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传统预报台风路径方法不够准确的缺陷,采用动力学方法,定量分析了作用在台风上的地转偏向力、内力、气压梯度力对台风转向所起作用的程度,指出了判定台风转向的动力学和天气学条件,证明了台风强度移速和气压场变化是台风转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台风结构和台风结构对台风降水的影响以及TRMM卫星资料的应用和基于TRMM资料的台风降水结构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台风暖心结构、螺旋结构和雨带不对称结构的表现以及台风结构变化对台风降水的强度和分布的影响,阐述了TRMM资料分析台风降水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简要展望TRMM卫星资料研究台风降水和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灾害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近年来,随着知识图谱相关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其强大的知识整合与表达能力可以为台风灾害事件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针对当前台风灾害事件相关模型对时空过程表达不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台风灾害机理出发,通过对台风灾害事件组成要素和动态特性的分析,提出从概念、对象、状态、特征和关系5个层次建立的台风灾害事件知识表达模型。其次,充分顾及台风灾害事件信息的多粒度特性,在模型中将不同的特征信息统一到各个对象中。为了突出台风灾害事件的时空过程,以状态作为过程在特定时空下的截面。最后,以2021年台风烟花事件为案例,构建了台风灾害事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突出了事件中不同对象的特征刻画,通过多个对象的状态序列表达出台风灾害事件的时空过程,进一步提高台风灾害事件的全过程信息表达与存储,为应急决策方案提供有效的数据与决策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4.
介绍利用VisualBASIC可视化编程语言作 50年台风路径资料以及实时台风路径资料的检索与分析。包括台风路径资料检索程序的设计、多种路径资料的检索方法、相似路径检索方法和双台风路径检索方法等 ;利用所开发的程序框架 ,分析了若干个例的检索结果 ,如 4 8h内影响厦门市的台风路径高频中心在 19.5°N ,12 6.2°E等 ,对实际台风预报业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对南海台风强度的影响。【方法】以南海为研究区域,以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为基础,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算法和多项式插值算法将台风数据进行插值,对强化值和SST值在南海区域的网格单元进行平均,建立模型并对其做回归分析,分析台风强度强化程度与SST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检验模型残差的分布。通过数据提供的台风轨迹的增强率,来检验SST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建立台风强化值与SST之间的回归模式,平均而言,平均SST每增加1℃,台风强度强化度增加12.5%。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台风高强度强化值与高海温值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统计模型对南海台风强度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年7月台风发生期间工厂化虾池生态系中的实测数据,重点分析了不同养成密度虾池生态系中COD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风气候对虾池生态系中COD的影响较大,台风发生时COD含量相对较高,台风前后相对较低;台风气候对COD周日变化的影响以养成密度大的养殖池较为显著,养成密度小的养殖池则影响较小;COD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差异也较大,台风前,养成密度大的养殖池与NO2^-呈显著正相关(r=0.668),与T和Chl.a呈负相关关系(r=-0.608或r=-0.633);台风后与PO4-P、NH4^+和Chl.a之间则表现的显著正相关(r=0.907、0.832、0.846)。而养成密度低的养殖池,台风前COD与pH呈显著负相关(r=-0.732),台风后与PO4-P和NO2^-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720)和良好正相关(r=0.591)。但在台风发生时,二池均无此类相关性出现。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市21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资料,分析了台风“麦莎”对苏州市的风雨影响,并将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州造成严重影响的9015号和9711号两个台风,分别从登陆时强度、登陆后移动路径、影响苏州市的持续时间和形成的风雨实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台风“麦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州影响最严重的一次台风过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个强度较强、移动较快的台风"麦莎"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台风"麦莎"经历前后海表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SST)和风速的变化,并初步讨论了近岸与离岸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在台风影响下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台风"麦莎"对东海海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台风路径附近的近岸、离岸海域SST响应都十分明显,台湾岛以东的离岸海域SST平均值约由台风前29°C降为台风中的26.4°C,台风后回升至最大值27.8°C。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近岸区域SST从台风前28.6°C达到台风中最低值26.1°C,台风后回升至最大值28°C。离岸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由台风前0.049 mg·m-3增长至台风后0.077 mg·m-3,在台风期间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而近岸区域在强烈风场的影响下,近岸台风发生前存在的较高值区出现了急剧的衰减,由台风前1.83 mg·m-3降至台风中0.73 mg·m-3,并在台风过境后两天迅速回升至1.17mg·m-3。台风期间近岸海域海表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台风后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恢复至台风前水平时间很短,出现了与离岸海域截然不同的响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7年陕西两次区域性大暴雨的分析发现,台风远距离的影响作用明显。在对流层中低层,台风西行发展和加强时,台风低压的东侧或东北侧的风场出现显著增强现象,为暴雨区输送大量能量和提供充沛的水汽。台风在海南附近时,其径向特征表现明显,大暴雨出现在秦岭以南;台风在台湾附近时,其纬向特征表现明显,大暴雨出现在秦岭以北。垂直运动分析表明,台风低压系统的存在、维持、发展和加强对副热带高压有一定的维持、加强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形势能够稳定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资料,用大尺度水汽通量流函数和速度势以及水汽收支对台风“麦莎”在移动过程中水汽输送流函数和速度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麦沙”在北上过程中,主要有2支水汽通道,一支是从太平洋开始向西经赤道到达印度洋,在索马里转向,经过孟家加拉湾呈西南气流向西北方向输送;另一支来自副高南侧偏东气流。计算分析还表明,用无辐散风流场来定台风中心要比用总的流场更精确。  相似文献   

11.
