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北京地震台1990-2008年间63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简要讨论Pdif震相在CDSN 宽频带数字仪器上的记录特征.目前,北京地震台观测到的Pdif震相的记录范围约101.87°—172.18°,最小震级为6.0级,最浅震源深度为9 km,最深为631.3 km.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  相似文献   

2.
理论研究和在兰州台的实际观测都表明,当远震 S 波通过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界面——莫霍界面时,S 波的 Sv成份将产生折射转换波,称之为 Sp 波。Sp 波在台站附近的质点振动方式属于 P 波类型。在一定的距离段上,根据其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Sv 波震相可在基式地震仪的垂直分向上辩认出来,是 S 波震相的前驱震相。将 S波震相与 Sp 震相的到时差ΔT 代入公式:H=(ΔT)/K[1/(V_S(K~2-V_S~2δ_S~2)~(1/2))-1/(V_P(K~2-V_p~2δ_p~2)~(1/2))]~(-1)。可求出接收台站附近地壳厚度值 H。本文根据兰州台基式地震仪的21个地震记录,求出了以兰州台为圆心25—50公里环形区域内平均地壳厚度值约为53公里左右。并简要地讨论了 Sp 震相在兰州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出了 Sp 波震在兰州台可观测范围为18°—50°,S 波震相高效率地转换为 Sp 波震相的距离约在32°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在南海纳土纳岛(Natuna Islands)建设地震台站的意义和设备.用获得的首批观测资料,分别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和ScS波分裂技术反演了纳土纳地震台下面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纳土纳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约28 km,为典型的陆壳性质,上地幔40~50 km为低速层.纳土纳的地壳快波方向为S62°E,与GPS测量的亚洲南部巽他块体的地壳运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新源地震台2016—2020年记录的震中距在30°~90°的远震波形数据为基础,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一种具有谐波校正的广义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H-k-c计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结果表明H-k-c方法明显改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的估计,新源地震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约56.3 km,泊松比约0.25。  相似文献   

6.
根据安西、高台、兰州、天水地震台记录到的 S_p 震相资料测定了4个台附近局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值。得出了在安西周围25—72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值为58.8±2.1km;高台台周围25—68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值为56.0±1.7km;兰州台周围25—50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值为53.9±1.6km;天水台周围23—45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厚度值为51±2.7km。甘肃地区地壳厚度的结果是西厚东薄,东西平均地壳厚度差达7.8km 左右。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湾电站水库诱发地震台网之青华地震台记录到的93个远震地震事件,挑选其中效果较好的55个远震地震事件进行接收函数的计算,研究同一个台站下方地壳厚度随反方位角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青华地震台下方地壳平均厚度约为40.5 km;②不同方位的远震事件反映出台站下方不同方位的地壳厚度存在差异;③青华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存在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的特点,而东西向的横向变化不明显;④青华地震台反方位角在112°附近区域地壳厚度变化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纯S波输入研究地震台站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中距在50°左右的深源远震,直达波S波震相波列可以与其他震相波列分离. 在层状介质中,本文通过传播矩阵方法得到由S波从台下底层输入获得地面理论地震图的新方法,并由此拟合了河北省两个地震台短周期S波记录,获得台站下方横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红山台下13km和24km左右有S波低速层存在,地壳厚度为33.km;涉县台下18km和30km左右有S波低速层存在. 红山台下S波差异显著的2个低速层夹持的高速层、较薄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低S波速度结构,与166年邢台大地震有关. 考虑到S波速度对部分熔融体的敏感性,认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可作为揭示强震深部背景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收集处理了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CNDSN)48个地震台记录的大量高质量的宽频带远震波形资料,用于计算中国大尺度的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和VP/VS值(泊松比)变化。用一种统计方法来挑选每个台站的互相关接收函数,多数台站的记录在200条以上。由常用的H-к(地壳厚度和VP/VS值)方法可以发现H和к之间有明显的折衷关系。因此在H-к域内,经常出现多个极大值。为了减少这种折衷,这里引入一种权重函数,用它计算出每个H-к网格上PS转换震相与反射震相的相关性。用四次方根叠加方法进一步降低线性叠加带来的不相关噪声。在减少H-к折衷方面,这种修改后的方法非常有效,得出了可靠的地壳厚度值和VP/VS值。在中国东部的地壳厚度为31~33km,莫霍界面相对平坦和清晰。在中国西部,地壳相对较厚,地形变化很大。天山褶皱带的莫霍界面厚度为51km,青藏高原中部的莫霍界面厚度达84km。在东经100°到110°之间,所谓的南北带上发生了过渡转变,此地区表现为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重力异常。中国大陆地壳的VP/VS平均值约为1.730(σ=0.249),比全球大陆地壳的平均值1.78(σ=0.27)低很多。较低的VP/VS值意味着在中国大陆的地壳最低层中缺少镁铁层。  相似文献   

10.
蒋维强  李幼铭 《地震学报》1992,14(2):172-179
本文以广东东部和闽南的6个地震台短周期地震仪所记录到的12个深源远地震直达 P波的波形作为观测资料,通过调整壳幔介质模型和计算相应的综合地震图的方式.直至莸得与观测波形可相比拟的综合地震图.由此得出这一研究区域的壳幔介质结构是由3对高速和低速相间的薄层组成的纵向分层结构,地壳厚度由南至北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南面地壳厚度为31.5km,北面为32.4km.最后以广东云浮工业爆破对所得到的介质模型进行了检验,各种P 波震相的理论走时与观测结果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ThenorthernpartofNorthChinaplainisoneofthemajorregionsforearthquakemonitoringandprediction.AlotofdeepstructureinvestigationhasbeencarriedolltinBeding,Tianjin,TangshanandZhangiiakouinthepastyears,andalotofimportantresultshavebeenachievedby...  相似文献   

