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疫病种类繁多,其病名及内涵不断演变和发展,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本文基于中医古籍疫病理论,从疫病名称的古籍出处、古籍内容等方面对疫病、疫疠、瘟疫、温疫,肺痨、大头瘟等肺系疫病,痢疾、黄疸等消化系疫病,天花、麻风、鼠疫及动物传染性疫病等疫病名称进行考证辨析。“由释名义,以正源流”,通过对疫病病名的梳理,达到正确理解疫病内涵的目的,不仅丰富、完善了疫病的中医病名理论,而且能为现代疫病的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对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但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首篇即从秦汉时期到魏晋、隋唐、两宋以及金、元、明时期,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病名的认定及辨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发展等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临床进一步认识与有效防治疫病有所裨益,并特别论述到元末明初王履有关《内经》“承制生化”理论的阐释和发挥,是与现代医学用免疫学理论辨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相通应的。第二篇则讲述了明清时期开创于明代吴又可的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温疫各家有关疫病的理论和辨治湿热疫、热毒疫及瘀毒疫的经验和经典方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1951—2010年海表面温度(SST)数据发现,南海SST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变异: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海SST在1980年后平均升高0.44℃,升温幅度明显强于西北太平洋。利用同一时期风应力数据分析探讨了南海SST气候变异与南海风应力变化的关系,发现1980年后南海风应力平均较1980年前减弱了1.04×10-2 N/m2,风应力的显著减弱是导致SST跃升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SST气候变异对南海大尺度环流和南海局地台风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受SST显著增暖的影响,1980年后南海台风多发季节大气环流发生北风和西风异常,台风高频区东退,强度显著增强,登陆中国华南地区前的气压平均较1980年前下降约8.4hPa,对华南地区的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4.
异常气候和环境对刺参养殖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炜  李成林  韩莎  赵斌  徐涛 《海洋科学》2018,42(2):159-166
为有效化解或降低异常气候和环境对我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养殖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进一步增强产业抵御风险能力,概述了近10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世界性气候变化不同程度引发的持续高温、集中强降雨、长期大范围冰封等极端天气现象,以及海洋生态持续恶化导致的有害藻华泛滥、围海造礁等环境突变现象对我国刺参养殖产量、产品质量造成的直接影响,调查研究了灾害发生对刺参养殖业发展造成的次生影响,结合产业现状,分别从基础设施、苗种质量、技术集成创新、风险意识、产业链结构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刺参养殖应对异常气候和环境影响的短板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与防范策略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刺参养殖产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简述我国古代疫病流行对人和社会的危害,认为大的疫病流行,不仅危及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更影响到社会的安宁、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兴衰、历史的进程。并以最著名且曾对人类生命和社会造成危害和影响最大的鼠疫、天花和流行性感冒三大疫病为例,阐述其对人类社会的极大危害。疫病是人类永久的宿敌,人类与疫病的斗争将是艰难的、长期的。因此,人类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的多样性和平衡,并适度节制自身的活动,顺应自然规律,以保护好自身免疫力,这才是免于受病毒、细菌等感染的最有效的做法;国家也要加大中医学对疫病防治的研究和发展力度,进一步突显出中医药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eelin 《海洋世界》2021,(1):62-67
距离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目前来看,疫情丝毫没有减弱的征兆。疫情对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有影响,而旅游业可以说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了。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若无疫情,按照2019年旅游行业增长率测算,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应为7.36万亿元左右。2003年“非典”对我国旅游业造成的损失约为30%,由于旅游经济体量、发展周期、经济结构以及疫情影响范围和时间等因素发生变化,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2020年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7.
西风带研究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风带作为北大西洋气候区和东亚季风气候区之间的联系纽带,对东亚季风气候和西风带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西风带在一定意义上控制着东亚季风的北界。西风环流与青藏高原相互作用,对亚洲季风区气候乃至全球气候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西风环流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位置、强度的剧烈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和全球气候影响显著,对季风降水、西风带降水时空分布及亚洲粉尘活动和黄土形成、堆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是泛第三极海陆气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是全面顺利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海域,其热力状况严重影响亚洲季风变异及我国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文章从印度洋热力异常的模态分型、中小尺度关联、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洋际协同效应以及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关键影响风险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研究建议。结果表明:印度洋热力分异与跨区域多源、多尺度交互胁迫对我国东部季风气候与环境生态具有重要协同调控作用和高致灾风险。建议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全要素过程综合调查,夯实印度洋多维度系统观测体系,突出印度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深化跨界面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影响和适应有关的耦合机理、联合影响、协同效应气候诊断分析,明确作用隶属和通道机制;发展大数据诊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自适应自组织新方法与数字孪生新技术,丰富中小尺度理论和建模研发,提高我国季风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及其极端灾害研究与预测水平,服务于关键风险预估和等级区划以及灾害精准防治,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气候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及我国防灾减灾与风险治理提供必要科学参考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关于海气耦合模式气候漂移及敏感性的一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概念性的大气或海洋系统及海气耦合系统出发,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指出:用观测气候场作为边界条件来调试大气或海洋模式并非最佳选择;海气耦合漂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源于未耦合模式模拟得到的气候状态与观测气候状态之间的系统误差,而另一部分则源于海气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海面“通量修正”可以消除因模式气候与观测气候之间的系统误差而引起的那部分漂移,但仍保留了海气系统的大部分非线性相互作用项.本文最后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指出耦合漂移受到模式海洋的垂真发辨的率、海洋温盐扩散方案、海气耦合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对构造与气候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流系统演化是一个堆积与切割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对河流阶地成因的研究,指出气候成因阶地的堆积主要发生在冰期,其他时期虽有堆积,但保存下来的较少;切割作用发生在冰期一间冰期的过渡期。构造成因阶地切割作用发生的时段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也是古河床开始废弃的时期,提出了判定不同成因河流阶地的地质学特征。气候成因阶地每一级都说明有一个或多个冰期一间冰期的旋回,构造成因阶地的每一级都表示有一期较强烈的构造事件,有些阶地是构造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ENSO知识讲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家喜 《海洋预报》2003,20(1):68-72
第六讲ENSO对气候的影响 1 ENSO影响气候的途径 厄尔尼诺事件最基本特征是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的异常增温.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增温尺度东西可长达上万公里、南北宽近几千公里.  相似文献   

12.
