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约 《地质论评》2007,53(4):I0007-I0010
贵州剑河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遗迹化石,本文描述了其中的节肢动物遗迹9个属23个种(其中1个新属,9个新种)和3种类型的趾迹。发现并讨论了节肢动物(三叶虫)的捕食迹和求偶迹及其形成过程;研究了节肢动物生活行为所产生行迹之间的变化,认为节肢动物各行迹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变化具有停息→爬行→行走→游泳和游泳→行走→爬行→停息两向性变化的特点,并认为在运动弯道上形成的过渡行迹可能与造迹生物在转弯处的运动惯性或与水动力造成造迹生物身体的倾斜有关。含丰富节肢动物遗迹的凯里生物群的沉积环境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约赵元龙  林日白王萍丽 《地质论评》2004,50(2):113-119,i001,i002
贵州台江凯里生物群中的遗迹化石Gordia marina Emmons常被保存在水母状化石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 Zhao and Zhu盘体的上下,构成凯里生物群生态特色之一。笔者认为,G.marina可能系蠕形类造迹动物在层面或近层面觅食或吞食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所形成。生活于清澈陆棚环境一定水域的P.guizhouensis,由于突发性快速沉积事件的发生,改变了海水的物化条件,而被“毒死”,并随沉积物安静地沉落于弱氧化-还原环境的海底。在较为缓慢的腐烂过程中,营食沉积物的G.marina造迹生物觅食于P.guizhouensis盘体上下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中。随着沉积物的增厚,P.guizhouensis生物尸体周围的微环境还原性增强,腐烂过程很快被终止,P.guizhouensis生物软体得以保存,浅层或层面觅食性造迹生物亦随即离去,留下其生活活动的潜穴。同时通过研究,还认为G.molassicd(Heer)与G.marina为同义名,可能为G.marina造迹生物的幼体。  相似文献   

3.
贵州台江凯里组的遗迹化石Treptichnu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约  王平丽 《地质论评》2006,52(1):1-10
贵州台江下中寒武统凯里组中产有丰富的、保存良好的Treptichnus Miller,计5个遗迹种(其中包括2个新遗迹种):T.bifurcus Miller,T.pedum(Seilacher),T.pollardi Buatois and Mdngano,T.arcus n.ichnosp.和T.taijiangensis n.ichnosp.,并与节肢动物的觅食迹、爬行迹和游泳迹等共生,属Cruziana遗迹相。产于凯里组的Treptichnus可能为节肢动物的居住迹。随着造迹生物身体的增长和沉积物的增厚,造迹生物在原潜穴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新的潜穴,而构成三维空间复杂的潜穴系统。  相似文献   

4.
化石保存精美、并拥有大量软驱体化石的中寒武世最早期的凯里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后我国发现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含有10个门类110属动物化石,与澄江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以大量棘皮动物和浮游的掘头虫类三叶  相似文献   

