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70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业余天文观测中,监测流星是很多资深天文爱好者的观测项目之一。近年来,国内也相继组建了流星监测网,如最早实现流星网络监测的"广东流星监测网",以及目前国内最大的流星监测网络——中国流星监测网。根据不同地点的监测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未燃烧完的火流星坠落的大致范围,为寻找陨石提供支持,同时还可以发现新的流星群。  相似文献   
2.
熔壳是陨石在穿过大气层时因摩擦发热熔融所形成的表层皮壳。由于进入速度差异和大气层的结构变化,陨石可能产生不同的熔壳结构特征和类型,因此,熔壳的研究对探索陨石穿过大气层过程和反映当时的大气层结构具有一定意义。因为南极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很多南极陨石样品保存了原始或完整的熔壳结构,因此,南极陨石是研究熔壳的理想对象。GRV 090196是H5型普通球粒陨石,具有完整的熔壳结构,而且存在定向飞行的特征,前后存在结构不同和厚薄不一的熔壳,即四层结构的Ⅰ号熔壳(1.3mm厚)和二层结构的Ⅱ号熔壳(0.4 mm厚),是一块研究熔壳形成过程的理想样品。本文对GRV 090196的熔壳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对熔壳成因进行了讨论。Ⅰ号熔壳由外向里分为四个不同结构层。第一和第二层主要由辉石质玻璃质组成,可见橄榄石斑晶,说明发生了完全熔融和重结晶。这两层熔壳橄榄石斑晶的形态与成分有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为二次熔融体的冷凝形成。第三层熔壳发生部分熔融,大部分矿物颗粒发生圆化,其中含有少量气泡。第四层熔壳产生热变质,单偏光下不透明,反光下发黑,这可能是高温还原的暗化现象,该层岩石结构特征与陨石内部相似。Ⅱ号熔壳由外向里分为三层,第一层硅酸盐颗粒发生过部分熔融且可见大量金属颗粒,第二、三层特征与Ⅰ号熔壳三、四层基本相同。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熔壳可以由陨石熔融物堆积作用产生并且可以利用其判断陨石降落的方向性。Ⅰ号熔壳存在两层玻璃质层且橄榄石斑晶发生了重结晶,判断在陨石降落过程中,陨石头部因摩擦发热而产生的熔融物质受到气流驱动而在陨石定向飞行的尾部产生堆积,二次熔体的形成可能反映了该陨石运行时穿过两层密度相对大的大气结构层,而Ⅱ号熔壳位于陨石的前侧部,熔化物质仅有少量保留,形成了很薄的玻璃质熔壳。  相似文献   
3.
4.
张之燊 《福建地质》1992,11(3):156-163
武夷山脉中段晚太古代宇宙尘赋存于上太古界天井坪组。粒度一般为0.15-0.2mm,最大0.32mm,最小0.042mm,形态呈单球体、不规则形或碎片状,以前者为主。在扫描电镜下表面具烧蚀、蜂巢状气印、气孔状、刺(瘤)突趁、晶洞及偏心双层等结构。宇宙尘由内核和熔壳组成;内核是自然铁(a-Fe),含Fe、Cr、Ni、Co等元素;熔壳是磁铁矿或方铁矿,除Fe外尚含Si、Al、Cr、Mn、S等元素:根据其结构、构造组成和物质成分的综合分析结果,并与国内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本区宇宙尘可能是铁陨石在大气中的消融物或在太空中的碎裂物。  相似文献   
5.
于1985年,一颗独特的凸缘微玻璃陨石被发现于采自北太平洋(9°33′N,167°00′W;水深4928m)深海沉积物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它的显微特征、微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凸缘微玻璃陨石的形态和结构与达尔文的凸缘澳大利亚石(或玻璃陨石)和查普曼的人造凸缘玻璃陨石相似,从而揭示了玻璃陨石和微玻璃陨石的凸缘结构是由空气动力消融作用的产物。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7.
8.
新生代6次陨击事件研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陨击事件对古生物灭绝、古气候、古地质环境演化有重要影响。结合我们在陨击事件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新生代6次主要陨击事件的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新的陨击证据被进一步发现,有的微玻璃陨石场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有的相关源陨击坑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当然,还有一些难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太平洋底发现外星撞击地球的痕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偶然发现于太平洋M14岩心中的微玻璃陨石的显微特征和物质成分的全面研究,首次发现了撞击坑反弹结构、亲铁元素铱、锇等异常、不定形碳、未饱和无环碳氢化合物、有机质及多种挥发分子,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肯定了发生于大约2.14~2.30MaBP的一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撞击地球的外星可能为一彗星碎片;另根据岩心中微玻璃陨石层同该岩心中地磁事件和地磁倒转的联系,进一步论证了这次外星撞击地球事件的发生.最后,笔者提出了发生撞击事件的时代──2.14~2.30MaBP可作为深入研究和划分地质历史中第三纪-第四纪界线的重要参考时代,有待科学家通过更多的发现和长期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极陨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因在南极发现了大量的陨石样品,我国天体化学和陨石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如:①在南极已收集了近万块南极陨石样品,使我国已成为南极陨石拥有大国;②大量的陨石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格罗夫山地区为我国发现的新的陨石富集区,填补了我国在南极陨石领域的空白;③发现了许多我国奇缺的陨石类型,如火星陨石、CR型碳质球粒陨石等;④开展了较深入的CAI研究等.这些都将为我国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的发展展示广阔的前景.提出了一些南极陨石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