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融合模型鉴别诊断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其他病毒性肺炎的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下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肺炎并接受胸部CT扫描的49例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同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阴性但感染其他单种病毒的病毒性肺炎9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从首次平扫胸部CT图像中提取出病毒性肺炎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各种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灵敏度为86.1%,特异度为75.2%,准确度为84.3%;在测试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839,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72.1%,准确度为86.4%。临床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鉴别诊断COVID-19组和非COVID-19组的AUC为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的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经临床确诊并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患者143例,参照胃镜下EV严重程度分成重度组(61例)及非重度组(82例),所有病例于胃镜检查前2周内行肝脏CT增强检查,选择门静脉期图像,应用Shukun Radiomics v94软件,于轴位图像门静脉主干分叉层面按照Couinaud分段提取肝脏尾叶、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后上段+前上段)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预测EV程度的模型,对比不同肝段影像组学特征预测EV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基于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的预测EV程度的模型均能识别重度与非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中右叶上段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5(0.78~0.92)、0.79(0.64~0.93),尾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8(0.69~0.87)、0.62(0.44~0.79);左外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80(0.71~0.88)、0.64(0.46~0.82);左内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1(0.61~0.81)、0.73(0.58~0.88);以肝右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最大。结论: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均能够鉴别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肝右叶模型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碘图(IM)的双能CT影像组学模型在新辅助化疗(NAC)后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浆膜浸润的术前再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对155例(训练组110例,测试组45例)术前经过标准NAC治疗的LAG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CT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析,并进行人工分类。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体积(VOI),在IM和120kVp图像上分别从每个病变中提取了1226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惩罚Logistic回归过滤不稳定及冗余特征,从而筛选出重要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了基于120kVp选择的特征和120kVp结合IM选择的特征建立的两个预测模型(120kVp和IM-120kVp)。结果:两种影像组学模型(IM-120kVp AUC:训练组,0.953,测试组,0.879;120kVp AUC:训练组,0.940,测试组,0.831)在训练和测试组中均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和效能。所有模型在测试组的诊断准确率(IM-120kVp:84.4%,120kVp:80.0%)均高于人工分类(68.9%)。IM-120kVp模型在训练(P<0.001)和测试组中的诊断效能(P=0.034)均优于人工分类。结论:基于双能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NAC治疗后LAGC术前再分期鉴别浆膜侵犯方面表现出令人信服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能谱CT碘图的影像组学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术前两周行颈部能谱CT检查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纳入117枚转移性和17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静脉期碘图中提取并筛选淋巴结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常规CT图像特征模型及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将联合模型可视化。各模型的诊断效能、校准能力及临床实用性分别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结果: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表现出最佳的诊断效能,其次是影像组学模型,且两者显著优于常规CT图像特征模型。所有模型均显示出良好的校准能力,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优于其余两种模型。结论:能谱CT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联合常规CT图像特征后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临床和CT特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临床确诊COVID-19患者的首诊症状、一般炎症指标和胸部CT,包括13例重型/危重型和77例轻型/普通型,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相对于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重型/危重型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为年龄较大,一般炎症指标上升,胸部CT显示肺部炎症指数(PII)更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C-反应蛋白(CRP)、PII区分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9.2%、69.2%,特异度分别为83.1%、87.0%,曲面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95% CI (0.649,0.901);P=0.002]、0.770[95% CI (0.621,0.920);P=0.002],其联合的AUC为0.785[95% CI (0.644,0.927);P=0.001]。结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和胸部CT特征具有显著性区别,结合年龄、CRP和PII的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重型/危重型COVID-19和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全自动标注病变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开发准确快速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人工智能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COVID-19患者及347例其他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COVID-19与其他肺炎分类;在人工智能肺分割提取后将异常的CT图像特征降维,输入几种经典强化机器学习模型、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和注意力多示例学习(Attention-MIL)深层神经网络架构中,模型诊断性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精确召回率(PR)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在经典机器学习模型中K邻近算法(KNN)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外部测试集上的AUC值和平均精度(AP)值分别为0.79和0.89,平衡F分数(F1)值为0.76,准确率为0.75,敏感性为0.76,精确率为0.77;经典的3D CNN在外部测试集上效果良好,AUC值和AP值分别为0.64和0.82,F1值为0.71,准确率为0.78,敏感性为0.66,精确率为0.62;Attention-MIL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上表现出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病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临床与胸部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61例COVID-19确诊且胸部CT显示肺部感染阳性的病例,按CT检查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10 d及≥10 d,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 d组共92例(57.1%)、≥10 d组共69例(42.9%),两组病例临床症状比较显示,两组间咽痛和肌痛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显示,<10 d组的C反应蛋白更高、淋巴细胞计数更低,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CT影像特征方面,<10 d组患者存在血管周、混合分布、大片、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更高,≥10 d组患者存在边界不规则、病灶内索条、反晕征、胸膜尾征、胸膜下线、胸膜下栅栏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CT影像特征随病程不同发生变化,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COVID-19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征象与临床分型关系,提高对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40例,女35例,平均年龄(46.2±17.2)岁,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B和C组,比较3组病例胸部CT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和密度等表现与临床分型的差异。