12.
Study on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part sta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 Shanxi uplift area is bounded by Ordos block to the west, Taihang Mountain front fault zone to the east. On the north side, it is also adjoined with Yinshan fold belt and Hetao-Baotou fault depression basin accompanied with its southern active ruptures, as well as on the south side, connected to Weihe fault depression basin accompanied with large rupture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ling fold belt. The interior of the Shanxi uplift area, with complicated tectonic structures, …  相似文献   

13.
收集整理2007年以来延边地震台记录的113个远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延边地震台下方地壳结构,运用H-Kappa叠加方法,计算得到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泊松比.采用全球平均地壳模型作为初始模型,反演台站下方0-100 km的S波速结构.反演结果表明,延边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为30.8 km,波速比为1.84,泊松比较高,为0.29.在台站下方15-20 km及25-30 km处存在低速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布设于陕西及其邻区的喜马拉雅二期流动地震台阵和区内的固定地震台网共计257个台站于2014—2015年记录到的连续波形资料,采用基于图像分析的相速度提取方法,得到了7 185条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了周期为5—40 s的瑞雷波相速度分布图像,其最小分辨率约为20 km。结果表明:各周期瑞雷波相速度图像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地质构造特征。周期为5—10 s的瑞雷波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且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与地块边界高度吻合;周期为15 s的瑞雷波相速度分布图像显示出,大部分断陷沉积盆地(渭河、天水等盆地)表现为低速异常,表明此区域的沉积层厚度较大;周期为20—40 s的相速度分布则受地壳厚度影响较大,青藏高原东北缘始终呈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鄂尔多斯地块中、下地壳以高速异常为主,但周期为20—30 s的相速度低速异常区分布于青藏高原沿六盘山逆冲褶皱带并一直延伸至鄂尔多斯内部,由此推测该区域地下介质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物质交换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We apply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 to continuous vertical component broadband seismic data between January 1, 2010 and December 31, 2011from the regional networks of 190 stations deployed b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in Hebei, Shanxi and Inner Mengolia.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produce the Green's functions of each station-pair. Firstly, we used the multiple-filter analysis method to extract surface wave group and phas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s from inter-station paths at periods from 7 to 40s. Then the study area was discretized into a 0.2°×0.2° grid to obtain the group and phas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using O'ccam inversion method. After that, three dimensional (3-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from the surface down to 50km are inverted from group and phase velocities dispersion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maps generally demonstrate good correlations with surface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features, and they also clearly revealed the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 in the crust. In the mid-upper crust, the basins are clearly resolved with low S wave velocity due to its thick sedimentary layer, and the Taihang and Yanshan uplifts show relative higher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30km), the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presents a contrary characteristic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shallow layer, and the S wave velocity beneath the Taihang and Yanshan uplifts are much lower than basin areas, which is possib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3-D S wave velocity shows a low-velocity zone at~10~20km depth observed beneath the Tanshan-Hejian-Xintai-Cixian belt and Bohai Bay. the low-velocity zone at~20~30km depth beneath the Datong are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 material in the crust-mantle. Our S wave velocity distribution maps clearly show that Taihang Mountains is not only the boundary of topography and tectonic zone, but also the transition zone of high and low S wave velocity.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珠  张润生 《地震学报》1987,9(2):154-166
本文使用10个工业爆破和154个天然地震,以及四川台网50个台站记录的 P 波组到时等资料,以龙门山断裂和二次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为界(图1),得出四川东部盆地和西部高原不同的地壳上地幔平均速度模型.若简单地采用双层地壳模型,则东部地壳厚40-41km,壳下 P 波速度为8.15-8.2km/s,壳内上层平均速度为5.82-5.9km/s,厚18km,下层平均速度为6.47-6.54km/s,厚22-23km;西部地壳厚61-64km,壳下 P 波速度为7.8-7.84km/s,壳内上层平均速度为5.82-5.98km/s,厚27-28.5km,下层平均速度为6.94-7.0km/s,厚34-35.5km.此模型为四川地区走时表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地震的关系,研究我国大陆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形成等,提供了有用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南北地震带的瑞利波群速度与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长周期面波资料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其西侧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地壳厚度具有南薄北厚,西厚东薄的特征,南北带和其西侧区域地壳内都存在有低速层;地壳横波平均速度很低,约为3.37公里/秒;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只有4.40公里/秒;南北带北段可能存在上地幔物质上隆,岩石圈厚度只有60多公里,该区域地壳底部存在有低速层。  相似文献   

18.
云南数字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0-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地壳厚度达62km左右,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地区,地壳厚度仅为32-34km.厚地壳从西北部向东南方向伸展,厚度和范围逐渐减小,至通海一带地壳厚度减为42km,其形态和范围与小江断裂和元江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相一致.地壳厚度较小的东、南部地区Moho面速度界面明显;在地壳厚度较大或变化剧烈的地区,Moho面大多表现为S波速度的高梯度带.云南地区S波速度结构具有很强的横向不均匀性.km深度以上,北部地区S波速度明显低于南部地区,在-20km深度范围内,北部地区的S波速度比南部地区高.地壳内部S波速度界面的连续性较差,低速层的深度和范围不一,近一半的台站下方不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受南部地区上地幔的影响,40-50km深度范围内,S波速度南部高、北部低,高速区随深度增加逐渐向北推移,低速异常区形态与川滇菱形块体的形态趋向一致.70-80km深度的上地幔速度分布与云南地区大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