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基于尖点突变理论,针对泥沙运动的复杂特征,建立了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模式,确定了希尔兹极值、相对粒径和反映波浪与泥沙之间相互作用参数的非线性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了拓扑变换。该模式的计算结果与波浪水槽试验资料的对比分析说明,该模式尽管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但是对于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流速的求解和运动状态判别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进而证明了泥沙起动的突变特性和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舟山马岙峡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和峡道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舟山本岛北部马岙峡道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和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以及对马岙岸段岸滩的现场踏勘结果,分析了马岙峡道的水文泥沙特性及其峡道效应。文章认为,受峡道地形限制,马岙岸段水流呈现显著的往复流特性,潮流流速较强,水体含沙量较低,泥沙淤积较弱,岸滩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受峡道内涨落潮流分流和汇流的共同作用,马岙小泥糊礁附近发育水下沙嘴,该沙嘴是以落潮流作用为主形成的浅滩,受涨潮流改造而形成的,并将在涨落潮流作用下逐渐增长,形成连岛沙嘴,使小泥糊礁附近岸线发展成弧形岸线,并达成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黄河入海泥沙的淤积与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原型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造陆和向外海延伸的速率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进一步对漂向外海的泥沙去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泥沙淤积分布及扩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例资料,分析了黄河清水沟流路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沿岸线的淤积延伸宽度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对潮流和余流引起的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清水沟流路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陆上和滨海以及漂向外海的泥沙分配,统计了三角洲淤积造陆沿岸线的淤积延伸宽度以及泥沙在滨海水下的淤积范围,并对潮流和余流引起的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凤岳 《海岸工程》1989,8(4):37-43
本文通过多年的海流及地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区的流场分布及泥沙运动规律,认为现行黄河口区是泥沙直接沉积区,而在海洋动力要素作用下,泥沙沉积再搬运后沿岸作长距离的输移运动,使泥沙重新分布,也是海岸带开发利用、水工建筑等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岸滩冲瘀演变分析、泥沙计算、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了解了煤港工程海域--后江湾的水文泥沙基本特征、泥沙来源和泥沙运动规律,找出了煤港工程泥沙淤积成因,预报了煤港工程方案的泥沙淤积量,从泥沙淤积角度论证了煤港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海岸河口地区潮流、波浪、泥沙的运动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考虑了波浪场产生的"波浪辐射应力"和"波流挟沙力"动力要素对潮流场和泥沙运动的影响,在泥沙扩散方程中考虑了紊动水流作用,采用有限元加权集中质量法,建立了考虑波浪作用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并利用锦州港港区的潮流及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潮位吻合良好,流速、流向、含沙量分布基本相似。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工程建设前后,港区附近潮流场和泥沙淤积的变化,分析了泥沙骤淤现象。模拟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能够适用于海岸河口地区潮流、泥沙的模拟,为波浪作用下潮流场和泥沙淤积的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模拟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椭圆摆线波理论出发,用时间变量的概念,推导出波浪水质点运动速度公式。证明了浪波水质点运动不对称性的存在,即存在着正向与反向水平运动速度的不对称和正向速度与反向速度在作用时间上的不对称。结合泥沙在斜坡情况下的起动流速公式,导出了泥沙在波浪作用下的移动总速度公式。进而讨论了泥沙的输沙率问题,得出一波浪作用下泥沙横向输沙率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影像资料和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对广利河口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和黄河口入海泥沙扩散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在一般天气情况下,广利港海域工程海域含沙量比较低(<0.1 kg/m3),黄河口泥沙向南直接扩散距离为10~20 km,对工程区无直接影响,但是在大风天气下,广利河口附近海域含沙量会增高至0.5 kg/m3以上,黄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向南可达30~40 km,最远可达小清河口,对工程区则有一定的影响;从广利港海域含沙量、底质特征、冲淤性质上来看,黄河口泥沙扩散对工程区是有限的,造成航道和港池淤积的主要泥沙来源为风浪和潮流作用下就地泥沙的搬运输移;黄河入海泥沙呈减小趋势,黄河改由“清8断面”入海,黄河入海泥沙浑水主轴线与广利港的距离增加,对工程区的影响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1.