5.
王约  王训练 《古地理学报》2007,9(4):407-418
以原地埋藏为主的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为远离古陆、盐分正常、透光性良好和含氧量充分的热带海洋; 沉积环境为波浪基准面与风暴基准面之间、软性泥质基底、水体相对平静的正常浅海,深度在100 m以内,可能为一系列岛屿所组成的海湾边缘相。依据生物的主要生活和活动空间,可将凯里生物群分为水体上层群落、水体下层群落、底栖表生群落和底栖内生群落。这些生物群落依赖食物链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成一个整体,其群落特征随海平面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热带频繁的风暴流或洋流等为生活于海湾边缘的凯里生物群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同时由此产生的快速沉积事件是生物遗体得以较为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论述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而纬度有明显差异时,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划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 布的 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产于黔东南剑河八郎的凯里生物群是一个含有10个大门类120多属动物化石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的生物群,是全球寒武纪第3世生物多样化、生态复杂化的窗口,对早期后生生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丹寨南皋和镇远竹坪等新产地的发现,将凯里生物群产地扩大至整个黔东南地区,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为凯里生物群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约  喻羑艺  彭进  王平丽 《地层学杂志》2006,30(1):i0001-i0002
贵州台江八郎凯里组以含钙质泥岩—泥灰岩、含钙质泥岩—粉砂岩和含钙质泥岩—灰岩等3种韵律性沉积为主,沉积体系域类型主要包含有大陆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在凯里组沉积初期,台江地区的水体相对较浅、生物相对较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生物在分异度和丰度上的大大增加,构成了台江生物群;当海平面升至最高点时,台江沉积区处于一个相对深水的环境,以大量的浮游类和较强游泳能力的生物为特征,成为了凯里生物群的开始;海平面逐渐下降,浮游生物逐渐减少;至凯里组沉积晚期,海平面的下降使台江地区的水体再度变浅、生物化石相对稀少。在台江八郎剖面上,凝缩段之下早寒武世的三叶虫Bathynotus消失,Orycto-cephalusindicus等三叶虫在凝缩段底界出现。凝缩段底界与下、中寒武统界线基本一致,表明了凝缩段是该区下、中寒武统地层划分、对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书介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质论评》2008,54(1):104
杨瑞东.著.2006.贵州凯里生物群藻类化石及古生态学研究.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6开,162页,图版24页.本书是觊里生物群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分九章,系统论述了贵州早、中寒武世觊里组中疑源类(微体藻类)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在中、下寒武统地层界线划分中的作用;论述了宏观藻类组合和形态特征及保存方式;探讨了宏观藻类的演化趋势及生物地理分区;介绍凯里生物群中发现的最古老的钙质珊瑚藻类化石和最古老的类似苔藓植物化石。结合凯里生物群化石埋藏特征、化石埋藏序列、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凯里组三叶虫组合在铜仁一带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琨 《贵州地质》1992,9(4):340-343
本文首次报道了铜仁一带中寒武世“粘土页岩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中Nangaops、Oryctocephalus、Mufushania,PAGETIA等常见于台江—丹寨小区凯里组三叶虫组合,并将其与凯里组进行了对比,从而正确划分了“粘土页岩层”,为台江—丹寨小区凯里组三叶虫组合在铜仁一带的分布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组中的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5属7种,即:Marpolia spissa Walcott,Marpolia aequalis Walcott,Guizhouella ramulosa Yang(gen.et sp.nov.),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Chen,Thamnophton formosus Yang(gen.et sp.nov.),Eoulothrix fibrillata Ding,Eoulothrix flabellophyton Yang(sp.mov.)。根据大量的藻类与凯里生物群共生特征,从藻类的生态及生物群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控制等特征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水深应该在30-60m,而埋藏和保存环境的水深是150m左右。另外,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与震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进行了比较,两者在以分枝状藻类占主要组成上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晚震旦世宏观藻类与寒武纪宏观藻类没有大的演变,但寒武纪宏观藻类以出现钙质珊瑚藻类、分枝更加复杂的类型和具有锯齿状叶状体、生殖托构造的藻类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约  徐一帆 《现代地质》2007,21(3):469-478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 et ichnosp. 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 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 et ichnosp. nov. )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 ichnosp. 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相似文献   

14.
上扬子区中寒武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邻区的中寒武统发育完整,是一套从少量灰岩到大套白云岩所组成的地层序列。在西北部的台地内部,中寒武统由较薄的产三叶虫化石的陡坡寺组砂泥质白云岩与化石贫乏的巨厚的娄山关群白云岩下部的地层一起所组成,几乎见小到灰岩的踪迹;在过渡区则由凯里组和甲劳组泥页岩系夹灰岩地层所组成;在东南部深水背景之中,相变为一套黑色页岩系到泥灰岩的地层,包括都柳江组和杨家湾组下部。,有序的沉积物时间变化序列与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形成了1个独特的层序地层格架,从而在研究区的中寒武统之巾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该层序地层格架不但展示出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而且表现出中寒武世时期浅水背景下强烈白云石化作用的特点,并且意味着一个受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控制的有序的加深与变浅过程。系列岩相古地理图和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较为系统地表现出各个三级层序的沉积物的时间演变序列与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以及三级层序形成时期大致的古地理背景。更为有趣的是,在早中寒武世之交的海退事件之后的更大幅度的海侵作用过程的初期,似乎在生态空间拓展的同时,在较深水背景之中发育了早寒武世末期的“台江生物群”和中寒武世早期的“凯里生物群”,这两个生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事件可能反映了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化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所代表的生物大爆发之后的又一次生物大爆发。因此,海侵作用与生物多样性事件、海退作用与生物灭绝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足杯虫(Dinonischus)是一种珍稀的单体悬浮滤食的表栖生物,足杯虫由锥形的萼上环绕着苞片及细长的茎组成。内脏团和胃囊位于萼腔内。由于足杯虫与现代内肛虫类动物外形和生活方式比较相似,曾被认为可能是现代内肛虫的原始祖先。足杯虫全球只有布尔吉斯、澄江生物群中有产出。本文报导的足杯虫是凯里生物群中惟一的一块标本。凯里生物群足杯虫的发现扩展了它的地理分布,表明此类珍稀动物也可生活于深水环境。足杯虫Dinonischus在凯里生物群的发现@彭进$贵州大学资源与环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03古生物地层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贵阳,550…  相似文献   

