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孵化方式、培育密度和附着基对瘤背石磺人工繁育的影响
引用本文:沈永龙,黄金田,戈贤平,王爱民,吕 富,蔡万存,沈楠楠.不同孵化方式、培育密度和附着基对瘤背石磺人工繁育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3,37(3):109-116.
作者姓名:沈永龙  黄金田  戈贤平  王爱民  吕 富  蔡万存  沈楠楠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 无锡渔业学院;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 无锡渔业学院;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盐城工学院 江苏省滩涂底栖生物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资金项目(BN2010050); 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2011GA690278); 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 (Y2012-22)
摘    要: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 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 水温25~26 ℃的水体中进行孵化。比较3 种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速率的影响, 并研究不同孔径(1.0~1.5 mm)海绵附着基和不同培育密度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同时结合幼虫在各水层中分布的变化规律, 探索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结果显示, 采用3 种方式(“喷淋”、“露空”和“梯笼”)孵化, 受精卵至出膜面盘幼虫期所需时间分别为8、6 和9 d; 大孔径(1.2~1.5 mm)海绵组对幼虫的附着效果较好, 存活率显著高于小孔径(1.0~1.2 mm)海绵组(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附着基组(P<0.05); 存活率与不同培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 瘤背石磺幼虫培育密度为55~61 个/mL 时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 “露空”孵化方式能显著缩短瘤背石磺孵化所需时间; 在生产过程中, 幼虫培育密度以55~61 个/mL 为宜, 面盘幼虫期投放大孔径海绵作为幼虫附着基能显著提高幼虫存活率且能明显缩短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所需时间。

关 键 词: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    人工繁育    孵化    培育密度    附着基
收稿时间:2012/6/26 0:00:00
修稿时间:2012/9/14 0:00:00

Effects of different hatching ways, cultivating densities and incubators on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of Onchidium struma
Abstract:
Keywords:Onchidium struma  artificial breeding  hatching  cultivating density  incubator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