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末,我国自行研制的TJ-1型钻孔式体应变仪,已取得一批实测资料,其中包括地球的固体潮。观测系统对固体潮的响应与测区岩体的力学性质有关。岩性不同,其响应程度亦不同;岩性改变,响应程度也会改变。当地震孕育到一定阶段后,孕震区的微裂隙出现扩展串通,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球对潮汐力的响应也会发生变化,高精度测量系统记录的固体潮就会发生畸变。通常只在一定范围波动的潮汐振幅因子(即实测应变潮汐振幅与理论潮汐振幅之比),此时便会出现偏离基值的下降型异常变化。二、固体潮调和分析固体潮就是地球固体部分在太阳和月亮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内部应力或应变。对应变固体潮资料作调和分析,是提取地震信息、预报地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汉龙  费康 《岩土力学》2013,34(6):1687-1695
地震永久变形是评价土石坝抗震稳定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合理计算需要同时考虑材料的残余体积应变和残余剪切应变的影响。因此,在过去提出的永久变形等效节点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剪切压缩耦合作用来反映残余体积应变对地震永久变形的影响,并推导了相应的模量矩阵,明确了参数选择和计算步骤。对典型单元体的残余变形模式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的剪切应变和体积应变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模量矩阵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心墙堆石坝和面板堆石坝的算例进行了计算,重点分析了竖直向、顺河向和横河向3个方向永久变形分布,并与实测规律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残余体应变之后,所提方法能够反映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以沉降为主、水平变形相对较小的特点,可更为合理地反映地震永久变形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三峡地区实测应力资料为依据,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定量地展现了该区弹性应变能空间分布状态,讨论了弹性应变能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合地震震级、地震活跃期及地震迁移规律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未来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钻孔应变观测及地震前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分量式钻孔应变测量已有2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期间经历新疆境内6级以上强震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共30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1次。在30次地震事件中,63%的地震前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异常变化。其中,天山地震带上有17次地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记录的13次,占76%,钻孔应变台站均分布在此带上,对地震的震前异常记录效果更好;昆仑山地震带上有9次地震,其中5次地震前记录到应变异常,占56%。阿勒泰地震带上有4次地震,均无异常记录。新疆钻孔应变仪多次重复地记录到了震前非线性应变能积累的过程,其异常的主要特征是:(1)异常类型为年变畸变、阶变、指数型、大幅度应变张-压 (压-张)型,突跳型;(2)应变异常量级≥10-6;(3)异常持续时间以短期和短临异常为主,多数在6个月以下。本文仅举10组大震观测结果,以示应变前兆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岩土力学》2017,(3):847-856
考虑非线性特征的局部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一直是工程场地地震动预测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借鉴目前一维成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使用的频域等效线性化思想,将其推广至时域及二维问题,提出了可用于考虑非线性特征的时域显式有限元方法,适用于复杂工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本方法内域主要采用可实现显式算法的低阶有限元格式,人工边界处采用与显式算法相匹配的透射边界模拟无限域,单元内先通过求取平面应变状态下的最大切应变替代一维模型中的最大切应变,再依据整个时间过程的切应变求取等效切应变。每次整体求解采用时域中心差分的递推过程,并通过迭代完成非线性特征分析。为了验证本方法,选取水平成层场地及二维盆地两个典型场地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将计算结果与传统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模型及二维差分非线性计算结果做了对比,计算结果显示本文解与参考解非常吻合,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进一步采用该方法对美国Turkey Flat试验场地进行地表地震动模拟,计算结果与应用广泛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模型及实测记录比较,探讨该方法的可靠性及与现有分析模型的差异,并阐述了非线性特征对地震动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亮  李宏 《地质学报》2010,84(6):895-900
钻孔形变观测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观测手段,同时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钻孔应变观测的特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钻孔应变观测开展的情况,目前中国在钻孔应变观测中采用的主要的观测设备、仪器特点,中国应变监测台网的分布,以及中国目前开展的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7.
祁雪梅  董守华 《物探与化探》2012,(2):170-173,179
在分析了采用地震相技术预测煤层气含量可行性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无监督向量量化网络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了地震波形划分,然后在钻孔实测煤层气含量值的指导下,依赖地震波形特征反演与煤层气含量有关综合特征,完成了使用地震相分布图对勘探区煤层气含量的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相符,具有较高的预测分辨率,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手段由于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项目的影畸,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邱泽华等,2002;邱泽华等,2004a;邱泽华等,2004)。钻孔应力-应变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差应变。目前登记在册并正常运行的钻孔应力一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共计45个,分布于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的台站有多种观测项目,例如昌平台,作为钻孔应力-应变综合观测台,曾经有5~6种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项目,目前有体应变、压容分量应变和差应变三种观测。目前正常运行的观测项目共有49个。  相似文献   

