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429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396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释间歇脉冲星PSR B1931+24在射电噪比射电宁静状态下更大的自转减慢率和模拟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自转演化,建立同时考虑了具有不同加速电势的核区和环区的环加速间隙下的星风制动模型.其中对于PSR B1931+24通过计算得到它的磁场强度和磁倾角,并且预言了其理论制动指数.对于蟹状星云脉冲星,通过计算得到它的磁场强度和磁倾角,还计算得到其制动指数随周期的演化和它在周期-周期导数图上的自转演化.相比于真空加速间隙、外加速间隙等,环加速间隙也同样能够适用于星风制动模型.  相似文献   
2.
黑洞X射线暂现源的迷你爆发是一类峰值光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的爆发.由于观测数据较少,其物理机制仍不清楚.利用RXTE (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卫星从2001年1月28日到3月14日的数据,研究了黑洞X射线暂现源XTE J1550–564 2001年迷你爆发的X射线能谱特性.发现在本次迷你爆发中, XTE J1550–564的X射线能谱可以用幂律谱很好地拟合.整个爆发的硬度强度图不是标准的q型,而是一直保持在最右侧.此外,还分析了此次爆发谱指数Γ与未吸收的2–10 keV能段的X射线流量F_(2–10 keV)的相关性,发现Γ-F_(2–10 keV)呈反相关关系,且谱指数Γ∈[1.35, 1.72].上述结果表明2001年这次爆发一直处于低/硬态,它的X射线辐射主要来自于辐射低效的吸积模式,如ADAF(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  相似文献   
3.
4.
针对BP (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卫星钟差中权值和阈值的最优化问题, 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卫星钟差短期预报模型, 给出了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具体方法和实施步骤. 为验证该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卫星钟差数据进行钟差预报精度分析, 并将其与灰色模型(GM(1,1))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的结果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该模型在短期钟差预报中具有较好的精度, 优于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5.
The observation of a pair of simultaneous twin kHz QPOs in the power density spectrum of a neutron star or a black hole allows its mass‐angular‐momentum relation to be constrained.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observed simultaneous pairs are more than one allow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the kHz QPOs to be falsified.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stimates coming from the different pairs would call the used model into question. In the current paper, the relativistic precession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twin kHz QPOs that appear in the light curves of three groups of observations of the accreting millisecond X‐ray pulsar IGR J17511–3057.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edictions of one of the groups are practically in conflict with the other two. Another interesting result is that the region in which the kHz QPOs have been born is rather broad and extends quite far from the ISCO. (© 2016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6.
Due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rotation period and the presence of a rather strong surface magnetic field, the sharp‐lined young Herbig Ae star HD 101412 with a rotation period of 42 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well‐studied targets among the Herbig Ae stars. High‐resolution HARPS polarimetric spectra of HD 101412 were recently obtained on seven different epochs. Our study of the spectral variability over the part of the rotation cycle covered by HARPS observations reveals that the line profiles of the elements Mg, Si, Ca, Ti, Cr, Mn, Fe, and Sr are clearly variable while He exhibits variability that is opposite to the behaviour of the other elements studied. Since classical Ap stars usually show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etic field geometr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 spots, we used in our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different line samples belonging to the three elements with the most numerous spectral lines, Ti, Cr, and Fe. Over the time interval covered by the available spectra, the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changes sign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polarity. The distribution of field values obtained using Ti, Cr, and Fe lines is, however, completely different compared to the magnetic field values determined in previous low‐resolution FORS 2 measurements, where hydrogen Balmer lines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s,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concentration of the studied iron‐peak elements in the region of the magnetic equator. Further,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role of contamination by the surrounding warm circumstellar matter in the appearance of Zeeman features obtained using Ti lines. (© 2016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个体组织中的分配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在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测量,利用已有的雪岭云杉林估算方程,分析了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在各器官(干、枝、叶、皮、根)中的分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的平均生物量为388.74 t·hm-2,树木各器官中,干、枝、根、叶和皮分别占生物量的43.65%、28.60%、13.49%、11.08%和3.18%。(2)各径级生物量所占百分比为:33.53%(40~50 cm)、20.13%(20~30 cm)、19.59%(30~40 cm)、18.19%(50~60 cm)和2.05%(10~20 cm);树木生物量在不同树高中的分配表现为:48.78%(20~30 m)>35.27%(10~20 m)>14.70%(30~40 m)>1.25%(0~10 m);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为:87.54%和12.46%,分别为340.30 t·hm-2和48.44 t·hm-2。(3) 随海拔升高,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海拔2 100~2 400 m处达到最大值611.58 t·hm-2;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枝生物量逐渐增加,叶、根生物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径级20~30 cm、30~40 cm和50~60 cm的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都在海拔2 100~2 400 m处达到最大;雪岭云杉林不同树高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的趋势不同。天山雪岭云杉林生物量和年均降水量随经纬度的升高均呈降低变化,研究区林分生物量自西向东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海拔和降水共同决定了森林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海拔2 100~2 400 m是本研究区雪岭云杉林生长的最适宜场所。结果可为雪岭云杉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管理与生态健康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拉萨市夏季大气降尘单颗粒矿物组成及其形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带能谱的电子扫描电镜(SEM-EDX)对拉萨市夏季正常天气下收集的大气自然沉降气溶胶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拉萨市大气降尘矿物组成和各种物相形貌特征信息。拉萨市大气颗粒物含有硅酸盐颗粒、富钙颗粒、富铁颗粒、富碳颗粒(燃煤飞灰颗粒和燃油飞灰颗粒)和植物残体颗粒。根据颗粒物数量统计发现拉萨市大气颗粒物以硅酸盐颗粒为主,富钙颗粒和富铁颗粒次之,需要指出的是以燃油飞灰为主的富碳颗粒已占到一定比重,说明以燃油为主的机动车尾气对拉萨大气污染在加强。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尘矿物成分及其形貌特征可以用作判定污染物来源的重要标志,拉萨大气中颗粒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理措施也应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集北京、深圳和郑州3个城市气溶胶样品,使用场发射扫锚电镜-能谱仪观察气溶胶单颗粒的显微形貌和元素组成,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PM2.5的粒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气溶胶单颗粒类型以矿物颗粒、烟尘和球形颗粒(飞灰和二次粒子)为主。对比3个城市气溶胶中不同颗粒类型数量百分比发现,矿物颗粒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飞灰和烟尘数量最多的城市是郑州,而规则矿物颗粒数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3个城市气溶胶单颗粒的数量-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分布。深圳气溶胶中颗粒物的粒径相对较小,其次为郑州、北京。3个城市气溶胶中颗粒物来源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交通污染源影响,而燃煤源对北京和郑州气溶胶中颗粒物来源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对化工园区风险分析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化工园区这一特殊区域,从整体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化工园区内多个重大事故风险源造成的区域风险,并进行了实例应用。综合考虑多个重大事故风险源产生的风险,分析了其产生风险的叠加效应,绘制出化工园区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同时根据ALARP(合理可接受风险水平)准则对化工园区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并据此给出化工园区安全规划、风险控制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实施建议。所提出的化工园区重大事故风险分析方法,在建立和完善化工园区风险分析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