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利用新一轮高精度航空物探的成果,从航磁的角度系统对西拉木伦河中段的区域地质构造、深大断裂和构造岩浆岩进行了研究。详细地介绍了研究区的区域磁场特征、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大兴安岭主脊断裂以及华北地台北侧的构造岩浆岩低侵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一定的地球物理反映的深部地质信息。总结了区内已知的多金属矿(点)集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该结果能够为该地区进一步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台北缘地区1∶100万航磁异常图编图方法刘宁宁,孟祥聪(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100083)华北地台北缘地区1∶100万航磁异常图系地矿部“八、五”期间华北地台北缘地区重点片物、化、遥编图系列图件之一。此次编图的目的在于提供大区域的...  相似文献   

3.
<正>卯独庆金矿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段,该地区是华北地台北缘绿岩型金矿的重要产地(闫和平等,2014)。1区域成矿背景区域上,卯独庆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阴山断隆大青山复背斜北翼,卯独庆逆冲断裂带中。该区是华北地台北缘重要的金成矿带。区内主要发育前寒武纪地层,岩浆活动主要为元古代。构造作用非常强烈,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均发育,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卯独庆金矿位于卯独庆断裂下盘二道凹岩群片岩与大理岩过渡带中,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北侧的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华北地台北侧原兴蒙华力西褶皱带内相继确立了加里东褶皱带和中晚元古代褶皱带,并划分了早、晚华力西褶皱带,探讨了定位于中亚—蒙古古大洋中的微大陆。本文概述了华北地台北侧古板块构造格局、各板块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华北地台北侧元古代—古生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北缘黑花岗石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罗僧抱(中国建材地质勘查中心山西总队)华北地台北缘,从内蒙古丰镇经山西大同、浑源直到河北阜平,沿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分布着大量的辉绿岩脉。岩脉未遭受区域变质影响,围岩为太古界的各种变质岩。由这些辉绿岩脉群组成的分布带...  相似文献   

6.
“七五”计划期间,华北地台北缘列为重点地质工作区之一.深入研究其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的一轮固体矿产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华北地台北缘大型成矿带的地质构造界线:北界为内蒙地轴北缘深断裂、西拉木伦河深断裂和古洞河一辉发河深断裂;南界为山海关隆起北侧和怀来一临河深断裂.包括内蒙地轴、辽吉台隆、燕山台褶带以及若干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北缘中段构造演化及成矿控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的构造演化为主线,论述了地质构造了成矿控矿作用。研究认为前燕山期古亚洲域构造演化阶段,华北地台北缘作为华北板块陆缘活动带形成了多条东西向韧性剪切变形质带。  相似文献   

8.
<正>1区域地质特征内蒙古太仆寺旗沙子沟矿区区域构造位置在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带[1]。华北地台北缘从北往南可划分为兴蒙褶皱带,内蒙地轴和燕山台褶带三个构造带,本区属于兴蒙褶皱带南带的白云鄂博新元古褶皱带。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中生界侏罗系上统玛尼吐组及新生界第四系。矿区内断裂、褶皱构造发育,主要断裂有近东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等多组。华力西晚期近东西向的剪切断裂带,到燕山期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转换成张扭性断裂带,形成了有利的成矿空间。岩浆岩分布矿床北部、西部和南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草原地层区的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华北地台北侧大陆边缘,从寒武纪至石炭纪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其中以奥陶纪岛弧、晚志留世的磨拉石、泥盆纪和石炭纪的裂陷槽沉积具有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华北古陆自晚太古晚期开始与西伯利亚古陆发生分离,早元古宙形成了古蒙古洋板块,在古华北板块北缘出现了古老的弧沟系,其中海沟俯冲带构成了优地斜,在古俯冲带上盘古大陆壳出现了火山岛弧带,此时华北地台北缘有着与现代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特点相似的构造格局。本文仅对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优地斜、火山岛弧带的地质特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华北陆台北缘1:100万重磁异常图的地质研究和综合分析,认为华北陆台北缘由东胜、赤峰和辽东二个太古宙地块组成。在三个地块的边界地带和内部深大断裂带附近有晚太古宙绿岩带分布,表明三个地块在晚太古—早元古早期(约2500Ma)可能衔接在一起。三个地块北部都存在一边缘隆起带,但重磁异常场不连续,反映它们各自的基底演化历史的不同。根据三个地块上的重磁异常场推断的断裂带方位比较,表明各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沿这些深大断裂带进行。  相似文献   

