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3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行山东麓焚风的发生和移动与山脉背风波密切相关。由此建立了太行山东麓焚风的概念模型:西北或偏西气流途经山西盆地、山西境内的山脉或高原,再越过太行山,在其东麓形成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气流气温按干绝热方式上升,同时下沉气流也会对低层大气产生压缩增温效应,使得太行山东麓产生焚风。背风波即为重力波,可以伴随着下沉气流向下游移动,正变温区同时也向东移动。变温区移动的速度和重力波的传播速度相同。背风波的产生,需要Scorer数向上足够的减小,而且不连续,即要求大气是稳定的且存在明显的风速切变。  相似文献   
2.
北京一次罕见夜间突发性强增温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然  郑永光  陈敏 《气象》2020,46(4):478-489
夜间降温是正常的地表气温日变化,但统计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冬半年时常出现入夜后气温不降反升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小时升温超过10℃的剧烈增温事件。这种增温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且很快转为降温,常对业务预报造成困扰。2010年11月26日夜间冷锋过境该区域造成了最强达12℃·h^-1的夜间急剧增温事件,与气候统计结果相比,该次增温幅度和影响区域范围非常罕见且极端。文章对其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使用的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常规地面和探空、铁塔、卫星、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最终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对流层低层有非常显著的冷平流;垂直速度诊断、卫星和风廓线雷达观测都表明,对流层中低层都存在显著的强下沉运动;铁塔观测和北京探空观测演变都表明增温过程中近地面大气有显著的湍流运动。分析此次罕见过程的机理包括三个方面:高原地区地面位温显著高于平原地区(二者最大可差10 K),是该次罕见增温事件形成的首要条件;强下沉运动使得低密度高位温空气强迫下沉到边界层,是增温必要条件;强湍流混合作用则是地面空气增温的必要机制。估算结果表明,边界层急流伴随的强湍流混合可引起约8℃的罕见地面空气增温。最后,给出了该次事件的机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
郭欣  郭学良  付丹红 《气象学报》2017,75(2):314-327
云凝结核(CCN)对云和降水的影响除与其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外,还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但此类研究较少。文中基于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引入了表征大气层流速、层结稳定度和地形关系的湿弗罗德(Fw)数,研究揭示了CCN浓度的变化对不同Fw下形成的地形云和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当Fw≤1,接近临界流时,地形阻挡起主要作用,地形抬升和重力波作用主要发生在迎风坡一侧,主要形成层状云和向上游传播的浅对流波状云,降水主要发生在靠近山顶的迎风坡一侧。在此种情况下,CCN浓度升高对地形云和降水影响较小,当CCN浓度由100 cm~(-3)增至1000 cm~(-3)时,云滴含水量增大,但雨水含量减小,说明云粒子向降水粒子的转化效率降低,CCN浓度升高抑制了暖雨过程。但在云发展后期,云滴被上升气流带至高层形成过冷云滴,与雪粒子发生碰并形成霰粒子,使冰相物理过程有所增强。CCN浓度升高可导致20 h累积降水量减少10—15 mm,约减小7%—8%;当Fw1时,CCN浓度升高会导致20 h地形云累积降水量减小超过50%,最大达到96%,导致地形云几乎不产生降水,而且降水量峰值位置向山顶后移动5—10 km。研究表明,降水显著减小的原因不仅与CCN浓度升高有关,过山气流产生的背风坡焚风效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CCN浓度升高形成了大量云滴粒子,使雨滴形成效率显著降低,不能形成降雨的大量云滴被强过山气流快速带至下游背风坡区,由于背风坡下坡气流的绝热加热形成的焚风效应很显著,导致云滴和雨滴快速蒸发,使降水显著减小。这一结果可以解释在落基山脉、以色列及中国华山发现的地形降水减小30%—50%的现象,说明气象环境条件在气溶胶影响降水中起重要作用,污染气溶胶与背风坡焚风效应产生的叠加效应可造成地形云降水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4.
齐瑛  傅抱璞 《地理研究》1992,11(3):16-21
本文借助二维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讨论了我国东北地区1月份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与山区地形形状的关系,并定性地绘出了该焚风现象生消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中段的焚风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6.
过山气流与大兴安岭焚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瑛  傅抱璞 《地理学报》1993,48(5):403-411
本文利用二维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冬季1月份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并讨论了该焚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贵州气象》2004,28(3):26-26
焚风”,顾名思义,就是火一样的风,是一种过山后变为暖热、干燥的地方性风。那么,为什么气流越过山脉会出现焚风呢?这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出现下沉运动造成的。从气象学上讲,某一团空气从地面升到高空,每升高1 0 0 0m ,温度平均要下降6 5℃;相反,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的时候,每下降1 0 0 0m ,温度约平均升高6 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4 0 0 0~50 0 0m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就会升高2 0℃以上,会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产生“焚风”的原因。在我国,焚风地区也到处可见。如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  相似文献   
8.
2004年夏季广州市一次罕见高温天气过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广州市2004年6月27日-7月3日出现的一次罕见高温天气过程及历史上的高温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出现高温的概率是在增加的,且长时间持续高温发生概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显著增大;(2)广州历史上38℃及以上的4次高温过程都是由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外围环流共同影响形成的;(3)粤北南岭山脉“焚风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广州市2004年6月27日~7月3日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过程也起一定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哀牢山北段向风(西南)坡与背风(东北)坡共8个测站资料和农业资料,讨论了西南季风翻越哀牢山后的焚风效应——光温增加和水湿减少。这对作物、果树发育有促进作用,对农业有增产效益。当地的农业布局应考虑到焚风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金星宇 《地球》2015,(2):25-27
<正>如果说众多重工业企业是制造河北雾霾的"元凶",那么河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则是主要"帮凶",为雾霾推波助澜。河北的复杂地理环境河北省位于黄河下游,北纬36度01分至42度37分,东经113度27分至119度50分之间,东西最大距离65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50千米,全省面积约为18.88万平方千米。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北倚燕山山脉,东北部与辽宁接壤东毗邻天津市并紧傍渤海,东衔山东省,南与河南为邻,西邻山西且以太行山为依靠,西北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