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县近六年来重视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农业布局、耕作制度、技术措施的采用趋向合理,变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益。一、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10℃的活动积温4800—4300℃,不宜双季稻栽培,调整为稻麦两熟,使水稻生育期热量充足,夏无高温危害,春秋不受低温影响,又能充分利用光温效应,有利粮食高产。1982—1984年在不适宜粮食三熟制的地区扩种稻麦两熟7.5万亩,累计增产粮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双季稻播种面积占到全国水稻的85%以上, 研究该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双季稻生产。以江南、华南双季稻区为研究对象, 选取1961—2010年南方双季稻区275个数据完整性较好的气象观测站点, 对双季稻区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候资源演变规律及其可能变化的分析表明: 该研究区域正处于气温显著上升阶段, 气候倾向率为2℃/(10 a), 尤其是1997年气温突变之后升温幅度进一步增大, 气候倾向率增大为5℃/(10 a), 且秋冬季增温更为显著。研究区域降水年际波动较大, 无明显增减趋势; 从季节上看, 春秋降水有减少趋势, 而冬夏有增加趋势, 且使降水分布更为集中。从空间演变看, 双季稻区气候资源的演变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中华南稻区呈暖湿化, 对喜温好水的双季稻生产是利大于弊; 而江南稻区则呈暖干化趋势, 对水稻生产不利; 同时秋旱风险加大, 尤其是西部地区将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种植用水不足。另一方面, 随着双季稻区气候变暖, 早稻适宜播种期提前、早晚稻生长季延长, 热量资源增加以及薄膜育秧技术广泛应用等, 都将使双季稻种植格局调整。双季稻区高温日数增多, 早晚稻生长发育无效热量也随之增加, 整体上江南热量资源的有效性低于华南, 尤其是江西和湖南两省, 热量有效性均 < 85%;华南大部地区热量有效性均高于95%。因而, 各地可根据所处区域气候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热量有效性分布选取产量与品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种植, 提高水稻种植积极性, 促进早晚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再生稻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尤溪气候的基本特征。再生稻生长主要与稳定通过 10℃初日、稳定通过 2 2℃终日、≥ 10℃活动积温、10~ 2 2℃持续日数及其活动积温等气候要素关系密切 ,根据气象站 (哨 )资料 ,建立其空间分布模式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Arcview软件制作分布图 ,并结合再生稻示范推广的情况 ,将尤溪具水稻生产分为 4个生产区 :双季稻种植区、再生稻种植适宜区、单季稻晚熟品种种植区 (再生稻种植过渡区 )和单季稻中熟品种种植区。  相似文献   

4.
春季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2、3月份日平均气温≤12℃,且持续3天以上或口平均气温≤15℃,每天日照小于2小时,且待续7天以上断续有小雨的天气过程,称为低温阴雨。此时正是我省早稻的播种季节,对早稻谷种和秧苗都威胁很大,严重的年份,会造成大面积烂科烂秧,从而影响全年的水稻生产。本文根据低温阴雨出现的一般规律及对早晚稻产量的影响,做一简要分析,为水稻高产提供依据。1低温阴雨对早稻产量的影响60年代以来我省出现了9年严重的低温阴雨天气,分别是1964、1968、1969、1974、1982、1983、1984、1985、1988年,除1968、1984年外早稻是增产的。可见低温…  相似文献   

5.
黄桔梅 《贵州气象》2001,25(5):19-23,31
通过对9个草莓品种采用露地和地膜覆盖两种栽培方式,得出:(1)草莓-水稻熟制在贵阳地区露地栽培宜选早,中熟草莓品种。如用地膜覆盖早,中,晚熟品种均适应;(2)通过分析得出全省凡≥10℃的积温在3500℃以上(但冬季委需有低于5℃气温10d以上),天数在190d以上的地区均能发展草莓-水稻熟制,但也应因制宜,根据地区生产实际和经济水平来发展;(3)提出了草莓-水稻熟制的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三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略有北移,20世纪60—80年代,双季稻可种植区仅限于长江以南地区,但21世纪初以来的10年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移到长江以北,即向北推移近300 km,从而使新增双季稻可种植区扩展到四川东北部、贵州东部、重庆、湖北大部、安徽中部以及江苏南部。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6,(1):32-32
为作好春播服务,我局找到了棉花、水稻、玉米、杂交高粱春播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具体为: 棉花:平均气温10—12℃,5厘米地温12℃以上,土壤湿度为18—22%,利于播种和出苗;日平均气温3℃以下,遇有连续5天左右的连阴雨低温天气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稻生长模型的气象影响评价和产量动态预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先进的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实现本地化的基础上, 以双季稻发育速率参数为主, 结合地形、气候、水稻熟性分布和当地生产实际, 将江南双季稻区按发育参数划分为7个区域, 实现了ORYZA2000模式在我国江南双季稻地区的区域应用。利用该模型进行了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影响定量评估的应用试验, 评价结果与实际符合, 定量客观。探讨了利用机理性作物生长模式动态预测产量的方法。通过建立不同发育期的水稻模拟生物量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统计模型, 结合趋势产量预测, 实现了地区级双季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外推检验结果表明, 各地早晚稻不同发育期的产量动态预测模型平均误差为4.8%~6.1%, 可初步用于业务。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西88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以水稻安全生长季为指标,采用网格距为0.1×0.1经纬度的小网格气候分析方法,将广西稻作区划分为4个适宜气候区: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和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1976,(1):7-12
在湖南双季稻作和当前正在推广的一年三熟的新耕作制度中,都存在着一个早稻适时早播的问题。因此,及时摸清这个时期的有利天气条件,就成了气象服务上的关键性课题。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7,(6):10-14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主要双季稻区,全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为210—2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无霜期在225—300天,适宜发展双季稻。近几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一亿一千多万亩,对贯彻执行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指示,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地区则是我国主要双季稻和三季稻区,全  相似文献   

