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15篇
海洋学   12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英  汤华  尹小涛  杨光华  姜燕 《岩土力学》2020,41(10):3405-3414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设计理念为锚碇夹持岩体协同承载,因而承载能力远超同体积的重力式锚碇。但因目前对围岩协同作用认识尚不充分,在当前隧道式锚碇设计中仍保守地忽略锚碇和岩体间的挤压效应。为弄清锚碇?岩体协同承载的机制,揭示隧道锚承载能力提高的本质,通过分析隧道式锚碇建设至成桥全过程受力,建立隧道锚的简化力学模型,并引用Mindlin应力解分析了荷载沿锚碇轴向的传递规律以及荷载产生的作用于锚碇?岩体间的挤压应力分布,最终给出了隧道式锚碇极限承载力的简化估算方法,并通过伍家岗大桥隧道锚工程实例分析了结果的合理性。所得结论主要有:锚碇?岩体界面力主要由锚碇自重和锚碇?岩体相互挤压产生;锚碇?岩体界面附加应力自后锚面向前锚面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距后锚面约1/3L处达到应力峰值;以容许抗剪强度为破坏判据解得的伍家岗长江大桥隧道式锚碇的极限承载力为3 504 MN,约为16倍的设计荷载,与室内试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在天津地区对2.2 cm左右规格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进行试养殖,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笼养与砖养)、两种养殖密度下鲍的存活与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换水频率和不同饲料形状对鲍的生理状态和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养殖1个月后,笼养下的鲍存活率(74.4%)低于砖养(84.0%),且低密度养殖下鲍的存活率更高;随着换水频率的增加,鲍的摄食量逐渐增加,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化学需氧量的含量均呈减少的趋势;投喂不同形状饲料的组别间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差异显著。因此,砖养模式更适合于作为天津地区鲍养殖的模式,并且降低密度、提高换水频率有助于改善水质,改良鲍的摄食、存活状况。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周缘活动主控下形成的叠合盆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勘探资料等揭示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保存完整的古俯冲带和地堑-地垒结构,说明盆地基底后期构造活动非常稳定;显生宙以来经历晚震旦世-石炭纪、二叠纪-中三叠世两幕克拉通边缘强拉张-强挤压,而克拉通内弱拉张-弱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体现出盆地内部稳定性结构沉积演化特征。克拉通内弱拉张初期以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稳定沉积(即震旦系灯影组和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和随后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即桐湾期、东吴期等不整合面)为特征,弱拉张期以拉张槽(如:绵阳-长宁拉张槽和开江-梁平拉张槽等)的形成为典型特征;弱挤压则以古隆起(如: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印支期泸州古隆起等)的发育为典型特征。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后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受控于其周缘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是现今地貌和构造盆地的主要建造期,形成了四川盆地周缘突变(线型)和渐变(弥散型)两种盆山结构。盆地西边界(龙门山)和北边界(米仓山-大巴山)即是线型突变边界,也是扬子地块(板块)的边界,边界几何形状和扬子板块刚性特征对盆山系统结构-构造特征等有较大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的东边界(齐岳山-大娄山)和西南边界(大凉山)即是渐变弥散型边界,同时也是板(陆)块内部的边界,它们受控于邻区(盆外)的构造变形和盆内沉积盖层中滑脱层的分布特征。受控于盆地(克拉通)周缘活动,四川盆地垂向上前寒武纪基底与盖层、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具解耦特征。基底与盖层构造的解耦有利于盆地内部前寒武纪基底结构构造的保存和盖层内大型隆-坳结构的形成演化;盖层内早期和晚期构造的解耦有利于早期构造免遭后期破环,对深层油气藏的保存意义重大。总之,四川盆地可能是具独特形成过程和特征的叠合盆地新类型,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周缘活动、内部稳定及早期和晚期构造解耦。  相似文献   
4.
巴布亚湾受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高速斜向汇聚的控制,经历了复杂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前人对巴布亚湾盆地结构构造特征的研究多是局部的、分散的,关于盆地的形成时间和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利用覆盖全盆的钻井约束的高精度2D、3D地震资料,精细地刻画了盆地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揭示了巴布亚湾发育潘多拉和奥雷两期叠置的前陆盆地.潘多拉前陆盆地是形成于渐新世不整合面之上的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微型前陆盆地,走向为NNE.奥雷前陆盆地是发育在复杂的裂谷边缘之上的早中新世-现今的周缘前陆盆地,沿着弧形的巴布亚半岛延伸480 km;盆地走向在148°E发生转变,由西部的NW向转为东部的近EW向.潘多拉微前陆盆地被奥雷前陆盆地向南逐渐超覆的沉积地层覆盖,两个前陆盆地走向相互垂直,垂向上形成叠置结构.阐明了巴布亚湾新生代经历三期挤压事件及两期叠置的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解决了盆地结构及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的不足,理清了复杂陆缘环境从伸展到挤压多期构造事件的时序及动力学机制,为澳大利亚板块北缘的板块构造重建提供了盆内证据.   相似文献   
5.
