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Cut-Link(不可替代路段)及泥石流影响的分析方法,建立山区少数民族就医便捷性评价模型。以德宏州为实验区,计算了州内376个行政村的就医便捷性。实验结果表明,德宏州内就医便捷性空间分异明显,地势平坦、路网密集及行政中心区域的就医便捷性优于地形复杂及边远地区;路网对就医便捷性影响明显,就医便捷性优秀区域随路网向县城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州内依然存在少数就医便捷性极差的行政村集中分布在路网结构简单、地质条件差、易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实验结果证明模型有效,能够为精准扶贫和异地搬迁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究中国慢性肾病患者跨区域就医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提升对居民就诊需求的认知,在中国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对于医疗体制改革与居民医疗保障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基于2014—2018年中国居民慢性肾病就医病案首页信息,提取了非常住地跨区域就医数据并计算了患者的跨区域就医流入率与流出率指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探究了城市医疗资源以及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对跨区域就医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跨区域就医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呈现流动人口多,流动范围广等特点。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最大的就诊流量。②医疗资源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患者跨区域就医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其中人均肾脏病医生人数指标对于患者的跨区域就医影响最大。③医疗资源水平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跨区域就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对于高发展水平的城市,提升城市肾脏病医生人数对于跨区域就医患者的流入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而城市规模与人均GDP对于患者流动呈现正向与负向作用并存的态势。研究结果扩展了对患者就诊流动行为的认知,可以为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居民就医时空特征与空间格局反映了医疗设施的服务能力与布局合理性。本文以厦门岛为例,采用出租车轨迹数据,探讨了居民就医的时空特征和空间格局。论文提出了基于道路中心线的研究单元划分方法;提出OD轨迹偏移算法,更精细地提取出三级医院的就医OD数据,改善传统的缓冲区分析法中精确度较低的问题;对居民就医行为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基于就医意向与K-means聚类算法分析了居民的就医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相对于传统的缓冲区分析,使用OD轨迹偏移算法提取医院的就医OD数据时,不要求OD数据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仅通过偏移OD点坐标即可更加准确与完整地提取就医OD数据,精度提高约30%以上,并适用于所有浮动车轨迹数据;② 居民就医高峰期在7时与14时,休息日日均就医人次为工作日的2倍,当就医出行距离大于1 km时,就医出行人次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少,整体符合韦伯分布函数;③ 居民就医时首要选择中山医院、第一医院或中医院,就医选择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反映居民临近就医的习惯,厦门岛西南部区域医疗资源十分充足,居民首要选择的就医最大出行距离在4 km以内,而西北部与东南部区域的居民首要选择的就医出行距离多在10 km左右,医疗资源较为匮乏,亟待加强;④ 厦门岛三级医院的吸引力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居民的强就医意向 (Pij>33%)的医院皆为中山医院、第一医院与中医院中的1所,这3所医院的服务范围基本包括整个厦门岛,对居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居民对其余6所医院的就医意向值在0~33%之间,服务范围基本为医院临近的一些区域,吸引力与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研究结果不仅为挖掘居民就医时空特征提供方法参考,还为后续医疗设施资源空间配置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就医可达性是衡量区域医疗公平性的标准之一,为均衡医疗设施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可达性计算方法,但仍存在研究最小基本单元尺度较大、供需点间时间估算忽略路网的通达性和实时路况等问题。本文利用高德地图获取依据实时路况规划最优驾车路线的时间,通过2SFCA评估北京市1 575个居民点在工作日的5个时段和4种出行时间阈值内到达208所医院的可达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就医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随搜索阈值的增大,分布形态由多峰值分布向以西城区和东城区为中心的环状扩散分布转换。时段分异特征显著,各时段可达性为一般及以上居民点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夜晚、中午、下午、早高峰、晚高峰。  相似文献   
