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南极臭氧洞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超过2000年。臭氧洞不仅面积最大(与2000年相当),且耗损最严重,这意味着南极地区2006年臭氧含量比过去的探测记录还要少。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卫星搭载仪器对此进行了探测。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臭氧监测网的地基观测也证实了该监测结果。各单位使用不同观测仪器,监测结果略有差异。NASA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9月25日臭氧洞面积为2.95×107km2,2000年9月最大则为2.94×107km2。而ESA观测2006年9月25日臭氧洞面积为2.80×107km2,非常接近2000年最大值2.84×107km2。2006年10月1日测量的臭氧耗损达39.8兆吨(Mt),高于2000年9月29日测量的峰值  相似文献   
2.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着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2007年全球气候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气象组织(WMO)获得的数据表明1998—2007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a。2007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的年平均温度(14℃)高0.40℃。到目前为止,2007年其它的显著气候事件包括:北极海冰区域减小,这导致了首次开通加拿大西北航道;南极臭氧洞相对减小;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拉尼娜的发展以及世界许多地区的破坏性洪水、干旱和风暴。  相似文献   
4.
近30a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1978-2011年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总量资料,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廓线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气象场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0a南北极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重点分析了2010/2011年冬末春初北极臭氧出现的异常损耗现象,探讨北极春季臭氧低值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与南极地区一年四季都保持一个臭氧低值中心明显不同,北极臭氧总量的减少则是伴随着整个春夏季(4-8月),在秋季(10月)达到最低值,冬季(11月-次年2月)北极臭氧快速恢复,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半球极地地区环流差异和温度差异造成的。南北两极年均O3总量呈下降趋势,两极地区O3总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近30a,北极在1997和2011年春季(3-4月)分别达到极低值355DU和361DU,但近年来两极臭氧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出现的较严重臭氧低值现象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持续了近1个月,2010/2011年冬春季平流层低温和臭氧低值对应关系很好。  相似文献   
5.
1.引言极地平流层云(PSCs)对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及北半球臭氧的耗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极地平流层云通过沉降作用清除平流层中作为云的成分的氮化物.云层内低的氮化物含量,对高水平的活性氯物质的存在是极  相似文献   
6.
7.
据WMO的公报,2008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将比2007年大。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变化有可能推迟臭氧层恢复到正常的预期时间。因此,参与平流层观测计划的所有成员国继续支持并加强这些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全球臭氧地面站(Dobson站、Brewer站、M83和M124al)总量资料、臭氧探空廓线资料和雨云卫星(TOMS、SAGEⅠfoSAGEⅡ)臭氧总量和廓线资料,给出南、北半球特别是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中、低纬地区还是高纬地区(特别是南极地区的“臭氧洞”)臭氧总工从7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有加剧下降之势,这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极为关注的环境和气候问题。此外,还对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的各种解释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正>Science杂志从2014年1月24日到3月14日,以"气候科学的挑战"为题,发表了7篇论文~([1-7])。这7篇论文评述了当前气候科学的一些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气候作为一门科学的生长点。了解这些问题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困难及可能性,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当然,这里介绍的观点也许并不都是完全正确的,也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核心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可以从这些问题的评论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