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计算了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8月3日19时至8月4日5时,谱振幅相关系数由序列的最小值持续升高至最大值,期间发生了4次4级余震,表明震源机制逐渐趋于一致,4级地震发生在谱振幅相关系数波动相对较大的阶段。其后谱振幅相关系数一直维持在0.82的高值状态,8月17日距离鲁甸地震震中110 km的同一构造区永善发生MS5.0地震,表明谱振幅相关系数高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
景谷6.6级、鲁甸6.5级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消除区域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2次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了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景谷地震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这可能与2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2014年12月6日5.8、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5.9级强余震发生后,地震序列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2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地震序列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应力降小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区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浩  付虹 《地震学报》2014,36(4):631-639
使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滇西地区2008—2011年发生的6个MS≥4.0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 这些地震序列无论是前震型、 主震-余震型, 还是震群型地震, 其谱振幅相关系数均较高, 分析认为可能是该区域处于高应力水平状态所造成的. 谱振幅相关系数较小的地震序列, 其震源机制一致性不高, 区域应力场强度较低, 可以作为判别后续没有更大地震的指标. 前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但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的不一定是前震序列. 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较高, 仅仅表明其区域应力水平较高, 这种状态有利于该区域MS≥5.0地震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4.
刘建明  王琼  刘杰  邓菲  向元  杨文  李金 《中国地震》2016,32(1):28-39
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地震序列中不同事件在相同台站的体波零频震源谱值、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①在余震序列平静阶段,应力降呈平稳态势,强余震前应力降出现升高-回落变化过程;②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表明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的相关性降低;③震源机制解聚类分组结果显示,M_L6.8地震序列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天山中段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④震级、震源机制演化表明,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表现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区域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对后续强余震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吉林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2013年吉林前郭强震群序列ML≥2.5地震的谱振幅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前郭强震群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较高,在0.85~0.95之间波动,说明该序列具有很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区域应力场强度较高,分析认为可能是该震群序列一直持续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在2013年11月23日MS5.8强余震发生之前,谱振幅相关系数升高,震后,则明显降低,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强震前小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强震后,则发散.  相似文献   

6.
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2014年10月云南景谷M_S6.6地震余震序列剪切波分裂参数,得到了4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结果显示,这4个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均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与区域主压应力轴方向和地表破裂方向一致。4个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分布在2.24~7.37 ms/km,距离主震震中较近的L5307台站的慢波延迟时间相对较大,这与该台站位于震源区有关。L5309台站在M_S5.8强余震前观测到了地震前7天慢波延迟时间突然下降,M_S5.9地震前10小时,该台站也观测到慢波延迟时间的突然下降,直到地震发生。由此可见,M_S5.8和M_S5.9两次强余震发生之前慢波延迟时间都突然下降,表明较大地震发生之前地壳应力的突然增强。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低于多年均值,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附近波动、持续处于高值状态,单台的P波初动总体优势分布明显、振幅比较为一致,均显示霍山MS4.3地震前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一致,为前震序列;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在0.6附近波动,单台的P波初动、振幅比较为紊乱,表明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紊乱,为余震序列,后续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霍山MS4.3地震前后震源区的震源机制经历了散乱—一致—散乱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对序列中2.0≤ML≤5.0共730个事件重定位得到649个重定位结果。定位误差在EW向为18 m,NS向为19 m,深度方向为23 m。结果显示此次景谷地震序列主要沿2个优势方向展布:一个是主震发生后沿NW走向的无量山断裂西支(普文断裂)延长线呈长约20 km的带状分布,一个是12月6日MS5.8和MS5.9两个强余震发生后沿近NS向长度约10 km左右的展布,这可能与西侧的NNE走向的澜沧江断裂及东侧NW走向的无量山断裂西支(普文断裂)共同作用有关,也有可能是发震断层分段破裂或分段活动造成的结果。从深度上看,序列大部分地震集中分布在6~15 km深度范围内,而在12月6日强余震发生几天后,序列地震的深度有一个整体变深的趋势,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9~16 km,这与序列位置及走势发生变化有关,也提示了研究区域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我们用全波形模拟法得到了序列中M_S≥3.5地震震源机制解,主震北侧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与主震一致性较好;而主震南侧的地震,其震源机制解主破裂面走向有向NS向偏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云南测震台网波形数据及观测报告,结合构造背景及历史地震活动,从序列活动特征及参数、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序列精定位等方面分析了2015年3月1日云南沧源MS5.5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序列分布演化特征。结合震源机制解结果及震区构造,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南汀河断裂带(西支)、呈左旋走滑。本次地震的余震活动较弱,序列随时间衰减较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双差重定位结果反映其主体破裂区为北北东向、近似竖直的带状区域,可能为单侧破裂,且后期的余震呈向浅部及外围区域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计算2016年3月12日运城盐湖ML 4.8地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并与2006年代县震群相关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6年运城盐湖序列与2006年代县震群谱振幅相关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存在起伏变化,在转折上升过程中发生最大余震或震群的主震;2个地震序列的相关系数平均值均不高,可能是因为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弱,区域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1.
