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6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象条件下船只高精度检测识别面临较大困难,传统的目标识别、定位方法效果差强人意。作者围绕海气象条件下不同类型船只的实时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的实时海上船只检测新思路。首先构建清晰图片和模糊图片(海、雨)的判别方法,实现图片清晰度分类处理;其次为提高海气象条件下海上船只的实时检测精度,消除海遮挡对目标识别的影响,运用暗通道先验去方法对含有海的图像实行去;最后基于YOLOv3深度学习算法对精细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船只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海气象条件下高效、准确地检测到船只,对海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船只实时检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陈诚  牛涛  陆尔 《大气科学学报》2019,42(2):267-279
采用1981年1月—2017年2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霾数据集资料、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哈德来中心的海冰资料,分析了秋冬季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变化与东亚冬季风暨中国东部冬季和霾日数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对亚洲区中高纬纬向环流有重要影响,秋季海冰异常偏少是冬季亚洲区中高纬异常纬向环流形成的诱因之一。该地区秋季海冰偏少年,冬季亚洲中高纬地区纬向环流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亚冬季风减弱,这为大气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在海冰偏少年,对流层从中层向下均为正温度距平,与地表温差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使得大气的状况变得更加稳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地区易发生霾天气过程。虽然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是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过程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其对冬季中国东部天气发生日数多寡的影响并不显著。亚洲区纬向环流指数相比经向环流指数更能反映中国东部地区冬季-霾日数的变化,冬季亚洲中高纬纬向环流越强,中国东部地区-霾日数越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1年四川142个代表站的逐月日数资料,通过一元回归线性倾向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川西高原日明显比四川盆地少,高原大部地区整年无出现(平均日<1d),四川盆地平均日达到37d,其中峨眉山常年处于的笼罩之中(平均日达311.8d);(2)日数季节变化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盆地日最多的季节是冬季,高原日最多的季节是秋季;(3)四川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经历了偏少-偏多-偏少的过程,总体呈现随时间增加的趋势;(4)四川年均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高原为负变化趋势,盆地为正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DMTFM120滴谱仪(2-50μm)、VAISALA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的爆发。这次浓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m,相对湿度93%-99%;滴的平均浓度为89cm^-3,最小2cm^-3,最大403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gm^-3,最小含水量0.00002g·m^-3,最大含水量0.038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发展。  相似文献   
6.
贵州山区地形雾5a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选取2008—2012年贵州省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主要针对贵州省内3个较容易出现地形的站点进行分析,探究地形产生时气温、风速、风向、前6 h降水和气温露点差的特征,发现3个典型站温度为2~6℃和8~14℃这两个区间内较利于冷空气引起地形,不同站点不同季节略有不同。大方为偏西南风,开阳和万山为东北风;开阳风速小于2 m/S,大方和万山风速为2~3 m/s之间利于冷空气引起地形。大方和万山站点前6 h降水大于0 mm利于冷空气引起地形,开阳站点则是前6 h降水为0或小于1 mm时利于冷空气引起地形。  相似文献   
7.
郭丽君  郭学良 《气象学报》2015,73(2):368-381
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可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温、湿度和液态水含量廓线遥感探测数据,为大气层结及云形成和演变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但对其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检验研究很少。本研究在对比晴空MonoRTM模拟亮温和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的基础上,利用华北地区2009—2013年11个天气过程的170个时次(其中30个为发生时次)的探空数据,检验了美国Radiometrics 35通道MP-3000A型微波辐射计(Microwave Radiometer Profiles,MWRP)探测的温度、水汽密度和相对湿度数据,并结合系留气艇和CloudSat云雷达等观测资料,检验了典型个例的MWRP反演的温、湿度廓线数据。与探空数据的比较表明,两者的温度(T)数据的相关系数超过0.98,水汽密度(ρ)的相关系数超过0.95,但相对湿度(RH)的相关系数只有0.67左右。总样本误差分析中MWRP反演的T比探空偏低约3℃,ρ的均方根误差(E)在1 g/m~3以内,RH在1—7 km高度偏大,总样本RH垂直平均E在18%左右,天时的RH垂直平均E在23%左右。与系留气艇观测数据比较表明,MWRP反演的T也偏低,但两种探测方式的T和RH在指示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CloudSat云雷达数据验证了MWRP反演显示中高层出现高RH区与云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8.
留58潜山蓟县系迷山组油藏为块状裂缝性灰岩油藏,储层空间类型包括了原生孔隙,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类型.潜山储层物性的分布特点表现为纵向上的分层发育和横向上的分带发育.综合本区测井解释及岩心观察认为,影响潜山储层发育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纵向上不同储层段与内幕隔层的配置关系,以及平面上储层发育带是否处于潜山构造顶部或断层...  相似文献   
9.
黄聪敏 《广东气象》2011,33(5):30-32
利用1952 ~2009年连州市的气候资料、各种气象要素场资料以及环流背景场资料,对粤西北地区出现的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日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平均每年日为16.5 d,季为11月至次年4月;该地区出现的多为平流,高地气温差、高相对湿度、适宜的风速、逆温层和稳定层结的出叶现都是该地区大过程的...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京市2005-02—2009-01共4 a的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云、污染物浓度和、霾天气等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云量对紫外线强度的衰减更明显,最大达58.15%,蔽光性云层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可达71%~80%;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其中与NO2的相关性最好,为-0.39;晴空条件下,严重霾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率可达20%以上,浓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的衰减接近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