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黄河下游壶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泺口以下)发育了大量的壶穴(Pothole),按成因可以分为6种:流水侵蚀、风蚀、圆砾铸模、冰压刻、冰融水滴蚀及泄气侵蚀。流水侵蚀形成的圆形Pothole规模不一,小者直径在十余厘米,深数厘米,大者直径达数米,深1 m余;风蚀形成的圆形Pothole规模一般比较小,直径多在二、三十厘米以下,深10 cm以下,大部分穴壁缓斜,状如盘碟;圆砾铸模形成的Pothole规模一般较小,直径多在一、二十厘米以下、穴壁陡倾,状如锅穴;冰融水滴蚀形成的Pothole形态复杂,规模不一,既有穴壁缓斜的盘碟状者,也有穴壁陡倾近乎直立的近圆柱状者,直径从不足1cm到三、四十厘米,其穴缘、穴壁和穴底常有次级构造;泄气侵蚀形成的Pothole更是十分复杂,平面形态可以圆形到近圆形甚至其他复杂形态,穴壁可以非常平缓,也可以陡倾,直径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深数毫米到二、三十厘米,穴缘和穴壁也常有次级伴生构造,既可单独产出,也可成群产出,同时还可以多个密集产出,状如蜂巢,这一类Pothole的成因极为独特,主要与黄河断流河床捕获的空气泄漏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华北山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冰臼"绝大部分位于第四纪河谷内,"距今1~2万年"的"冰川壶穴"位于全新世河谷内,与华北山地地貌演化相矛盾;所谓的"冰川地貌"组合不是真正的地貌组合,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地貌的混合,因此,华北山地不存在冰臼。所谓的"冰臼"是不同时代、多种成因的壶穴——距今2.50Ma前后的河蚀壶穴,距今10~20ka的雪蚀壶穴,距今10ka以来的溶蚀穴、溶蚀—河蚀壶穴、风化—风蚀壶穴、现代壶穴和水潭。  相似文献   
4.
驳施雅风“冰臼”“负球状风化”成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同林 《地质论评》2010,56(4):538-542
施雅风院士最近撰文指出笔者等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发现的若干"冰臼"并非冰川遗迹,而是花岗岩经"负球状风化"而成。然而,他所谓的"负球状风化说"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相悖。冰臼是地表负地形之一,现今是"堆积区"而不是"侵蚀区",以现代常见的侵蚀作用产生冰臼的所谓"风说"、"壶说"、"风雨说"、"差异风化说"、"负球状风化"等,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说是对过去业己形成冰臼群进行不同成因推断,是对冰臼群成因的最大误解。冰臼只能由大量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强烈冲击下伏基岩产生。从河流流水动力学特点上看,急流旋涡主要产生水平力为主,而冰臼的形成主要是垂直力才有可能产生,因此河流流水也是无法产生冰臼的。  相似文献   
5.
冰川岩溶为冰川融水对于下伏灰岩地层侵蚀形成的岩溶地貌,具有重要的气候意义,国内少有深入的研究。在山东费县小泉庄一带灰岩面上发现河曲状岩溶槽与冰臼一起构成的岩溶系统。对岩溶通道水流路径进行恢复,发现岩溶通道水流起源于前端的冰臼,根据岩溶通道的叠加关系恢复了通道形成的先后次序,进一步发现了冰臼具有位移特征,位移量的大小显示出移动过程具有稳定期与快速期。根据河曲状岩溶通道的特征及其与冰臼的关系,与阿尔卑斯山冰川岩溶特征进行对比,两者具有特征上的一致性。综合分析认为小泉庄灰岩面上分布的河曲状岩溶通道为冰水成因,其壶穴为冰水下注冲蚀形成的冰臼,均属于冰川岩溶。小泉庄典型冰川岩溶在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发现,佐证了中国东部曾经存在广布的冰盖及山谷冰川。  相似文献   
6.
