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紫海胆浮游幼虫人工诱导变态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海胆人工苗个体生长差异很大[1]。浮游幼虫变态参差不齐是造成附着后个体生长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人工诱导浮游幼虫变态在海胆苗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于1999年在紫海胆 (Anthocidariscrassispina)人工育苗试验中,发现紫海胆浮游幼虫变态时间差异很大,早的11d(受精后 )即变态,而迟的25d仍未变态。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人工催产、授精,人工培育的紫海胆幼虫,采用受精后18d的八腕长腕幼虫进行实验。1.2方法1.2.1500ml玻璃烧杯,每个放紫海胆浮游幼虫约100只,用…  相似文献   

2.
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3年3月31日至8月31日,在水温25.0~30.0℃,盐度28.3~35.1,pH8.1~8.5时,在广东省湛江雷州市进行了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培育出壳高6~10mm幼螺300多万只。结果表明。投喂新鲜海鱼、蟹类、虾类,短时间阴干、流水刺激或流水培育可以诱导方斑东风螺亲螺交配产卵;幼虫培育密度以2.0~2.5万个/m^3为宜,幼虫培育期间投喂多种天然混合饵料,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缩短幼虫浮游时间,提前变态;及时投放附着砂,有利于幼虫顺利变态;壳高5~10mm幼螺培育密度保持在1500个/m^2左右,每10~15d清洗一次附着砂,可加速幼螺的生长,提高幼螺成活率,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紫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9年进行两批次紫海胆(Anthocidariscrassispina)育苗试验,浮游幼体以螺旋藻粉 光合细菌和球等鞭金藻 螺旋藻粉的两组饵料进行培育,当幼体发育变态为后期八腕幼体并30%幼体管足从前庭腹合体伸出之后,以已培养底栖硅藻的塑料薄膜进行采苗。附着后的稚海胆经过3个多月培育,壳径达到3~5mm剥离到网箱中进行中间培育。本试验两批共培育出壳径为2~11mm的海胆苗105155个,探索出易于推广应用的紫海胆育苗工艺。  相似文献   

4.
闽南紫海胆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1999年7月到2000年10月在福建省东山县鲍鱼增殖中心进行的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tpina)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试验。受精卵孵化后经过11d的浮游阶段的培育,移入采苗池,经过80d稚海胆阶段的培育,出苗量1万-1.2万粒/m^3,个体壳径4—16mm,平均壳径7.7mm。  相似文献   

5.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岛进行的大连紫海胆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数十只大连紫海胆幼苗已顺利渡过由幼虫到成体的变态发育过程,长势良好。大连紫海胆是生长在山东北部沿海以北海域里的大型食用海胆,个体直径十厘米以上,重量超过500克。海胆卵是一种高营养的美味食品,有很高的出口创汇价值,首次人工育苗成功,为工厂化育苗,大面积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经验。科研人员在试验过程中,曾得到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吴宝铃教授的热情指导。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水的处理、单胞藻的选择、亲贝的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随着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闽粤沿海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7.
毛蚶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对毛蚶性腺发育、产卵孵化、浮游幼虫及稚贝习性等的研究,初步探索了其人工育苗中主要技术环节。2龄毛蚶全为雄性或雌雄同体,3龄以上群体雌性占70%以上。26.6~27.4℃,受精卵22h发育到D形幼虫;26.5~23.0℃,D形幼虫经过15天发育到眼点幼虫;25.O~20.0℃,投附着基、13天左右稚贝壳长达到600μm时,可以出池到室外进行中间育成。  相似文献   

8.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的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水泥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用阴干与流水结合的方法刺激亲贝能获得理想俏产效果。(2)在水温28.0~29.1℃,比重1.0160—1.0187,pH值8.2-8.4条件下,用亚心形扁藻作文蛤D幼的开口饵料和壳顶幼虫饵料,生长快(日增长高达24.5μm)、成活率高(72.3%)、浮游期短(仅5-6天)。(3)文蛤眼点功出水泥池无砂底附苗试验获得成功,且单位面积附苗量高达433.3万颗/m2。(4)室内水泥池铺砂培养文蛤稚贝,前期生长快,但当壳长达300μm后,稚贝分泌一种粘液,生长和成活受到影响。建议定期翻池洗苗,当壳长达500μm后尽早将苗移至池塘内砂滩培养。  相似文献   

