早就为我国古人掌握并成为我国古代制定农历的依据,古代诗人善于观察月相,掌握了月相的变化规律,所以咏月诗词极富生活气  相似文献   
8.
“诗意星空”系列天文科普活动的核心内容为“诗意星空天文摄影大赛”,该赛事是中国首个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全球天文学促发展战略首批支持的大赛,旨在通过摄影方式诠释中国古诗词中独特的天文意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咏秋诗词中,有两个大类。一类可以称之为秋兴或赏秋,凶为秋季天高气爽、秋色斑斓,美景无限。另一类是悲秋、秋愁或秋思,因为自然界的草木枯黄和凋零,天寒日短,老弱病人往往容易联想到人的壮盛之年过去,乖转之年的到来,常常能引发秋愁和秋悲。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一些地区,一年中某一特定时期总是会出现某种天气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气候。最为熟知的例子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了。梅雨时节,阴雨连绵,连日不断,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许多诗词都有涉及到梅雨,如宋代赵师秀《约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