16.
新元古代末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以微生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向显生宙以后生动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的转变期,埃迪卡拉纪大型软躯体生物以固着、底栖、食悬浮为特色,普遍缺乏运动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特殊代表的高家山生物群,是目前新元古代唯一一个以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兼有骨骼生物、原生动物、钙化蓝细菌类及遗迹化石的多门类生物组合,是研究埃迪卡拉纪末期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变十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生态系统已显示一定的多样性。为适应平底面上(level-bottom)微生物席的发育,高家山生物群的许多生物采取了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通过黏附或插入微生物席中,营底栖固着食悬浮(如CloudinaConotubus)或化学共生(可能的Shaanxilithes)或平躺(如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食碎屑生活。底内遗迹化石表明存在可能的表栖和半内栖、可自由运动、食碎屑的造迹生物。Conotubus中常见的“回春”或“复苏”现象,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的身体扭转或生活姿态调整则是对频繁风暴事件的被动适应。  相似文献   

17.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barbataSeilacher—RusophycusramellensisLegg遣迹群落在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生物礁与生物演化的主流无关,并且它们的历史有一个和水平海底生物群极不相同的模式。然而,生物礁和其它海相群落之间在演化上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相似性:(1)三个显生宙演化动物群的组成控制了生物礁的组成和生态结构。(2)地质记录中的巨大绝灭事件削减了生物礁。(3)生物礁符合水平海底群落的演化模式,缺乏生物礁的阶段是因为生物群中缺乏造架生物(如中晚寒武世),或者是因为在造架生物重新演化出造礁的生活方式之前的绝灭事件导致了生物礁的缺乏。  相似文献   

19.
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类形态功能、生态及埋藏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剑河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十分丰富,化石标本多达1万多件,分属长茎型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Zhao, Huang et Gong,1994)及短茎型的球形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globus Zhao et al, 1999)。它们均具有腕枝、萼、茎及吸盘,少数标本见有肛锥。幼年体缝孔不发育,成年体具有较发育的缝孔。大部分个体为单体生活。短茎型的萼呈球形,茎短,吸盘大,常固着在腕足动物外壳及三叶虫背壳碎片上。长茎的萼呈长椭圆球形茎长,吸盘小,常固着在砂泥质海底。两个种的腕肢也有差别,长茎的直长,短茎的旋转生长,显示两个种的形态差别及多样性。由于始海百合死亡后迅速被掩埋,80%以上的个体保存完整。化石大部分保存无定向性,显示静水环境,海底紊流很少,不仅显示原地埋藏特征,也为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0.
贵州东部下寒武统杷榔组吐卓虫(Tuzoia)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中寒武世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无腹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Tuzoia),壳体由左右两壳瓣组成,多保存为单壳瓣,壳的中部有一具刺的侧脊,壳面多具网状的壳饰;吐卓虫(Tuzoia)生活于浅水或深水区,是一个广相性的节肢动物。凯里市西北郊翁岭塘下寒武统(或华南寒武系新地层系统的黔东统)杷榔组上部灰绿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中产有与这个属的模式种Tuzoia retifera Walcott,1912非常相似的一相似种Tuzoia cf.T.retifera Walcott 1912.这是Tuzoia在较深水相杷榔组的初次发现,是目前所知在贵州的最低产出层位,丰富了杷榔组生物的组成面貌,也是中国华南地区早寒武世吐卓虫(Tuzoia)向东扩散并由浅水向深水迁移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