地形对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台风“泰利”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及结构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MM5V3模式,设计3组敏感性试验,对“0513”号台风“泰利”在2005年8月31日00:06到9月1日18:00(世界时)影响台湾岛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就台湾岛地形对台风移动路径、气压场、散度场、涡度场和降水场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台湾岛地形对台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中心气压的影响不显著;地形的强迫作用对台风涡度场的中心强度和非对称结构有明显的影响;台湾岛地形是形成迎风坡诱生低压和背风坡诱生高压的主要因子;地形是台风外围降水加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3年7月台风发生期间工厂化虾池生态系中的实测数据,重点分析了不同养成密度虾池生态系中COD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风气候对虾池生态系中COD的影响较大,台风发生时COD含量相对较高,台风前后相对较低;台风气候对COD周日变化的影响以养成密度大的养殖池较为显著,养成密度小的养殖池则影响较小;COD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差异也较大,台风前,养成密度大的养殖池与NO2-呈显著正相关(r=0.668),与T和Chl.a呈负相关关系(r=-0.608或r=-0.633);台风后与PO4-P、NH4+和Chl.a之间则表现的显著正相关(r=0.907、0.832、0.846)。而养成密度低的养殖池,台风前COD与pH呈显著负相关(r=-0.732),台风后与PO4-P和NO2-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720)和良好正相关(r=0.591)。但在台风发生时,二池均无此类相关性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表征ENSO事件的特征值和南海台风活动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JMA)1967-2016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近50 a来南海台风活动月频数。同时又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ENSO事件时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南海台风相关性。【结果与结论】ENSO循环具有2-6 a的主周期;7-10月南海台风活动最为频繁,其频数时间序列存在准2 a尺度周期;ENSO指数与南海台风活动频数的相关表现在多个时间尺度上。1970-1978年、1995-2000年,ONI指数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在2-6 a周期尺度上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且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变化先于ONI指数半个周期。1980-1985年间,在1.5-3 a的周期尺度上SOI指数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两序列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给国内的云导风产品在通道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上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以2010年的“鲶鱼”台风为个例,通过对FY-2D云导风产品在WRF模式中的同化对比试验,分析比较了同化了云导风资料之后的台风路径和位势高度场、风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同化之后台风路径的偏差水汽通道要远大于红外通道,随着积分时间的延长,红外通道数据的加入对模拟台风路径的订正作用比水汽通道显著;模式使用不同同化方案的模拟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别,其中以每24小时一次冷启动的同化循环方案对台风路径有较准确的模拟,而在分析不同通道导风质量优劣方面,则以热循环同化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erantia、Malaks、Megi、Chaba4个连续台风引起上层海洋的响应。【方法】基于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分析台风前海洋环境、台风做功(W)、强迫时间(tf)、降水等要素分布特征,探讨上层海洋稳定度、上升流、湍流混合动力机制如何影响中尺度涡区域的海表温度(SST)、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引入动力学参数S判断海洋内部上升流和混合重要性。【结果和结论】冷涡(CE)区域海洋表层降温(SSC)(3.5℃)和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0.5mg/m3)对于台风响应比暖涡(AE)区更为剧烈,与其内部热力学结构有关,出现在Megi过境CE区,主要原因是海洋本身CE特征、强上升流(EPV)=2.5×10-4 m/s,S<1,台风向海洋输入巨大的能量(W>80 kJ)引起剧烈的混合夹卷、强降雨,导致海水迅速重新层化、逐渐加强的非线性CE有更强的封闭性,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将底层(营养盐跃层100m以下)富含营养盐的冷水输送到上层;Malaks过境CE(124.9°E,22.3°N)缺乏强上升流(EPV=5×10-5 m/s),以湍流混合为主(S>1);Merantia使CE区域表现下沉流(EPV<0),SSC主要是湍流混合的作用(W>25kJ),Chl-a浓度增长到0.27mg/m3。