9.
刺参幼虫的变态和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刺参幼虫的发育可分为浮游和底栖两个阶段.浮游生活阶段包括三个幼虫期。它的特征是体表具有分布不同的纤毛。在囊胚期为周身纤毛,耳状幼虫期为纵行纤毛带,樽形幼虫为五条围绕幼虫身体的环形纤毛带.自五触手幼虫开始,原来的纤毛环逐渐退化.即进入第二阶段底栖生活阶段.从耳状幼虫期至樽形幼虫期.幼虫的体长发生急剧的缩短,形成了幼虫发育的一种特殊生长曲线(见图表)。从樽形幼虫变态成五触手幼虫的时间很短(在水温为20-24℃下为卜2天),这是幼虫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水体腔的变化是幼虫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对水体腔的变化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了它在幼虫发育中的意义.特别是在人工育苗中可作为鉴别幼虫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泥螺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泥螺的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受精卵的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的发育过程,泥螺在浙江沿海每年的繁殖期为3-11月,5-6月和9-10月为繁殖高峰。繁殖期内亲螺有一次交配多次产卵现象,平均每个亲螺产卵3-4次,每次产卵群1个,每个卵群平均含有受精卵6282个,个体繁殖力18848.4-25128.0粒,在水温28.5℃条件下,面盘幼虫孵化时间为72h,孵化率为93.8%,幼虫经过2-8d浮游生活后进入匍匐生活,28-30d后发育变态成为稚螺,50d后成为幼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的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海上育成等的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采用网箱暂养亲贝比网笼成活率提高14%,产卵时间提前5天,孵化率提高15%,幼体选育应及时进行。且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下,产卵后26小时倒池比30小时后倒池成活率可提高38%,饵料投喂应坚持勤投、少投和混合投喂原则。在一定量的投饵条件下,日投10次比日投3次成活率高70%以上。但海上疏苗密度不宜过大,以每袋1000~2000个稚贝为宜。  相似文献   

12.
海洋养殖鱼类仔稚鱼摄食和营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鱼类人工育苗常出现仔稚鱼死亡率高的情况,它涉及到亲鱼培育、卵子质量、仔稚鱼营养需求、生物饵料供应和配合饲料取代等问题.本文就海洋鱼类仔稚鱼培育的饵料系列、亲鱼和早期发育中的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作用、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以及微粒、微囊饲料等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长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云 《台湾海峡》2001,20(1):27-31
本文对长竹蛏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人工育苗技术关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贝经暂养可促进性成熟;幼虫对温、盐度的适应较广;变态附着采用缩光培育,未经缩光的附着时间延长,存活率降低;幼虫长至约240μm变态附着,附着量在(0.6~10)×106个/m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光棘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1990年进行水温(0-30℃)对光棘球海胆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温对光棘球海胆各发育阶段的生长等均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的要求不同。其中,低于5℃或者高于26℃时,受精卵不发育;低于15℃或者高于24℃时,浮游幼体发育不正常;低于0℃或者高至30℃时,幼海胆难以生存,生长适温在16-22℃;成海胆,0℃时活力显著减弱但短期内无死亡,30℃则大量死亡,生长  相似文献   

15.
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和苗种生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大菱鲆的形态、生态、生长和生殖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着重报道了有关亲鱼培育、控光控温和人工采卵以及室内水泥池苗种培育等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棘颊雀鲷(Premnas biaculeatus)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和仔鱼培养对光照、水温及饵料的要求,采用实验生物学的方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培养亲鱼、胚胎和仔鱼.结果表明,在(26±1)℃和14L:10D的光暗周期下,2 000 1x和500 1x两种光照强度对亲鱼产卵周期和卵的受精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  相似文献   

17.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彩虹明樱蛤的人工育苗试验。幼虫适宜生活环境是:pH:6.00—9.11;海水比重1.020—1.030;面盘幼虫期最适培养密度每毫升30—50个;壳顶期幼虫培养每毫升2—5个。附着后稚贝的生存适宜范围更大。本文还就亲贝的育肥、催产技术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单胞藻薄膜袋封闭式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用聚乙烯薄膜透明袋对单胞藻进行封闭式培养技术的研究结果。用该技术培养单胞藻作海产动物幼体的饵料,与目前通用的水泥池开放式培养比较,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培养的单胞藻密度高、不易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该技术在1988年的扇贝人工育苗生产中,提高了投饵质量和幼虫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