为高精度识别定点潮汐形变观测中干扰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解和同步挤压变换的形变干扰数据分频时频分析方法.首先,选用合适的小波基和分解层数对原始数据做多尺度分解和重构,提取出目标异常干扰分量信号;其次,基于分频策略采用高频分辨率较好的同步挤压广义S变换处理高频干扰分量,采用低频分辨率较好的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处理中低频干扰分量,同步挤压变换可以在传统方法结果基础上进一步“挤压”瞬时频带,获得更高精度的时频谱结果.利用该方法处理分析2016—2020年西昌小庙台形变观测中受调零标定、人为进洞、道路施工交通、抽水、降雨、地震波等因素影响的典型干扰数据,得到各类形变观测手段在不同干扰因素下的时频响应特征,为准确识别干扰及异常特征提供时频谱特征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加琦  刘晓 《海洋科学》2011,35(10):22-26
利用皱纹盘跑(Haliotis discus hannai)贝壳颜色与摄食饵料相关且贝壳生成后色调不再改变等特点,以幼鲍贝壳顶部摄食底栖硅藻期间形成的褐红色部位的壳长指示它剥离时的壳长,将贝壳颜色用作形态标记,首次在皱纹盘鲍苗种繁育中观察到无意识选择。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后的第3天与第30天,分别从遗传背景不同的8组样本...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2×3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添加0和1 mg/kg的硒,0、800和3 200 mg/kg的α-硫辛酸,配制成6种半精制饲料,在流水系统中养殖初始体质量为(0.43±0.00)g的皱纹盘鲍稚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Ino)16周,探讨硒和硫辛酸对皱纹盘鲍稚鲍抗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皱纹盘鲍肝胰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有显著影响,当饲料中不添加硫辛酸时,硒显著提高了肝胰脏GPX活性及T-AOC值。饲料中添加800 mg/kg硫辛酸时,皱纹盘鲍肝胰脏中的G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T-AOC值均显著增加,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也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然而,添加3 200 mg/kg硫辛酸时,GPX活性和T-AOC值显著下降。尽管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饲料中硒和硫辛酸对皱纹盘鲍稚鲍抗氧化反应的影响表现出了潜在的交互作用。总的来说,饲料中同时添加1mg/kg硒和800 mg/kg硫辛酸时,皱纹盘鲍稚鲍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构造模拟实验是研究和模拟自然界地质构造现象、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和动力学过程的一种物理实验方法。本文基于砂箱构造物理模型高、中、低速7组不同单向挤压速度的构造模拟实验,揭示不同变形速率下砂箱物质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演化特征,探讨不同变形速度(尤其是不同量级速度)对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变形的重要性。高速单向挤压变形过程中(0.4~0.1mm/s),砂箱模型中石英砂体后缘构造加积强烈,砂体变形主要以楔形体向前扩展变形为主,其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前展式叠瓦冲断构造。中速挤压变形过程中(0.05~0.005mm/s),砂体后缘加积相对较弱,构造变形样式主要为砂箱楔形体前缘先形成(前展式为主)逆冲断层,当达到临界楔形体后,反冲断层发育并与前展式逆冲断层构成冲起构造,构造样式上表现为叠瓦构造与冲起构造的无序叠加。低速挤压变形过程中(0.002mm/s),砂箱物质构造样式以典型冲起带为主。由于砂箱模拟过程的时效性,即如何在最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全面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本次系列实验,我们建议将此有效挤压速度设定为0.05~0.005mm/s范围内,可以先后清晰而全面的获得高速和低速挤压下砂体的变形过程和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图件的手工制作方法工作量非常大,错误难以避免,所以实现自动化标注是必要的。由于面状要素情况复杂,已有算法效果不理想,作者提出了基于最大空间的空间挤压算法。经实践生产检验,该算法对土地利用图件的编号与符号自动标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 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