AE热力学结构比较稳定,连续台风导致SSC<2℃,Chl-a增加仅200%,Merantia、Malaks过境AE(125.1°E,20.6°N)分别以强上升流(S<1)和湍流混合(S>1)为主,混合层厚度约80 m,同时AE周围无强障碍带,易与周围水体交换,Chl-a浓度微弱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天气学、动力诊断等方法对2010年7月陕西出现两次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近海台风活动对陕西区域性暴雨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近海台风活动是影响造成两次大暴雨的一个关键因子。两次暴雨的水汽输送均由登陆后的台风低压环流东侧的偏南急流来实现,且以700hPa表现最为显著。前一次暴雨过程中热力条件和高层抽吸对增强上升运动和对流作用明显。后一次暴雨过程是因持续、深厚和稳定少动的河套低压自身不断发展加深的作用,加剧了上升运动发展,其上升运动区与暴雨区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西太平洋台风的时段、区域、移向、移速四个因子为相似因子,并对时段和区域两个因子作了特别的规定。在此基础上,统计了21年(1949—1969)的台风资料,制作了我国南海不同时段的相似台风表。实际应用时,从相似台风表中查算得历史相似台风束的平均位移,并结合被预报台风在预报前6小时的惯性因子,便可确定被预报台风未来24小时及48小时的位置。经运用1970—1972年5—9月进入我国南海(包括在南海生成)的台风资料对本法进行验证,其24小时预报位置与实况的平均绝对误差为76海里,48小时预报位置与实况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56海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007—2017年间西北太平洋过境冷涡的11个台风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和冷涡(CCE)变化现象。【方法】统计并计算出可能影响叶绿素(Chl-a)浓度变化的因素:台风性质(强度、移动速度、强迫时间)、台风前混合层厚度(MLD)、降雨量、海表面温度(SST)、埃克曼抽吸速率(EPV)和两层约化重力模式下的涡动能(EKE),其中EPV和EKE分别代表上升流和湍流混合强弱。【结果与结论】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除台风强度、SST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移动速度Uh、强迫时间、降雨和MLD、EPV、EKE与Chl-a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建立了冷涡背景条件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0.006-0.038 x_1+0.0257x_2+0.023 8 x_3。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取决于上升流和湍流混合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慢而尺度大台风意味着受台风强迫时间长,足以超过地球自转调整的时间则会引起强上升流(EPV)以及湍流混合输送营养盐,促进Chl-a浓度大幅度增加,强湍流混合同时也需要降雨抑制,避免破坏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台风前CCE区域MLD(25m)与Chl-a呈现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时动态地显示时空过程信息和在线分析提供了可能,也为气象海洋等灾害性过程的预警和防灾决策支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公众对GIS时空分析模型的网络实时集成和可视化表达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在分析网络GIS最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时空过程的动态特性,探讨了时空过程网络实时动态查询、分析和可视化的技术方法,并以台风过程为代表,设计了适合网络环境的台风过程数据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直观的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台风过程网络系统原型,具备了时空过程查询、可视化、简单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台风过境的时空影响网络在线分析。系统基于ArcGIS Server在.NET环境下实现。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时空过程网络动态技术,可快捷地实现时空过程信息的网络发布、过程的在线影响分析及其时空动态可视化,可为台风、海啸等灾害性过程的信息提供和灾害评价等提供空间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统计确定临界降雨量是滑坡早期预警常用的方法。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不同于一般降雨, 常引发滑坡灾害, 从而威胁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建立台风和非台风降雨型滑坡临界降雨量预测模型, 以浙江丽水市为例, 基于2010-2020年台风暴雨、非台风降雨诱发滑坡与降雨量的统计, 构建了丽水市滑坡发生概率和有效降雨量的关系, 提出了多时长临界降雨量预测模型, 并开展了台风和非台风降雨型滑坡预测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非台风降雨与台风暴雨之间雨型和雨量差异是导致丽水市内2类降雨滑坡预测模型差异的主要原因; 以多时长预测模型确定的临界雨量值法和有效降雨天数更加符合丽水市降雨型滑坡的预测预报, 且预测精度相比于传统相关性分析法更高。研究成果对于开发区域降雨型滑坡预测模型具有理论意义, 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汛期滑坡早期预警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