运用EOF分析方法,对近50a的印度洋-太平洋SST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在近50a中,SST的第一气候模态与年代际尺度变化相对应,并经历了两次气候突变,分别在1956年和1976年前后.第二气候模态与ENSO事件相对应,其空间分布反映了厄尔尼诺发生时SST的异常分布.中国东部降水以及亚洲季风异常不仅与ENSO事件有关,而且受到年代际气候背景场的影响.诊断和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青岛局地风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位于胶州湾东岸的青岛沧口和流亭两机场气象台和唠山区气象台资料及现场实验资料对胶州湾东岸的海陆风气候特征,来自胶州湾与来自南面黄海水域的两支海陆风相互作用及其对沧口地区的影响,崂山西坡下坡风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进行了分析。文中还提出了一种根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估算海陆风发生频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景岳全书》中关于瘟疫的论治内容非常丰富,病因病机方面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内因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外因则是由于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张景岳认为瘟疫属于广义伤寒范畴,其将治疗伤寒的治法概括为汗、补、温、清、吐、下六法,并将其用于瘟疫的治疗,根据具体病证给出了相应的方剂。此外,对饮食宜忌和瘟疫的预防方法也作了介绍,其治疗疫病的思路和经验对当代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机理模型评价方法是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WOFOST(WOrld FOod STudies)模型由于其机理性强、源代码开放、参数调整较为简便等优势,已经在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型以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机理过程为依据,经过适用性验证后,可用于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评估和气象灾害影响评价;结合历史气候资料与未来气候情景数据,可定量评价过去及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介绍WOFOST模型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参数设定与参数本地化等相关方法,系统总结该模型在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梁山1981—2010年地面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综合温湿、风效和舒适度指数,对旅游气候资源和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梁山县旅游气候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皆可旅游。影响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高低温,而风、降水和日照对旅游的影响利大于弊。采用旅游舒适度指数综合评价得出最佳旅游期是4月、5月、10月,较适宜的月份是3月、6月、9月、11月,不适宜期是12月、1月,较不适宜的月份是2月、7月、8月。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得出梁山的旅游气候适宜期与指数综合评价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耦合了平板海洋模型的全球气候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格林函数实验,以探究两极地区对于施加在中低纬度海域的热强迫的气候响应。结果表明,北极地区的气候不仅受到距离较近的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的影响,远离北极的热带太平洋以及南太平洋也对其气候有显著的影响,南极地区的气候则主要是受到邻近的南大洋的影响。通过经验正交函数法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北极响应最显著的区域包括波弗特海(Beaufort Sea)、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以及北极中心区附近;南极地区的响应主要集中在别林斯高晋海(Bellinsgauzen Sea)区域。另外,利用温度归因法对辐射反馈过程和大气能量输运分解发现,北极地区表面温度的响应主要是受到了反照率反馈以及垂直递减率反馈的影响,而南极地区的响应则主要是反照率反馈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根据1953~1977年资料,从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两方面研究了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异常对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候、特别是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发现北极海冰的影响可与中东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相比拟,甚或可以超过,指出在气候和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工作中,极冰变异及其影响需要很好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东海黑潮的热状况及其与东海气候的某些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对天气和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拟分析东海黑潮的热状况,讨论它与东海地区气候的关系,以说明东海黑潮对东海气候的影响。所用资料取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地理所统计的1958—67年海上水文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20.
北大西洋北极水道──ODP第151航次科学考察报告AnnikM.Myhre等北极和亚北极海对全球性气候和海洋系统影响较大。了解全球性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起因和影响是人类的重要课题。高北纬海洋与这一工作具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它们通过永久性和季节性冰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