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综合考虑人口、建筑、绿地、道路、疏散场所和重大危险源等各类影响因素,提出了街区疏散能力综合评价指数CEIEC,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各因素权重,对街区避震疏散能力进行了量化表达,能够给出各研究单元的避震疏散能力的相对水平,从而对城市社区避震疏散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方法有利于揭示城市内避震疏散的薄弱环节,对城市规划等部门的工作,尤其对城市防灾规划的编制具有明显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全快速的避震疏散通道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城市抗灾韧性水平的基础保障,灾时充分发挥避震疏散通道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将减轻城市人员伤亡。选取山地小城市昆明东川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分析避震疏散通道影响因素,对灾后避震疏散通道的通行能力进行评估,基于ArcGIS建立人口集聚点与避震疏散场所(OD)的归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遗传算法进行多条避震疏散通道选择研究,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东川城区震后不满足疏散要求的通道主要为城市周边的乡村内部道路及部分老城区道路;避震疏散场所存在服务盲区,新城部分小区缺乏疏散通道与避震疏散场所相连接;部分选择的路径虽满足灾时避震疏散要求,但耗时较长,灾时应优先考虑OD之间的最短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大城市为例,着重叙述了大震的震前预防、震时避震、震后救灾及恢复重建等对策,同时对地震发生所涉及到的群测群防、大震速判、救灾、交通、通讯、医疗救护、次生灾害防治、灾民生活安置、社会治安、强余震预报和重建家园的烈度评定以及重建总体规划等提出了有科学和实用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陈小芳 《地震学刊》2012,(3):372-377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小芳 《华南地震》2010,30(Z1):61-68
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要做到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交通通畅很重要。通过对中山市城区现有交通系统抗震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依据建设避震疏散通道的原则及其它影响因素,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通道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入当量长度的概念,构建了有组织疏散的城市避震疏散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GA)实现了模型的优化求解;当量长度考虑了疏散环节各种影响因素,较之单纯采用道路长度作为疏散距离而言更有实际意义;最后以青岛市某次假设地震为例,在GIS平台下实现了对避震疏散方案的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8.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震疏散场所规划,应根据城市区域整体规划、建筑物震害预测结果及所需疏散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合理安排。通过广州市萝岗区现场勘查,按照规划原则,对该区避震疏散场所规划进行了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9.
城市避震救灾最优体系模型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越平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1105-1110
传统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城市避震救灾疏散方案规划时,未考虑疏散路径的当量长度,获取的避震救灾模型疏散效率较低。采用通行难度系数、次生灾害干扰系数、桥梁阻碍系数获取避震救灾疏散路径当量长度;通过目标函数获取避震救灾疏散路径当量长度的最小值,同时考虑避难场所的容纳量要求、清空避难场所固有人员、疏散距离小于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3个约束条件,设计新的城市避震救灾疏散最优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城市避震救灾疏散最优模型能够给出精确的疏散路径与方案,高效率地完成城市避震救灾疏散任务。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地震模拟系统存在用户指令传达不及时、系统反馈不准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地震模拟系统人机交互设计方法,构建地震模拟系统的整体交互流程。通过设计4×4按键电路、LCD接口电路,完成键盘与显示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用户指令的传递;同时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人机交互的脚本、代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地震模拟系统人机交互模式的稳定性高达98.9%,准确率高达99.6%,能够有效实现地震模拟的人机交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