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参考既有研究,以5 km、15 km、30 km半径为界,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大都市区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开展同尺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都市区人口分布形态较为多样化,而中心地区普遍经历了人口先扩散再回流的历程;就业主要建立在共有的强单中心模式基础上,新城规划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中心-外围关系有显著影响,当前演化趋势是外围地区次中心提升与中心地区内部分化并行;职住空间组织模式分为以纽约为代表的“内外各自平衡”模式和其他大都市区的“圈层梯度平衡”模式。北京及其他发展中的国内大都市区应基于相同空间尺度和相近发展阶段,合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为未来的长远发展留有调整余地。  相似文献   

2.
英属维尔京群岛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方法,以英属维尔京群岛为例,分析了其“避税港”与空间集聚、初级离岸中心与空间集聚重组以及发达离岸中心与空间集聚强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经济条件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不断完善的法律与监管则保证了离岸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中国应积极探讨在上海、广东与天津等自贸区建立分离—渗透型,在东南沿海选择合适的岛屿或群岛建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案,并逐步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有效管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珠三角经济区的实际(地理资源结构、城镇体系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等方面),将以广州市为最大经济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即以广州市为中心的中西部、以深圳市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珠海市为中心的西南部.每个一级区下面又分为3个亚区。每个亚区都是相当于原来地级市范围,其所属市县即为基层经济区。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28日上午,“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揭牌暨成立仪式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举行。 “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青海省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基础,积极创造条件,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建成面向国内外开放式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从而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把“中心”建成为盐…  相似文献   

5.
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在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区建立了一个国际中心。其职能是提供多学科的文献资料,进行应用研究和人才培训,以及召开专家学术会议等。该中心已于1983年12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正式建立。其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同时,帮助阿富汗、孟加拉、缅甸、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和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海岛资源开发与相关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东海岛优势资源及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产业的科学性提出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以基础工业为主体的港口工业,以及海洋水产业、海洋生物工程和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凤凰城景区转让中的利益整合:多中心治理的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景区经营权转让运作引起了中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景区经营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实际运作中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给转让模式运作和景区治理也带来了极大考验,而景区和谐利益格局的建立与维系有赖于各直接利益主体合作形成的多中心治理状态的实现。选择景区经营权转让运作模式的典型之一——湘西凤凰城的个案,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范式,分析湘西凤凰城现有的利益格局,进而阐述包括构建第三方监督约束机制,探索新型社区参与机制以及搭建利益互动平台等利益整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婧  李诚固 《地理学报》2012,67(8):1021-1030
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 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 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 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 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 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 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 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 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 种类型, 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旅游中心城市之研究——以荆门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讨旅游中心城市概念、地位及作用的基础上,以荆门市为例,分析了荆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荆门市建设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条件和优势,包括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区位、科学的规划、完善的设施等,并借用中心地理论来说明荆门市应该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最后列出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空间体系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流中心城市空间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物流枢纽城市为核心,以具有经济优势和物流组织条件的边缘城市为支持而构成的空间有机体。本文以安徽省为例证,建立物流巾心(城市)模糊区间层次(IGJAHP)综合评判模型,测算安徽省17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评判物流中心(城市)的等级;探讨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及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引用“轴-辐(hub—and—spokes)”空间理论,构筑以芜湖-合肥为双核心,以蚌埠、阜阳、安庆等为支持的区域物流中心HS空间格局;最后,从商流中心、交通网络、内外部经济效益以及物流技术等诸方面,探讨物流中心(城市)空间体系演进的驱动机理,以期推动安徽省区域物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烈  沈静 《热带地理》2002,22(4):345-349
论述环北部湾旅游圈形成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以两国四方八大中心城市,四大旅游板块为核心,兼收并蓄“陆、海、边、山”优势,形成两个扇面,共树一个区域旅游形象,面向三大客源市场,协同建立东亚国际旅游区,并就此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区域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整合、设施配套以及旅游组织等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13.
中心地体系的替代性与点轴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进社 《地理学报》1998,53(B12):204-211
本文建立了一个以居民的福利为基础的对中心地各体系的最优性进行测量的系统,以此分析当中地系统从一种变成另一种,或中地系统的组织原则改变时.系统总的得失,为城镇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讨论了中心地各系统在经济和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适用性;作者还用中地论及本文建立的测量系统透视了“点轴”系统,认为它更适合于发展中经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建立了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找到大矿为目标的地质勘查运行机制。该运行机制是由许多彼此相关的运行机制构建而成的:包括资金投入机制、地勘单位运行机制、地勘成果产出机制等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地勘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相似文献   

15.
林岚 《福建地理》2001,16(4):39-44
本文研究了永泰县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后,根据客源市场预测与今后发展规模,提出对永泰县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布局的设想,并提出在桥南建设RBD与城镇中心基础设施建立互为依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为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84,自引:13,他引:84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成都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8.
北疆(不包括乌鲁木齐地区)面积占全疆1/3,是新疆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它人均工农业产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除昌吉州外,在政治上它也基本属一统一的行政体系:由一准省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三地区: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一地区级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组成。但迄今北疆还没有形成一个能承担北疆政治、经济等职能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更有效地开发区域经济,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综合多功能的北疆区域中心,而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94,自引:4,他引:94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02,57(1):85-95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相似文献   

20.
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原理及对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经济是都市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距离衰减规律、万有引力原理、中心地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原理及网络结构理论等对都市圈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兰州都市圈为例,阐释了部分原理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兰州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及网络经济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