深圳海岸壶穴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为  许刘兵  吴正  黄山 《地理学报》2010,65(3):320-330
对广东深圳西冲湾海滩东侧基岩海岸上壶穴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对其位置和高程做三角高程测量。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经典统计学和空间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基岩海岸发育过程中的地貌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西冲海岸壶穴趋向形成于节理、断裂、层面等岩体软弱带,壶穴的形态和分布受这些软弱带控制,但形成于软弱带的具体位置却是随机的;西冲海岸壶穴的形成、扩大和加深实际上是对二级平台产生破坏,但壶穴以现代低潮线为下蚀极限;海岸壶穴是现代海岸动力侵蚀过程的产物,只要动力、岩石条件适合,壶穴随时都可形成;海岸壶穴的形态不仅与流水动力有关,而且与岩石硬度及壶穴发育过程有关;海岸壶穴与河流壶穴一样,可以在形成于各种类型的岩石,起源于各种各样的凹坑;海岸与河流的水动力差异导致了海岸壶穴和河流壶穴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7.
Hydrological threshold behaviour has been observed across hillslopes and catchments with varying characteristics. Few studies, however, have evaluated rainfall–run‐off response in area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artificial subsurface drainage. Hydrograph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distinct hydrological events over a 9‐year period and examin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water storage, and surface and subsurface run‐off generation in a drained and farmed closed depression in north‐eastern Indiana, USA.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surface flow and subsurface tile flow displayed a threshold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m of rainfall amount and soil moisture deficit (SMD). Neither surface flow nor subsurface tile flow was observed unless rainfall amount exceeded the SMD. Timing of subsurface tile flow relative to soil moisture response on the shoulder slope of the dep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rainage of perched water tables on depression hillslopes were likely the main mechanism that produced subsurface connectivity. Surface flow generation was delayed compared with subsurface tile flow during rainfall even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soil water storage along depression hillslopes and run‐off generation mechanism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substantial impact of subsurface tile drainage on the hydrology of closed depressions; the bottom of the depression, the wettest area prior to drainage installation, becomes the driest part of the depression after installation of subsurface drainage. Rapid connectivity of localized subsurface saturation zones during rainfall events is also greatly enhanced because of subsurface drainage. Thus, less fill is required to generate substantial spill.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 processes in drained and farmed closed depressions is a critical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improved water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is landscape.  相似文献   
8.
河成壶穴是山区河床基岩上常见的微地貌类型,记录了区域地貌演化过程、水流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基于此,笔者等以川北旺苍苍王峡龙潭子河110处河成壶穴为研究对象,详细测量其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非串珠状壶穴大小、深度及形态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串珠状壶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壶穴集中分布在下寒武统阎王碥组硅质砾岩中,其中发育的石英砂岩夹层对壶穴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双层天生桥壶穴则是典型的代表;区内发育NE、E—W向平面共轭X型构造节理和S—N向构造节理,三角形、菱形、不规则形壶穴多受两组或3组节理控制,其中S—N向构造节理还控制了壶穴的长轴走向和河谷走向;构造节理对壶穴口形态的演化影响显著,而对壶穴垂直剖面形态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将丰富和完善河成壶穴地貌的数据资料,为米仓山地区河流地貌和构造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童潜明 《地质论评》2017,63(2):337-346
通过十多年来反复观测到的洞庭湖周边近岸岗地的巨砾和网纹红土中孤立镶嵌的包括巨砾级的砾石,以及浏阳市大围山花岗岩岩面上无以数计的臼状圆穴,用排他法进行研究;结合前人对洞庭湖区第四纪的气候信息研究。认为湖南有第四纪山岳冰川活动,支持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山脉的隆升与夷平无不与地表岩石的风化剥蚀密切相关,暴雨冲刷作用对山区岩石的风化剥蚀至关重要。雨水顺着倾斜的山坡迅速汇聚,形成湍急洪流,冲携山坡上的砂砾与小石块,对石坡上原先小幅度的洼凹之地或薄弱部位进行机械性磨蚀与化学溶蚀,上述地质过程不断重复,逐渐形成山坡壶穴。美国加州华斯克巨岩公园、澳大利亚中部大红山以及中国北京西山的山坡壶穴都是暴雨流壶穴的典型例子。可惜过去一段时间里北京西山地区的山坡壶穴被误认为是"京西古道上骡马驴踩出来的蹄坑",这样解释的前提条件是在数百年间、数以万计的骡马驴不断地踩进同一处、且不断加深的石头蹄坑。动物行为学研究表明,马之类的动物在行走过程中会本能地躲避踩进较深(≥5~10 cm)的洼坑或水坑,以防扭伤蹄腕或折断腿骨。世界上著名的铺石古道上只见车辙痕不见马蹄坑,亦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