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两类ENSO对中国北方冬季平均气温和极端低温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子琪  张文君  耿新 《气象学报》2017,75(4):564-580
利用1961-2012年观测、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探讨了中国北方冬季平均气温对于不同类型(即东部型和中部型)ENSO事件的气候响应,并分析了不同类型ENSO对极端低温事件的可能影响,重点关注了北大西洋涛动(NAO)在其中的桥梁作用。结果表明,ENSO信号能通过调制北大西洋地区的大气环流改变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纬向温度平流输送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进而影响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由于不同类型ENSO事件海温分布的差异,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两类厄尔尼诺和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均呈现负位相,不利于北大西洋的暖湿空气向欧亚大陆输送,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因而中国北方地区较气候态偏冷。中部型厄尔尼诺和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冬季气温负异常的显著区域分别位于东北大范围地区、内蒙古河套附近;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冬季显著的冷异常信号仅局限于黑龙江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冬季虽伴随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但其空间结构向西偏移,对下游中国北方地区气温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可能受局地信号干扰较大。数值试验再现了北大西洋涛动以及中国北方冬季气温对不同类型ENSO的响应,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结论。此外,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冬季中国东北地区日平均气温容易偏低,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增多;而两类拉尼娜事件对极端低温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门市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2—2016年近55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1962—201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江门市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来江门市的年降水量和气温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对江门市的年降水量、暴雨日数都有增多的作用,但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份增大幅度较大;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江门市气温总体是略偏低的;在总体气候处于暖期,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江门市的气温是偏高的,且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强,年平均气温偏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昆明粮食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昆明近5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小麦,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2月的降水是小麦增减产的关键因子,≥10℃的积温比降水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同时计算了逐年的旱涝,冷暖指数,针对制约我省农业增产的重要气象发生时期进行诊断,发现小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1-2月的冬旱和2-4月的倒春寒,大春作物的主要灾害是5月干旱和7-8月的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4.
根据1951-1998年广西8地市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广西气候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相关关系,认为ENSO事件对广西气温影响比对降水的影响明显。在厄尔尼诺年,广西气象以正距平为主,尤其桂北偏暖明显,拉尼娜年广西气温以负距平为主,表现为明显的偏冷现象;厄尔尼诺年,桂北、桂东及沿海降水增多,桂西、桂南降水变化不大,拉尼娜年广西以降水偏少为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台风、降水(旱涝)和气温(寒冷、冷空气)等角度,对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频数少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当年10月份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少)、生命史偏长(短)、影响时间较长(短)、强度较强(弱),即厄尔尼诺当年及次年台风季偏短,拉尼娜年当年台风季偏长;(2)降水:厄尔尼诺年,广东冬、春、夏季降水明显偏多,拉尼娜年,冬、春降水偏少不明显,但中等及强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连续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广东易发生旱灾;(3)气温、寒潮、冷空气: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即便是厄尔尼诺事件,其不同的分布型、强度和发生时间等也都会对广东气候异常产生不同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降水、气温、干旱实况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ENSO事件对该区气候变化及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会造成流域春季降水偏多,春、秋、冬季气温偏高,易出现暖冬;拉尼娜事件则春季降水偏少,秋季降水偏多,冬季气温偏低,易出现冷冬,中下游发生中度以上春旱、春末夏初旱和伏旱的概率较高。应用1968—2010年旬、月气象要素和大气环流特征量,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降水和干旱统计预测模式,然后结合ENSO事件,通过加权平均法构建集成预测概念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拟合率与准确率较高,已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7.
陈峪 《气象》2002,28(11):62-63
8月份,我国南方及东北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低,部分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或低温冷害;华北、西北及黄淮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一些地区旱情发展.有两个强热带风暴在广东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5~2011的卫星闪电格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全球热带副热带地区春、冬季节闪电活动对ENSO的响应特征及相应的环境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热带副热带闪电活动对ENSO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厄尔尼诺时期闪电增多、拉尼娜时期闪电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墨西哥湾、乌拉圭、孟加拉、中国东南沿海和苏门答腊;(2)厄尔尼诺时期闪电减少、拉尼娜时期闪电增多的地区主要位于厄瓜多尔、刚果、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3)ENSO时期闪电始终增加的地区为百慕大群岛、巴西东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西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4)ENSO时期闪电始终减少的地区为墨西哥湾沿岸、撒哈拉南侧、喜马拉雅山西南麓、中南半岛以及澳大利亚中部和东海岸。厄尔尼诺时期闪电密度与ENSO强度的相关性好于拉尼娜时期,并且显著相关区域的范围更大。厄尔尼诺时期闪电密度与海洋Nio指数(Oceanic Nio Index,ONI)显著正相关的地区主要位于赤道和南半球大洋及其沿岸,拉尼娜时期显著负相关的地区多位于南半球陆地。闪电密度距平与近地面气压距平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这与气压变化同大气环流及局地对流活动的紧密关系有关。厄尔尼诺时期升温区(拉尼娜时期降温区)中闪电密度与ONI的相关性更好,表明这些地区闪电活动对近地面温度变化具有更敏感的响应。ENSO期间,大部分地区的闪电和降水并不同步变化,但在太平洋及其沿岸(厄尔尼诺时期)和北印度洋沿岸(拉尼娜时期)的闪电和降水呈一致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流感爆发与气候的剧烈变化有关。本文揭示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太阳黑子极值年、厄尔尼诺、低温冷害、沙尘暴、潮汐南北震荡异常与流行性感冒世界大流行相互对应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气候因子与云南粮食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剑 《应用气象学报》2000,11(2):213-220
该文分析了云南近50年气候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重点对气温、降水与小麦、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2月至翌年2月的降水是小麦增减产的关键因子, ≥10 ℃的积温比降水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同时针对制约农业增产的重要气象灾害发生时期进行诊断, 发现小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1~2月的冬旱和2~4月的倒春寒, 大春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是5月干旱和7~8月的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11.