结果:75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临床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在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分布均高于普通型,重型患者病灶在左肺下叶、双肺分布高于普通型。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重型、危重型占比在A、B和C组中呈递增趋势,其病灶范围较普通型大。结论: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分型、胸部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重症COVID-19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患者肺CT影像学特征,提出一种多级空间注意力机制(ML-SAM)下的肺CT图像自动诊断模型,探讨该模型在COVID-19辅助诊断上的价值。方法:收集目前公开的COVID-19患者肺CT数据样本,在深度迁移学习框架下引入空间注意力多级聚焦策略,将数据样本、注意力机制与深度迁移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构建可在肺CT图像上自动诊断COVID-19肺炎的融合模型。结果:本文建立的融合模型对肺CT图像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模型对COVID-19的正确识别率可达95%,同时实现了弱监督条件下肺CT图像关键特征的有效聚焦和提取。结论:本文建立的融合模型可被放射科医生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作为COVID-19爆发期间快速、有效筛查COVID-19病例的智能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不同时期胸部CT磨玻璃影的表现,探讨其对于COVID-19患者分期诊断、疾病管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66例本土性和64例境外输入性COVID-19确诊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早期和恢复期磨玻璃影及其伴随征象的影像特征。结果:77.3%本土组COVID-19患者(51例)在疾病早期具有磨玻璃影表现,63.7%本土组COVID-19患者(42例)在恢复期也具有磨玻璃影表现。不同时期的磨玻璃影及其伴随征象具有显著差异,早期磨玻璃影的平均CT值(-329.14±143.66) HU明显高于恢复期磨玻璃影(-616.71±89.82) HU。与恢复期磨玻璃影相比,多数早期磨玻璃影边缘清晰(43例,84.31%vs. 5例,11.90%)、多伴随铺路石征(32例,62.75%vs. 8例,19.05%);血管增粗(33例,64.71%vs. 4例,9.52%)和支气管充气征(19例,37.25%vs. 4例,9.52%)。恢复期较早期更多伴随条索的形成(35例,83.33%vs. 8例,15.69%)。伴随小叶间隔增厚的征...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是由复杂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供血紊乱,造成梗死部位不可逆性损伤的一种疾病。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卒中,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预计在未来十几年内,中风将持续影响人类健康。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确诊疾病和评估预后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影像组学(radiomics)广泛应用医疗行业,其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较多,尤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诊断中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效率远远超于人工阅片。本文基于CT和磁共振的影像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F.7感染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胸部CT表现差异,提高对近期COVID-19的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奥密克戎BF.7毒株不同临床转归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点,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A组103例,男65例,女38例,平均年龄(73.98±11.53)岁,B组23例,B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73.43±12.53)岁;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胸部CT病灶分布、密度,累及肺叶情况的差异。结果:12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病灶在左肺上叶、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双肺中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病灶均以磨玻璃阴影、实变为主,范围较A组大。结论:中型COVID-19转为重症患者的胸部CT表现有别于未转为重症者,分析其影像特点,可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HRCT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4日至2023年1月10日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异常的患者584例,男359例、女225例,年龄范围60~99岁,平均年龄(76±9)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25例,非糖尿病359例;比较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HRCT与非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HRCT表现不同;定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7d为急性期,363例入组患者,分析急性期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HRCT特点。结果: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感染与非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感染两组肺内病变在发病部位、分布、形态及伴随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变在密度(细网格、病变密度不均匀)及病变边缘(病变边缘模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糖尿病组的肺部影像网格、不均匀和模糊征象显著高于有糖尿病组。其中细网格影:糖尿病组54例(24%),非糖尿病组127例(35.38%);密度不均匀:糖尿病组181例(80.44%),非糖尿病组313例(87.19%);边缘模糊: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121例.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和C三个等级,其中A级51例(A组);B和C级共70例(B组).所有患者均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HD行平扫加增强扫描.选择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图像,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 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 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影像特征,提高对不同年龄人群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275例,女201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0~45岁)33人、B组(45~60岁)72人、C组(60~75岁)203人、D组(75岁以上)168人,共4组,比较4组病例胸部CT病灶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密度和病灶分布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病例双肺下叶病灶最为多见,A组病灶多位于单侧肺,C组和D组病灶以双肺分布多见。各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随年龄增大呈递增趋势,且分布均以双肺下叶为主,其中A、C和D组均以右肺下叶最为常见且体积及体积占比最大,B组以左肺下叶病灶体积及占比较大;与A组比较,C组各项指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右肺下叶病灶体积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左肺上叶病灶体积与A组比较明显增大,占比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大,余D组全肺及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左肺下叶病灶体积...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CT影像组学是从CT图像中提取大量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高通量定量分析,从而获得更多有关肿瘤异质性的信息。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的预测,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本文围绕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及AEF单独评估的0.793和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民众和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方法:对已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分辨CT检查及三维重建,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确诊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增高,肌酶、肝酶和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增高;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多发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多位于胸膜下、肺野外带及双肺后部,局部可见“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胸腔积液及淋巴结增大相对较为少见。结论: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咳嗽,胸部CT表现双肺外周和后肺有明显的磨玻璃影,伴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有助于COVID-19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GGO)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征象,同时对CT征象及相应的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多发GGO样COVID-19患者中,发热11例,咳嗽7例,病灶数量≤5者2例,病灶数量6~10者2例,数量>10者8例;累及上叶10例,中叶和舌叶10例,下叶11例,同时累及上中(舌叶)、下叶者9例;小叶间隔增厚11例;病灶伴实变7例;胸膜改变11例,其中胸膜增厚10例,叶间裂少量积液1例。所有患者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表现为多发GGO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