5.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邻近中心性、市内交通可达性、国内出行可达空间3个指标,探讨湛江市民基于铁路出行的便捷性。结果显示:(1)湛江站和湛江西站的邻近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重心—边缘"模式。(2)湛江站的市内交通可达性高于湛江西站,且2个站点呈现不同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3)省外出行可达空间在不同尺度上存在"区域趋同"与"城市分异"并存的现象,省内出行可达空间则出现了严重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化现象的加快使得老龄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老龄化进程和养老模式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中国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导,而政策的落实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需要从微观层面通过空间行为分析来还原老年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空间行为的视角对国内多个学科的老年人日常行为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基于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及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文章聚焦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体行为:就医行为、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梳理这3 类行为的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及其行为特征、影响机制分析等主要研究结论.基于时空间尺度和出行链进行了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地理学探讨,并结合国际老年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提出了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胡瑞山  董锁成  胡浩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00-1607
精确评价医疗设施可达性的空间分异样状况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前提。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医疗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 以江苏省贫困县--东海县为案例, 以行政村和医院为分析单元, 基于迪卡斯特拉算法计算出各村到医院(卫生院)的最短通行时间, 进而分析各村医疗空间可达性分异情况。采用不用服务时间阈值范围进行空间敏感性分析, 综合研判缺医地区分布特点。与传统的医卫人员和人口比值的方法相比, 两步移动搜索法能有效显示县域范围内医疗可达性的空间分异情况。采用较大的时间阈值, 医疗空间可达性分异较为平滑, 采用较小服务阈值则空间分异显著, 缺医范围也较大。东海县医疗空间可达性整体呈单核结构, 并沿主要交通线延伸, 缺医地区多分布于边缘乡镇。提高边缘乡镇的行政村的甲级卫生院等级和乡村道路等级将会改善边缘乡镇的就医可达性。  相似文献   
8.
魏伟  向博文 《地理研究》2024,(3):701-717
以跨市就医为表征的医疗设施区域共享逐渐规模化和常态化,但既有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缺乏面向区域共享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基于“城市人”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面向区域共享的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框架,并采用2021—2022年互联网就医评价数据构建跨市就医网络,遵循“跨市就医网络空间格局-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的路径,在全国尺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跨市就医供给呈现为“两核多心”的空间分布,沪京及各省会城市作为供给中心连接周边高需求县市,形成了多个单中心聚集格局。(2)我国医疗设施服务区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5个医疗设施一级服务区及21个医疗设施二级服务区,格局整体遵循省级行政边界、部分有所突破。(3)沪浙苏徽、川藏、陕青分区的就医活动变异系数较高(3.860~3.716),宁、鲁、闽分区的变异系数较低(2.942~2.299);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粤、鄂与陕青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高(0.964~0.839),琼、赣与新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低(0.453~0.41);形成了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分区2个患者流入型分区,粤、陕青、鄂、川藏4个均衡型分区,及其他...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梁双波 《地理研究》2011,30(12):2199-2208
通过公路网络密度、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关键节点联系便捷性三要素的综合集成,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公路路网密度居于全国前列,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综合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单元相对集中于沪宁-沪杭-杭甬沿线地区,由此区域向南、向北可达性逐渐降低;各地域单元与关键节点的联系均较为便捷,上海及其临近地区...  相似文献   
10.
李晓丽  吴威  刘玮辰 《地理研究》2020,39(11):2552-2567
国际公路运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之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国际公路运输链的角度,结合行车时间和通关耗时,从公路通行能力和通行便捷性两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公路通达性。研究表明:① “一带一路”区域公路通行能力分布状况存在不平衡现象,中东欧、中国、印度形成“三极”,通行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中亚、西亚、东北亚等地区由于公路覆盖率低、缺少高等级公路成为通行能力薄弱区域。② 受累积空间距离、跨境通关时间、公路网的完善程度以及政治局势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区域通行便捷性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现“中东欧-中国”双峰结构;区域之间乃至区域内部国家间通行便捷性差异显著,从高通行便捷性到低通行便捷性,通达时间由公路行车时间主导过渡到通关累积时间主导,国家间的通关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一带一路”区域公路运输整体通达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