杨少鹏  拾兵  杨立鹏 《海洋工程》2020,38(1):154-161
基于泥沙突变理论,针对海底管线冲刷下泥沙的运动特征,建立恒定流作用下的泥沙起动模式,确定希尔兹数、无量纲参数、冲刷坑深度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方程,推导了恒定流作用下海底管线冲刷坑深度的预测公式。将相同条件下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试验资料进行了对比,可发现尽管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也基本能满足对冲刷坑深度的预测和判断,从而证明了泥沙突变模型在预测海底管线冲刷坑深度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南四湖区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四湖区各主要入湖河流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河流泥沙要素变化规律以及入湖泥沙淤积情况,对掌握和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流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斌  黄海军 《海洋通报》2014,33(4):436-443
根据2007年冬季莱州湾西南岸海域沉积物和悬浮泥沙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底表层沉积物与悬浮泥沙的关系,并结合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探讨了该海域泥沙的输运及沉积特征,对海域的泥沙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含沙量总体表现出近岸含沙量低,远岸含沙量高,底层含沙量高于表层含沙量,且北部含沙量高于南部的分布特点;底床沉积物呈现带状分布特征,在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粒径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淄脉沟以北海域泥沙主要来自于黄河入海泥沙,淄脉沟以南海域受黄河入海泥沙影响较小,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相似文献   

14.
对珠江口内伶仃洋1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STA模型分析了内伶仃洋河口湾泥沙运移趋势。结果表明,珠江口内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为广泛。内伶仃洋河口湾泥沙运移特征较复杂,以东槽和西槽为界,分Ⅰ区、Ⅱ区、Ⅲ区。Ⅰ区在涨落潮流的作用下泥沙总体呈现出向东部岸滩运移的趋势;Ⅱ区往复流强劲,盐水楔活动频繁,受科氏力作用泥沙自东北向西南输运;Ⅲ区横门岛至金星门之间的分流间海湾泥沙呈现出向岸滩运移的趋势,淇澳岛周围泥沙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7、2014和2015年莱州湾西部海域238个表层沉积物取样和分析资料,利用二维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分析了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并探讨了潮流和波浪对海底泥沙起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分为多个沉积中心和侵蚀中心;单纯潮流作用能起动大部分表层沉积物,不能起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废弃黄河口西南侧近岸海域以及潍坊港东北侧海域;波浪作用下泥沙强烈活动水深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6.
辐射沙洲南翼“水道-沙洲”系统与西太阳沙的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动态和西太阳沙海域动力泥沙环境的分析,论述了西太阳沙演变的宏观背景;由实测固定断面资料、地形资料的对比得出近40年来西太阳沙表面形态和水下地形的变化;结合西太阳沙表面泥沙在波浪和波流共同作用下运动特性的水槽试验研究,分析了西太阳沙冲淤变化的动力机制。从“烂沙洋水道-西太阳沙-西太阳沙南水道”系统的角度研究了西太阳沙演变的控制因素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黄河三角洲五号桩海域6级大风前后现场悬沙、沉积物和实测水流资料,研究了淤泥质粉砂海岸大风过程后泥沙分布特征和运动规律。发现大风天气海底泥沙对波浪作用反应灵敏,悬沙和底沙分布规律与波浪作用吻合,为波浪作用下海底泥沙运动的理论研究以及海区工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平仲良 《海洋与湖沼》1997,28(1):104-108
对海洋上空卫星测得的近红外波段辐射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理论分析,表明卫星近红外波段图像上反映的是海况信息。1986年11月5日陆地卫星TM6图像显示胶州湾海表温度的波状分布,TM2,TM3,TM4波段彩色合成图显示胶州湾的悬浮泥沙含量分布和泥沙运动。TM4图像显示在海洋波动和风力作用下的海况,并用实测潮汐资料、气象信息解译胶州湾海况。在胶州湾中、西部,悬浮泥沙含量较高,而TM4波段辐射值较低,图像阴暗,较高的泥沙含量并没有提高TM4波段的辐射值。胶州湾东部,悬浮泥沙含量较低,而TM4波段辐射值较高,图像明亮。TM4波段辐射值并不反映泥沙含量和海底深度,它们仅提供海洋表面粗糙度或海况信息。  相似文献   

19.
锦州湾水文特征与泥沙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资料,阐述了锦州湾潮汐,波浪,流海和沿岸河流等水文要素特征,计算了锦州沿岸河流和外海进入湾内的泥沙量;并对锦州湾含沙量分布变化特征,泥沙洄淤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范兆木  曹宇 《海岸工程》1989,8(3):17-23
本文针对黄河口泥沙对五号桩港区影响问题,大量引证多时相、多种类卫星图象资料进行计算机多功能处理和系统对比分析,作出不同条件下黄河口泥沙扩散图和流路摆动模式图等图件。分析结果得出了目前黄河入海泥沙对港区很少产生直接影响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