ENSO事件对川西高原区的气候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1-2010年川西高原区7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气温资料以及60 a间发生的厄尔尼诺(El Ni?o)/拉尼娜(La Ni?a)事件,分析降水量、气温与El Ni?o /La Ni?a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El Ni?o/La Ni?a事件对川西高原区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951年以来川西高原区年降水量变化不大,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El Ni?o/La Ni?a 事件的发生对川西高原区年平均降水量有影响,El Ni?o事件影响下的年平均降水量减少,La Ni?a事件影响下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加;El Ni?o年降水量低于正常年降水量39.14 mm,拉尼娜年降水量高于正常年降水量22.56 mm。1951年以来川西高原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微弱的波动上升趋势,川西高原区年平均气温与ENSO事件等级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35,自引:11,他引:235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94,52(3):261-273
总结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结果,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中国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以及ENSO及QBO。指出全球有变暖趋势,198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20年代及1940年代最暖,而1980年代接近常年。全球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气温与降水的10年尺度变化并不完全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为多雨期,1980年代降水反而减少。中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冷湿、暖干。1920年代及1940年代是近百年最干的时期。1871—1993年共发生厄尼诺事件28次,拉尼娜21次。气候变暖时厄尼诺强,气候较冷时拉尼娜频率高。1951—1993年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的平均长度为28.7个月,比1950年代末的估计(26.3个月)要长。1951年以前的周期长度可能在29个月左右。未发现QBO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循环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1955~1989年35年的观测资料的合成分析,进一步指出东亚冬季风与ElNino、LaNina事件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异常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激发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的异常西(东)风以及强(弱)对流活动,而最终使得ElNino(LaNina)事件爆发;另一方面,ElNino(LaNina)的爆发将通过大气遥响应,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功率谱分析也表明,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3~5年的周期上,同时准2年周期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极端强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分布函数对中国1951-2004年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拟合并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在此基础上对极端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NSO对同期的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更易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冬春季和拉尼娜年的夏秋季。极端降水在对ENSO强信号的滞后响应上,其发生频率在时空上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多数地方更易在ENSO暖位相出现后的半年左右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表明,ENSO冷暖信号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多寡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TBO的原因-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基于对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资料(OLR,降水和气温等)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对流层环流和气候变化都有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同时,异常东亚冬季风可以影响次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在东亚地区;而异常东亚冬季风和ENSO循环间又有明显相互作用: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可以激发 El Ni o(La Ni a), El Ni o(La Ni a)反过来又可通过遥相关或遥响应而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强或弱的冬季风和ENSO循环是相互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认为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是TBO对流层准两年振荡)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G INFLUENCE OF ENSO ON EAST-ASIAN MONSO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y prescrib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over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inJanuary—March,the lag influence of ENSO(El Nino and La Nina)on monsoon over East Asiahas been studied.The results suggest that,due to the excitation of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oscillation by the SSTA,ENSO has significant lag influence on the monsoon over East Asia.During the summer after E1 Nino,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western Pacific is intensified andshows the northward and westward displacement,meanwhile,the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isbelow normal,especially in North China:during the winter after E1 Nino,both the Asian troughand the winter monsoon over East Asia are strengthened.During the summer after La Nina,theanomalous subtropical high prevails over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Changjiang)River,therainfall between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is below normal:during the winter after La Nina,both the Asian trough and the winter monsoon over East Asia are weaker.Compared with LaNina,the effect of El Nino is stronger,but it is not always opposite to the one of La Nina.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华 《气象》1999,25(4):30-33
1998年,世界大部地区继续偏暖,全球平均气温再创历史新纪录。由于受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许多地区气候发生异常,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和高温干旱天气,中国、孟加拉国和中美洲诸国遭受世纪性洪涝灾害,全球经济损失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冬季,全球大部地区气候异常暖和;年初,北美大陆遭受暴风雪袭击;春季,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因干旱引发严重的森林大火;入夏之后,热浪天气席卷印度、欧洲各国,美国许多地区受到系列龙卷风的袭击;初秋,欧洲大陆又出现了寒流天气,加勒比海地区秋季连遭强飓风袭击  相似文献   

18.
ENSO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影响的GCM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龙振夏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99,57(6):651-661
将1~3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距平(SSTA)引入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ENSO(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其后东亚季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SSTA在大气中强迫激发出了大气低频振荡,使得ENSO对其后的东亚季风活动仍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之后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且西伸明显,中国东部降水偏少,尤其是华北地区;厄尔尼诺之后的冬季,东亚大槽偏深,冬季风偏强。拉尼娜之后的夏季,中国长江下游为异常副热带高压单体控制,江淮流域雨量偏少;拉尼娜之后的冬季,东亚大槽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厄尔尼诺的影响比拉尼娜的影响略强,两者的影响并非完全反相。  相似文献   

19.
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和NCAR/NCEP长波辐射资料(OLR),研究了热带对流异常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它是热带对流活动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热带对流异常的强度在E1 Nino时期比在La Nina时期强,且异常的中心位置偏东,表现出明显的时空上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合成分析指出包括雅藏布江中西段在内的西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夏季(6-8月)降水在ENSO的不同位相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利用交叉谱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场与太平洋海温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结果表明,ENSO的暖(冷)位相期,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以偏少(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