包头6.4级地震灾害特点及城市地震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总结了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工程场地条件及地震灾害特点,介绍了包头市的城市地震防御措施和应急对策,提出城市地震应急对策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作为一个中强地震,其造成的损失和极震区面积之大确实罕见,为一典型的小震大灾现象。本文利用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并从场地条件、地形地貌与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这次等震线的划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震重力观测主要监测地表或空间重力场时间变化,即动态重力变化。动态重力场变化是地表位移运动(主要为测点垂直位移)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或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内部运动(主要为地壳运动,其表现为物质密度变化和变形的耦合运动)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地震的孕育过程包含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动态重力场变化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13年8月12日,西藏自治区左贡、芒康交界发生Ms6.1级地震.本文在对此次地震灾区所有房屋建筑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的分布情况,如形状、面积和范围等.同时,在介绍区域地震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根据震区活动构造、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结果等综合分析判定,澜沧江断裂带是左贡、芒康交界Ms6.1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本文的初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当地的发震构造条件,而且还有利于指导当地的抗震设防、防灾减灾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邵志刚  王芃 《地震》2018,38(2):1-1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 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 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 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 大地测量、 地震学、 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 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 可能问题的分析、 不成熟的一些建议, 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Shear wave splitting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igital waveforms of three seismic stations DJS, SZD and WUJ, which were set up after the Jiujiang-Ruichang MS5.7 earthquake of November 26, 2005 around the epicenter ar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ime delays of slow shear waves of the DJS station, which is not far from the epicenter and where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s is complex near the station, are relatively larger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fast shear waves are not concentrated;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s of WUJ station, with single fault distributed nearby, has a difference of 35° to the strike of the fault and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fast shear waves of SZD station with no faults nearby is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There is no obvious regular relationshipship between the delay time and the focal depth.  相似文献   

17.
Taking the 2013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as a research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the HypoDD location method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L4. 4 and MS5. 3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um-small earthquakes long-term quiescence and short-term enhancement in the epicentral area. The results of accurate seismic location shows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sequence is distributed in the NW direction,extending 10 km,and the ML≥3. 0 aftershocks are concentrated south of the mainshock.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S5. 3 mainshock and the ML4. 4 foreshock is about 1. 8 km,with a focal depth of 7. 208 km and 7. 089 km,respectively,their focal location is very close,and may have occurred on the same fault plane. The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is of the strike-slip type,the focal mechanism of aftershocks are disordered,and with time lapse,the type is changed from strike-slip to thrust and normal faulting. The bigger foreshocks had similar focal mechanism and were all normal fault types,which exhibits to some extent,an obvious crustal medium anisotropy in the epicentral area before macroscopic rupturing,as represented by alignment fractures,with stress action enhanced,this"consistency"of seismic precursor regime would gestate the mainshoc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imilarity of focal mechanism,we judge that the Tongliao MS5. 3 earthquake sequence is a foreshock-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Ms8.0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自我国有详细前兆观测记录以来,这是首次发生8.0级逆冲型大地震。这样的大地震事先未能察觉,与缺少该类型大震的震例和经验有关,毕竟目前的地震预测还主要依赖已有的经验。因此,这次大地震发生后,回顾和研究已有的各种观测资料,从中寻找逆冲型大地震孕育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云南姚安发生MS6.0地震。10日17:02、13日00:01又相继发生MS5.2、MS4.7地震。利用近震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发现,此次地震震源破裂方式以走滑为主,主震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走向分别为203°、295°。已有的考察资料尚未显示活动,故难以确定实际发震面。为此,采用相对质心震中确定破裂方向性的方法,利用主震与参考地震之间的P波到时差和CAP反演输出的波形时移,计算得到姚安地震起始震中与质心震中间的差异,推断震源机制解中走向为295°的节面为实际发震面,并对定位误差、发震时刻不准确以及机制解差异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因素对确定发震断层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云南省测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报告,使用川滇三维速度结构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13日期间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共获得882次地震的定位结果,定位残差由0.59 s下降为0.33 s,定位精度得到改善.结果表明,余震分布明显呈现两个优势方向,分别为NNW向及NEE向分支,NNW向分支为主要的余震分布区域,与包谷垴—小河断裂相近,其东南端很有可能跨过昭通—鲁甸断裂,展布长度约15 km.结合地质等方面资料,认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包谷垴—小河断裂,主破裂区应为NNW向分支展布区域,且序列分布的南端和东侧区域可能存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