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本书分为前言、各(相)区地层剖面描述、化石系统描述。通过前言概略介绍本书研究撰写的基本分工情况。为使化石产地层位的统一性,涉及二叠纪地层划分,其地层系统按三分二叠系的概念(已注明不代表全体著者对二叠系的划分观点)也作了简略介绍。本书的主体部分为化石系统描述,共分为四个门类,即1.类,共研究41属,341种,其中新  相似文献   

2.
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前言 南雄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剖面清楚,化石丰富,为研究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界限的重要地区之一。1965和1976年曾两次系统采集各门类化石,并进行了整理和综合研究,对南雄盆地的地层划分、对比、生物群的性质及其关系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云南晋宁梅树村、王家湾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前言云南是我国震旦纪、寒武纪地层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昆明地区的早寒武世地层,层序完整、化石丰富,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下寒武统分层对比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层位稳定,是划分对比石炭,二叠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近几年来,笔者搜集和研究了我队历年来在区调工作中所采集的标本,已在《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一贵州分册》一书中报导了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23属124种。但是,对化石的地层和地理分布还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试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大量实测剖面及有关单位的工作成果,对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的地层和地理分布作一次总结,以期对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梓山煤系一向被视为我国南方中石炭世維斯发期(westphalian)的陆相沉积。1959年敖振寬在其中发現海相化石羣,但属种不能鉴定。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湖南泥盆系除下统、中统跳马涧组未见珊瑚化石外,自中统棋子桥组至上统锡矿山组均有产出。其中棋子桥组和余田桥组尤为发育,其丰富、完美程度为华南地区所罕见。是研究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湖南晚泥盆世地层素有“湖南统”之称。  相似文献   

7.
方瑞濂 《地质论评》1959,19(6):270-273
前言广州水口系一名系由前中山大学地质系哈安姆(Arnold Heim)所创。由于这系岩层与其附近含有丰富植物化石下侏罗纪的小坪系关系不明,且因当时未发现化石,哈安姆遂暂定其时代为二迭纪至三迭纪,其后一般简称为二迭纪(图1)。  相似文献   

8.
孙存礼 《地质论评》1981,27(3):256-259
一、前言江西晚第三纪地层,分布不广,露头零星,多被第四系所覆盖,一直未能单独划分出来,笼统划归第四系。江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1)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于广昌县头陂、南丰县东坑发现大量植物化石及孢粉化石,首次确定上第三系在我省存在。嗣后,江西地质局901队(1977)在吉水县黄桥石狮滩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中国二迭纪床板珊瑚化石分布广泛,数量丰富,层位稳定,是划分二迭纪地层,主要是早二迭世地层的标准化石之一。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地层古生物工作者就将其列为早二迭世的分带化石。新中国成立之后,二迭纪床板珊瑚化石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床板珊瑚7属55种。虽然这些资料仅代表我国二迭纪床板珊瑚化石的很小一部分,但就现有资料进行初步综合整理和研究,提出床板珊瑚化石在我国二迭纪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动物地理分区,对我国二迭纪地层划分和对比工作将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广布于西南地区的中、晚寒武世娄山关群和晚寒武世三游洞群及其相当地层,由于发现化石很少,长期以来,其划分及对比问题未获解决。生物群性质更无从知晓。近年来,在川东、川东南、鄂西南、黔东北等地区的晚寒武世地层中,陆续发现一些化石,如三叶虫、头足类、藻类等。虽然种属不多,但意义重大,对解决西南地区的晚寒武世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起了重要作用。这些含化石的晚寒武世地层,主要分布在扬子区的边缘地带,显然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浙江龙游奥陶纪笔石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1958年底,张日东、沈平、杨达铨、王捷、金品林、方心浦等同志和笔者在浙江龙游志棠一带作地质调查时,采集了一些奥陶纪的笔石、三叶虫化石,其中笔石经穆恩之先生观察,认为有下奥陶统顶部的笔石带存在,中、下奥陶统之间可能并无缺失。因此,于1959年8月,笔者和张德明、景延祥等同志重赴龙游志棠详细测制剖面,系统采集化石。此决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广西东北部的泥盆纪地层,在东岗岭组以下,多为陆相及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已发现的化石数量不多,类别较少,只零星的报导有植物、鱼和腕足类,研究程度甚差,因此,地层的划分对比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我院古生物教研室广西泥盆纪地层研究队,于1976—1978年先后在荔蒲、钟山、昭平、贺县及苍梧等地,测制了一些东岗岭组以下的泥盆纪地层剖面,采集了较多的腕足类、瓣鳃类、苔藓虫、植物,轮藻及介形虫化石。根据对地层及化石  相似文献   