9.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项目工程,对晋城某矿南翼大巷东南区5m×5m×1ms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采用三维地震属性参数预测煤层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沿3煤层、15煤层10ms时窗提取地震属性42种,根据钻孔资料,计算出煤厚与地震属性相关系数;从中优选出相关系数大于0.35的地震属性,其中3煤层9个、15煤层10个;然后进行地震属性互相关分析,优选出与3煤、15煤层厚度相关系数较大的4种属性,建立预测煤厚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选取3煤层12个、15煤层4个实测数据作为学习训练和测试样本,以钻孔地震属性作为学习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最终获得全区煤层厚度。经与预留钻孔成果资料对比,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用。  相似文献   

10.
以综合物探技术在东荣二矿"天窗"探测中应用为例,探讨该矿区因地层缺失形成的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与白垩系风化裂隙含水层导通问题。首先利用三维地震勘探圈定"天窗"范围,然后与瞬变电磁法的视电阻反演剖面进行对比,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对其富水性进行评价,进而圈定"天窗"范围及其富水异常区。通过实测钻孔资料验证,与综合物探技术成果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震后发震断裂附近的应力状态是认识和理解地震机理的重要参数.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基于地震机理研究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简称WFSD),为研究震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深部应力状态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介绍适合深部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method,简称ASR法)的测试设备和流程,并利用ASR法对WFSD-1号钻孔岩心进行了原地应力测量,取得了该钻孔424~1173 m深度范围内7个岩心样品的非弹性应变恢复实测数据,并根据成像测井对岩心进行了定向,确定了原地应力方向,估算了原地应力的大小.WFSD-1钻孔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W69°~NW35°,主应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投入运行以来,积累了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可以看到,南黄海的数次中强地震,溧阳台体应变观测都有十分明显的异常反应,总结溧阳台体应变异常与南黄海中强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更为有效地对近区中强地震产生的前兆反映进行对照分析和预测。二、溧阳地震台体应变观测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们在湖南红层掩盖区开展了煤田地震勘探工作,主要任务是查明中新生界红色地层的厚度及其分布规律,寻找含煤构造。通过几年来对红层地震勘探资料及部分验证钻孔资料的分析对比,取得了一些认识,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YRY--4 钻孔应变观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前兆观测手段,能有效地记录地震前后地应力应变变化。吉林安图境内M3. 7 级地震前后及辽宁营口柳树M4. 3 级地震前,吉林省敦化台及辽宁省营口台YRY --4 钻孔应变观测分别观测到曲线异常。经对比分析,敦化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走平--发震-- 震后阶跃; 营口地震台观测曲线异常形态为: 异常--返回--发震。两次异常虽然形态各异,但提供了丰富的前兆信息,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钻孔应力-应变观测是地震前兆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经过三十多年的曲折历程。目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这种观测的作用,提高这种观测资料的利用率,是研究人员和台间观测人员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台站提交地震观测报告是提高观测资料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台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发生,为钻孔应力-应变台网将这项任务纳入台站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海岸变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区ZQ2和ZQ4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单道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层序划分、地震-沉积相解释分析。根据钻孔地层、地震反射和海底地貌特征,对中更新世晚期、末次盛冰期以及冰后期这三个时期的古海岸位置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该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海岸变迁,对进一步指导该区的第四纪环境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具有统计地震信号总体变化和反映这种变化分布规律的特点,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重要延伸,在地质异常体解释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特点,尝试利用波形分类技术对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反映的煤层赋存状态、岩浆岩侵入区进行预测,并对陷落柱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井下巷道实际揭露和钻孔验证结果表明:波形分类方法解释的地质异常体精度高、圈定范围准确,可以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精准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施工油页岩参数孔,获得油页岩测井与测试数据,在分析油页岩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在鱼卡煤田施工的Y-1Y孔资料建立基于ΔlogR模型的油页岩测井解释模型,并在鱼卡、团鱼山、全吉山地区施工钻孔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油页岩测井模型预测的含油率与实测含油率接近,并与有机质的含量(TOC)高度相关,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利用该模型对以往煤炭钻孔测井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获得厚度、埋深和含油率等与油页岩评价相关的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钻孔应力、应变方法是通过测量钻孔孔径变化测量地壳应力、应变状态的相对变化。武都地震台RZB-1型钻孔式压容应变仪自1992年投入观测以来,至今已多次记录到很好的震例。并根据资料出现的异常变化,较成功地预报了1999年2月宁夏同心M_S4.7地震,4月甘肃文县梨坪M_S4.7地震,9月青海河南M_S5.1地震。但由于我们对地震前兆响应距离的种种误解,至今对武都台出现的强震远兆没有作出很好的解释。因此笔者选取了自1993  相似文献   

20.
正1.2014年2月12日于田7.3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于田县(北纬36.1°,东经82.5°)发生7.3级地震。震后,地壳所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于18:30紧急召开地震应急会商会。根据制定的预案与任务分工,分析预报人员深入分析相关资料,对该区域地震形势做出进一步分析意见。会商会由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室主任刘耀炜研究员主持,杨树新副所长及全体分析预报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围绕震区周边地下流体、钻孔应变等观测资料展开了深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