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厄尔尼诺现象的特点是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这往往会引发洪涝和旱灾。一项新研究表明:地球历史上一段温暖时期的气候类似于未来的气候,可是当时并没有长期停留在厄尔尼诺现象之中。上新世中期从530万年前至280万年前气候潮湿,全球气温比当今平均高出  相似文献   
2.
通过孢粉组合分析, 结合河湖相地层岩性特征和古地磁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年龄测定结果, 探讨了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变迁与札达古湖泊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 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湖泊形成期)、中(稳定发展期)、晚(湖泊消亡期)三期.早期(距今5.41~4.40 Ma), 札达盆地为温凉而干旱的疏林草原植被气候, 随后转变为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 最后转变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 这一时期古湖开始形成; 中期(距今4.40~2.57 Ma), 古气候进入寒温期, 古植被表现为先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向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带过渡, 再由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交替出现的过程, 古湖泊进入发育期; 晚期(距今2.57~1.36 Ma), 湖区古气候环境进入寒冷期, 古植被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向低矮灌木→干冷草原的变化, 古湖泊进入消亡阶段.古湖泊演化与古植被、古气候演变有很好的相关性, 高原隆升控制了古气候环境的变化, 进而影响湖泊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自中新世中期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大陆开始碰撞逐渐形成。上新世早期演化成为具有统一形变、运动和动力体系的构造。其与澳大利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连环式旋卷构造是一个构造整体,可以归入一个构造体系。探索认识这一巨型构造体系因其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的演变,全球大洋温盐环流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其导致了区域乃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环境剧变。认识李四光教授的科学思想和构造体系需要沿着其思想脉络,从更广阔的范围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扬州仪征捺山上新世盾形火山机构是一套"爆发相—溢流相—次火山相"喷发旋回,伴有多个寄生火山口,其完整程度为江苏唯一,国内罕见。文章系统介绍捺山上新世盾形火山机构,详细论述该火山机构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这是对该地质遗迹进行的首创性工作,对进一步的地质科研、科普教育及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札达盆地新近系上新统一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属地堑型湖盆沉积,主要发育冲洪积相、冰缘相、冰湖相、湖相及河流相。札达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裂陷(N21t)、持续裂陷(N22z)、湖盆外泻(Qp1x)、稳定隆升(Qp2f)和强烈快速隆升(Qp3~Qh)等5个阶段。盆地南北两侧数条相向正断层的活动性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相展布格局:断层活动强烈时,湖盆水域扩大,湖水加深,主要发育深湖-半深湖沉积,断层活动减弱时,水体变浅或干涸,湖盆被充填,主要发育河流相、冲洪积沉积。第四纪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札达盆地周缘高山区冰川活动加剧,主要发育冰缘相和冰湖相。   相似文献   
6.
对昆仑垭口地区小南川岩体7件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 分析了岩体的冷却过程及岩体的剥露与构造地貌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昆仑山区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极为缓慢, 为0.020~0.035mm/a, 反映的是构造隆升作用微弱、地貌缓和的地质环境, 因而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发性快速隆升冷却, 造成超过3km的物质揭顶, 这不是由单纯的剥蚀过程导致, 而是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驱动下的成山作用过程.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盆地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 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 这与东昆仑山南北向以及东、西昆仑山之间地貌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新生代火山作用分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早上新世非洲季风与地中海表层生产力变化的岁差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恩清  田军 《地球科学》2007,32(3):313-321
地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反映非洲季风的记录, 意大利南方晚新生代的海相地层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Cape Sper-tivento剖面位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半岛, 属于早上新世(5.3~4.8Ma) 地中海泥灰岩-灰岩沉积物.在借鉴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重新为该剖面建立一个精度更高的天文年代标尺.反映古生产力的指标显示, 早上新世在北半球夏季辐射量增大期间, 地中海有机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增大, C/N出现高值, 碳酸盐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减小, G. obliquus稳定氧碳同位素出现负偏移, 这是非洲夏季风带来的降雨增强的结果.尼罗河泛滥让更多陆源营养物和淡水输入地中海.各个古环境指标的频谱分析结果存在强烈的岁差周期和丰富的半岁差周期, 说明早上新世非洲季风主要受低纬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十余年来所钻探的探井中的微体古生物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该地区普遍缺失晚上新世地层,2)目前在少数探井深部所发现的零星海相微古化石应属再沉积分子,不能作为可靠的地层确认证据,3)从本区所有探井中所发现的孢粉化石组合面貌来看,尚不能支持本区存在着确切无疑的前渐新世地层。据微体化石及孢粉组合的综合研究,可明显划分出七个不同的生物层组合段。  相似文献   
9.
Glaciogene sedimentary rocks have been found in modem tills of the Grove Mountains, east Antarctica during the 1998 - 1999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NARE). Based on the lithilogic and sedimentary features, these sedimentary rocks are correlated with Cenozoic sedimentary strata of the Pagodroma Group in the neighboring Prince Charles Mountains and the Sorsdal Formation in VestFold Hills. Sedimentary clasts contain sparsely Late Tertiary spores and pollens, including : Toroisporis ( Lygodiaceae), Osmunda, Granulatisporites ( Pteridaceae?) , Polypodiaceae, Podocarpus , Araucariaceae, Artemisia , Rhus , Nothofagidites , Proteacidites (Proteaceae) , Quercus , Fraxinoipollenites ( Oleaceae ) , Oleoidearumpollenites( Oleaceae ), Operculumpollis, and Tricolpopollenites. Most of the pollen and spores contained in these samples originate from local 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preservations as well as correlations with the microfossil assemblages found in the neighboring areas. The majority of the pollen assemblages, as represented by Podocarpus and Nothofagus, belong to the Weddellian biogeocenose, however some exotic components from the old sedimentary basement rocks may have been included during erosion of the proximal ice sheet. If the source areas of glaciogenic sedimentary rocks that bear the pollen and spores are assumed to be local, or in the up glacier areas, the 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se samples might represent an inland flora during a warmer period of the ice-sheet 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finding of the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in the pollen assemblages implies that they may belong to late Tertiary (most probably Pliocene). The absence of diatoms in the samples analyzed may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no Cenozoic marine strata in the interior of the east Antarctica beyond the Grove Mountains.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finding of the Nothofagus in these pollen assemblage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e age,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is kind of fossils found in Sirius Group or other strata outcropped in Antarctica. As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we think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Cenozoic glaciogenenic rocks and their pollen assemblages present new evidence for a large scale glacial retreat history in Grove Mountains of east Antarctica, and thus support a dynamic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 (EAI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s of Webb et al. (1984).  相似文献   
10.
清江高坝洲地区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增银  沈继方 《地球科学》1998,23(5):524-528
古岩溶角砾岩是在特定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是记录岩溶发育环境和形成时代的“化石”通过对高坝洲地区古岩溶角砾岩发育特征及取样分析测试研究,查明该类岩角砾岩属于岩溶崩塌角砾岩,胶结物方解石晶体是中低温热水溶液中CaCO3沉淀形成的,形成时间是上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