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珠 《探矿工程》2007,34(4):45-46
对陕西凤太矿田易斜地层在钻孔施工中出现的钻孔弯曲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采取了钻孔的方位、倾角提前预偏,自制简易钻塔、以较小的钻孔倾角开孔、螺杆钻定向、修弯钻铤等防斜治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日晷的“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或器具,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最早创制的天文仪器,为几千年人类文明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晷主要由晷表和晷面两部分组成。天气晴朗时,阳光倾泻在晷表上,在其下方的晷面上拖曳出一条清晰的影子。随着时间流逝,太阳在苍穹上缓步轻移,  相似文献   
3.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日晷上的那个8字形呢?这里所蕴含的深刻天文学规律,还得从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手表说起。要想知道时间,就得去看钟表,这是现代人的常识。可是表上的时间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相似文献   
4.
现在,如果我们想知道“几点了”,那是非常方便的,但在古代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明清之交,人们主要使用的计时器是“漏刻”,即靠累计流水量来指示时间的“铜壶滴漏”。不过,这一般只有皇家和官府才用得起。好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所以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城镇居民听钟鼓楼报点,  相似文献   
5.
张继县 《地质实验室》1992,8(5):281-282
R.J.Watling^[1]首先提出石英缝管技术火焰原子吸收方法,该技术简便易行,灵敏度高,深受分析工作者的喜爱,作者^[2]曾用自制的设备成功地进行了化探样品中金的测定。本文对石英缝管技术火焰原子吸收测定铅的条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缝长6cm.、管长12cm、内径0.8cm的石英缝管可使常规火焰原予吸收测铅的灵敏度提高3.3倍。  相似文献   
6.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以来人们就根据太阳来测定时间,日晷就是根。据太阳来测定白昼时间的工具。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地面上在阳光。一下物体的影子就时刻不停地从西向东移动,因而根据物体影子的位置就可以测得时间.常见的日晷大多都是根据物体影子来测定时刻的,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地理模型、图表、简易学具,并让学生亲自参加演示.效果要比教师反复在讲台上讲好得多。例如:九年义务教材三年制人教版第一册“地形的变化”一节中的断层和褶皱概念,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只靠教师的语言反复讲解是很难建立起空间概念的,我就采用指导学生自制断层和褶皱的模型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庐山博物馆保存的“璇玑玉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它有可能是古代的计时仪器,其功能相当于星晷和日晷,但由于其结构简单而粗陋,其计时精度很低,它也有可能不过是表现天地情况的象征物。不宜对其作出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对学习方法提出了三个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和探究三种学习方法虽然相辅相成,但“探究”居于核心的位置,因为探究会培育质疑精神,会培养创造力。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探究问题,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时间,整理探究结论,让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