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指明了城郊物流的特殊性和规划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可用于城郊物流规划中的GIS技术.采用GIS手段,制作了区位图,界定了城郊的性质,展现了本区的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和物流现状,结合模型分析预测出物流需求.重点探讨了3级物流结点的体系架构,阐述了各级结点的规划依据,设计了对应的算法,定位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具体位置;以上位规划原则和可视化分析,提出对内、对外物流通道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质》2008,(4):47-47
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曾经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然而,随着近年农村土地分红,社会保障措施完善,农业户口却反而成了香饽饽。连续几天来,广州市白云区四个镇的派出所户籍办理处排起了长龙——原籍是农业户口、由于上学户籍转成居民户口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纷纷前来办理“居转农”手续,恢复农业户籍。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区经济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在分析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省城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构想以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郊地区随着其距城市的远近而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环层特点,即由内向外延伸的环带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高效种养业。它们共构了独特的城郊经济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对城郊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城郊观光农业是在大中城市郊区这一特定地域上,以城郊农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城市化和城郊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高涨密切相关。城郊观光农业已出现多种类型,其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对城郊观光农业的类型、布局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树木葱茂,绿草如茵,座座房屋整齐排列,条条道路笔直洁净,村民们或三三两两结伴散步,或围坐家门话桑麻,孩子们互相追逐、嬉戏,尽享童年的快乐,一片欢乐和谐的景象,这就是镇平县城郊乡大奋庄村今日的写照。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情景:废弃的老宅有的倒塌、破败,生活垃圾、动物粪便到处乱堆,别说往里走,就是  相似文献   
7.
城乡要素高速交互流动已成为影响现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时空现象。立足重新认知并诠释多要素交互作用下中国乡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聚焦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形式与载体功能,以河南省舞阳县柴庄村为例,结合遥感影像与调查访谈结果,深度剖析其公共文化空间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柴庄村的公共文化空间经历了“村民自组织→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结构演变过程和“传统时期的供不适需→转型时期的以供适需→新时期的供需契合”的模式演变过程。(2)柴庄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类型偏好与占比、村民的公共文化活动时间分配在城乡要素的交互作用下均发生了改变。(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演变是村民文化需求等内在需求力和政策、市场等外在供给力以及生活结构改变等潜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探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既能拓展乡村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也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扩张,大型城市的郊区逐步成为新的工业生产及居民中心,为满足生产及生活用水需求,地下水被大量开采,进而导致地表沉降。目前对地表沉降的监测多集中在城市区域,城郊的地表沉降较少受到关注。本文提出使用高分辨率永久散射体(PS)雷达盖分干涉(PS-DInSAR)技术对大型城市郊区的沉降进行监测。选取某市城郊为实验区,使用覆盖该区的16幅高分辨率TerraSAR影像为数据进行PS-DIn-SAR沉降建模和解算,获取了谈区大范围的高分辨率沉降信息。谈市效区最大年沉降速度达到62mm/a(即年沉降量),平均沉降速度为24mm/a。分析表明,该区域的不均匀沉降与地下水的开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他高个头,圆胖脸,威严沉稳,有着14年军龄。他离开部队已经8年,依旧保持着“军人气质”。他年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最近又被推荐为商丘市国土资源系统十大先进人物候选人之一。他,就是河南省宁陵县城郊国土资源所所长刘孝贵。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居住形态由原来的宅基地建房为主转变成征地补偿房、租房和自购商品房等多种形式并存,即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居住空间分异对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用机制的有关研究尚少。论文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调研数据,以“社会—空间”为主要视角,从住房类型(含区位)和住房人均面积2个维度衡量居住空间,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居住空间对城郊失地农民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为:一是不同居住空间的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程度有显著差别;二是住房类型对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影响最大,住房面积则影响不大;三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获得非农户口的时间等因素也与住房类型共同产生作用。为推动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可采取的措施有推行混合居住模式、增强就业能力以及政府增加投入提升城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