12.
我区地处中低纬度,西靠云贵高原,南濒南海,冷暖气流活动频繁,水气特别丰富,天气气候相当复杂,每年低温(即烂秧天气、寒露风)、旱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均有出现,是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的因素。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做好为农业生产服务,关键是抓好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 为水稻过“两寒”关服务 历年2—3月正值我区早稻育秧季节,往往出现较长时期的低温阴雨天气,通称“烂秧天气”。据统计,桂北几乎每年都有一段连续15天、桂中连续10天、桂南多隔5年也会出现一次连续10天或以上的低温阴雨过程。低温阴雨结束期每年迟早也不同,早  相似文献   

13.
对后季稻减数分裂期冷害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熙文 《气象》1983,9(5):19-21
水稻的低温冷害是中纬度地区产米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普遍的重视。我国自种植双季稻以来,后季稻低温冷害的研究也十分广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双季水稻物候观测资料,针对气候变暖对江西省稳定通过10℃初日、20℃终日以及双季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的影响,依据双季水稻熟性搭配种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采用倒推法计算不同年代以及13个30 a滑动平均序列的双季早稻适播期,分析双季早稻适播期起止日期与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初日总体呈提前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后,大幅度提前;不同年代间20℃终日的变化幅度较10℃初日的小;适播期起始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推迟-大幅提前”的趋势,终止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提前-大幅推迟”的趋势,持续日数一般呈“增加-减少-大幅增加”变化趋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适宜采用“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的地区逐步北扩,尤其是2001年以后,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地区明显扩大。1981-2010年江西省除修水县、铜鼓县、资溪县等局部地区外,大部地区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1991-2020年,除了修水、婺源等赣北局部地区种植仍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地区的热量条件均满足“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双季水稻种植,或采取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的熟性搭配方式种植,如南昌县、樟树市等地可调整为“中熟+迟熟”或“迟熟+中熟”搭配方式,而泰和县、南康县、龙南县等地可因地制宜采取“迟熟+迟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双季水稻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广西双季稻区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1986-2016年水稻物候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双季稻低温冷害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水稻生育期低温阴雨、五月寒、寒露风平均频率分别为84%、41%、81%,三种低温冷害的高值区均在桂北稻区,低值区一般出现在沿海地区。(2)广西绝大部分县区水稻低温阴雨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呈微弱减少趋势;大部分县区水稻五月寒呈微弱减少趋势。(3)桂北稻区以及桂中、桂南稻区的部分县区寒露风总次数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余县区寒露风总次数呈微弱减少趋势;绝大部分县区寒露风总天数及强度呈微弱减少趋势。(4)低温冷害年平均出现总次数、总天数、强度均是桂北桂中桂南,三个稻区低温冷害中五月寒强度最小,桂南、桂北稻区寒露风强度稍比低温阴雨强度大,桂中稻区则是寒露风与低温阴雨两者强度相近。  相似文献   

16.
基于Fisher判别的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等级预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综合预测预警技术体系, 基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1961—2010年708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水稻生育期资料和低温灾害发生的气象行业标准,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因子膨化法、相关性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构建早稻春季低温灾害高风险区 (Ⅰ区) 未来10 d、晚稻寒露风高风险区 (Ⅰ区)、主灾区 (Ⅱ区) 未来5 d的低温灾害发生等级逐日滚动预警模型。其中,1961—2009年资料用于模型构建和回代检验,2010年资料用于模型的外延预测。结果表明:早稻、晚粳稻、晚籼稻Ⅰ区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达到90.5%,74.2%,80.3%,晚粳稻、晚籼稻Ⅱ区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为89.4%和80.3%。构建的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逐日滚动预警模型的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多超过80%,等级预测检验误差总体上在1个等级以内,模型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石岛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具有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季日最低气温很少降至-10℃以下。但一旦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时,在出现偏北强风与降雪之后,在往有剧烈降温,因而造成较严重的低温灾害。根据低温灾害的严重程度及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参照预报业务现行规定,将日最低气温≤-10.0 ℃定为低温日。按此标准统计,自1953年至1990年的38年间,石岛共出现低温日63天,平均每年仅1.7天左右。最低极值为-14.6℃。其中在-10.0—-10.9℃之间的为33天,占52.4%;在-11.0—-11.9℃的为21天,占33.3%;≤-12.0℃的低温日仅9天,占14.3%。  相似文献   

18.
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均≥21℃。年均温17.4℃以上拔海400米内地区为再生稻可蓄留区,年均温17.7℃以上拔海350米内地区为适宜蓄留区,年均温18℃以上的拔海300米内地区为最适宜区,但不应影响杂交双季稻的稳步发展。主攻单产。  相似文献   

19.
南宁地处广西南部,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为双季稻作区。但由于春秋季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时容易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秧;晚稻抽穗扬花时又易受到寒露风危害,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产量不稳定。以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2℃作为早稻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玉林地区,是以双季稻为主的农业区,全地区650多万人口,450多万亩稻田,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早稻播种育秧期间,常常遇上低温阴雨天气,造成烂种烂秧,是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 早稻烂秧,一损失了种子,二贻误了季节,影响晚稻产量。据统计,1970—1979年10年中,全地区因烂秧,损失种子一亿一千七百多斤,其中1974年就烂掉两千四百多万斤,1976年烂两千一百多万斤。 十年前,区党委就把早稻烂秧,列为全区水稻生产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即早稻烂秧、病虫害、晚稻寒露风)。号召有关单位想方设法解决好水稻过“三关”的问题。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