13.
前言根据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组合带,安徽南部下二叠统可划分为栖霞组和孤峰组。栖霞组主要为一套含硅质结核及硅质条带的灰岩建造。灰岩中含大量的藻类、(虫廷)、有孔虫、珊瑚、腕足和棘皮等浅海底栖型生物化石。孤峰组主要为一套薄层状硅质岩与薄层状泥页岩互层,组成硅—泥韵律沉积建造,含薄壳腕足、菊石、小有孔虫、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浮游型生物化石。据两条主干部面(巢湖龟山、宿松坐山)统计,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占地层总厚的81.2%,  相似文献   

14.
前言 1970—1972年间,笔者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同志在粤北乐昌、曲江、韶关、乳源、连平及湖南宜章地区作过中生代含煤地层调查。对地层层序、沉积相,动植物化石性质及时代做了初步研究。根据沉积特征及生物群组合,我们建立了本区早期中生代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5.
论粤、桂、湘、鄂二叠纪有孔虫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言世界若干地区有关二叠纪非(虫莛)有孔虫(下简称有孔虫)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大多限于化石形态、构造及分类上的研究。近年来,海相二叠纪含油、气层的发现,其中富含的有孔虫化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有孔虫的生态以及迄今尚未详细研究的二叠纪各时期有孔虫组合特征,均有必要深入进行综合分析,以适应当前石油地质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华南地区海相二叠系的分布极广,并含十分丰富的有孔虫,是研究二叠纪有孔虫  相似文献   

16.
安徽和县奥陶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1977年为适应在古潜山中找油,气的需要,我们在长江下游地区开展了对牙形石的研究。首先,选取地层研究程度较详细,大化石资料丰富的和县四碾潘奥陶系剖面,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经分析处理获得了丰富的牙形石。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我国虫颚(Scolecodonts)迄今极少报导,是国内古生物学研究上的一个空白薄弱类别,有待补充。蠕虫的化石颚在古生物文献上最早报导的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学者C.H.Pander,其后W.Ehlers对德国,G.J.Hinde对加拿大等地发表了一些文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C.G.Croneis和H.W.Scott建议给这些化石颚以“Scolecodonts”的名称,立刻和普遍地为古生物学界所采用。随后发表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包括美国、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含有丰富的沟鞭藻及疑源类,此外多种无脊椎动物化石也很丰富。余静贤和张望平已对该区晚白垩世的沟鞭藻和疑源类作过初步研究。郝诒纯和曾学鲁等则对该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有孔虫作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单板类、腹足类在梅树村阶中有较为丰富的发现。它们常与软舌螺、似软舌螺、管壳类、骨片类、齿形类、球形类、多孔动物、腕足类等共生,谓之“小壳化石动物群”。梅树村剖面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附近,北距昆明约40公里,是我国早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79年3月27日,江西日报报导了江西彭泽天红公社—岩溶洞穴—龙宫洞。作者于6月17日至18日与韩乃仁、李浩昌两同志去龙宫洞踏勘。在王音铺组页岩中采到一块Redlichiasp的自由颊,随在下寒武统王音铺组页岩与中寒武统杨柳岗组灰岩界面左近,实测一剖面。采得化石有Redlichia及Arthricocephalus等。并有几个新种,它们皆居下寒武统中、上部之标准化石,并在页岩和灰岩中皆有存在。这反映目前我省中、下寒武统分界不应该定在页岩、灰岩的界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