12.
匹配滤波法在磁测资料的数据处理中已广泛采用,并收到了较好的分离异常效果。但是,重力测量资料的匹配滤波处理还很少有人研究和使用。本文从理论上及实践步骤上做了详细推导与论证,为了验证从实际重力资料中分离出区域场和局部场的实用价值,文中总结了一些模型试验结果和一些实例的试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华北地台二叠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受宇地系统场控制的突发性海侵形成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旋回层序界面进行的等时性旋回层序对比,建立了纵穿华北地台晚石炭世=二叠纪的等时性旋回层序格架,首次发现了华北地台从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已经由稳定克拉通盆地转化为具冲断造山楔挤压的前陆盆地,主要证据有:从紫松阶中晚期,隆林阶至栖霞阶,北华北各旋回层序已成为具有前渊造山带物源性质的巨充填层序和反粒序层序(PS6-PS28),在南华北同时限各下超层序的底部均发现具补偿性的深海相泥岩和硅质岩,在南部出现属前陆前隆带的后阶型缓坡碳酸盐岩序;二叠纪沉积盆地的冲断造山带物源性质的普遍存在,似瘤状硅质结核,凝灰岩,凝灰质沉积,以及具有浊积滑塌重力流复理石的沉积共生序列;多期次广泛发育的火山岛弧-孤后火山喷发事件;反极性时和古纬度的变化等,以上证据均支持从早二叠世以来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兴蒙褶皱带发生聚敛碰撞形成冲断带和前陆盆地,证明了华北地台在二叠纪已成为具有弧后性质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4.
张德润 《物探与化探》1990,14(2):114-117
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关系是地学界非常关心和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最新航磁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在罗布泊至阿拉善长达1700余km范围内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磁场,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性质的基底岩相构造。由磁场所反映的基底岩相构造表明,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在前寒武纪或更早的时候可能是相连的,但经过古生代的强烈构造运动,现今两大地台已经不相连了。  相似文献   

15.
古亚洲洋不是西伯利亚陆台和华北地台间的一个简单洋盆,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打开和封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洋盆复杂活动(包括远距离运移)的综合体.其北部洋盆起始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初(573~522Ma)冈瓦纳古陆裂解形成的寒武纪洋盆.寒武纪末-奥陶纪初(510~480Ma),冈瓦纳古陆裂解的碎块、寒武纪洋壳碎块和陆缘过渡壳碎块相互碰撞、联合形成原中亚-蒙古古陆.奥陶纪时,原中亚-蒙古古陆南边形成活动陆缘,志留纪形成稳定大陆.泥盆纪初原中亚-蒙古古陆裂解,裂解的碎块在新形成的泥盆纪洋内沿左旋断裂向北运动,于晚泥盆世末到达西伯利亚陆台南缘,重新联合形成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晚古生代时,在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内发生晚石炭世(318~316Ma)和早二叠世(295~285Ma)裂谷岩浆活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类.蒙古-鄂霍次克带是西伯利亚古陆和中亚-蒙古古陆之间的泥盆纪洋盆,向东与古太平洋连通,洋盆发展到中晚侏罗世,与古太平洋同时结束,其洋壳移动到西伯利亚陆台边缘受阻而向陆台下俯冲,在陆台南缘形成广泛的陆缘岩浆岩带,从中泥盆世到晚侏罗世都非常活跃.古亚洲洋的南部洋盆始于晚寒武世.此时,华北古陆从冈瓦纳古陆裂解出来,在其北缘形成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陆缘和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沟弧盆系.志留纪腕足类生物群的分布表明,华北地台北缘洋盆与塔里木地台北缘、以及川西、云南、东澳大利亚有联系,而与上述的古亚洲洋北部洋盆没有关连,两洋盆之间有松嫩-图兰地块间隔.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华北地台北部发生弧-陆碰撞运动,泥盆纪时,在松嫩地块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台与松嫩地块碰撞,至此古亚洲洋盆封闭.古亚洲洋的南、北洋盆最后的褶皱构造,以及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后期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文中对国内研制的4种主要线性滤波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选出一种具代表性的滤波方法,用计算机模拟观测场,探讨了在复杂干扰下重磁异常因滤波引起的失真,并就重磁异常在因滤波而引起失真的情况下如何反演解释,提出了可行的办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台区含矿金伯利岩区域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华北地台区内的辽宁、吉林和山东含矿金伯利岩的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和特征,这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还重点讨论了华北地台金刚石原生矿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大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8.
张玉清  郝俊峰  孙雨霞  贾和义 《地层学杂志》2004,28(3):235-239,243,i002
阿牙登组和腮林忽洞组是上世纪 70年代 1/ 2 0万区调建立的地层单位 ,当时将阿牙登组置于白云鄂博群 ,腮林忽洞组归于震旦系。通过对以上两个组中疑源类化石进行研究 ,认为阿牙登组应从白云鄂博群中分出 ,与腮林忽洞组一同划归早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地层中 ,阿牙登组与腮林忽洞组为同一时期不同局限海盆的沉积 ,是早古生代华北地台最北部边缘的沉积产物。这一认识为研究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吴泰然  何国琦 《地质学报》1993,67(2):98-108
阿拉善地块北缘是一个多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可以划分出以下4个一级构造单元:①不成熟岛弧性质的雅干构造带;②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到晚古生代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珠斯楞-杭乌拉构造带;③成熟岛弧性质的沙拉扎构造带;④元古代造山带,在古生代演化成拉张型过渡壳的诺尔公-狼山构造带。上述各构造单元在沉积建造、岩浆岩组合、变质作用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单元之间以断裂作为界线。  相似文献   

20.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嘎顺移置地体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北(内蒙古白云鄂博—上海市)地学断面内蒙古区带古板块构造的研究,发现华北板块北缘(西段),内蒙古白云鄂博北侧,存在着嘎顺(格少图庙)移置地体。从区域地质及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它来自异地。与其周缘的构造单元没有任何生成联系,其地质发展史亦不相同。本文讨论了该地体的拼贴时间和方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