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梭鱼仔鱼耳石日轮形成及自然种群日龄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梭鱼实验种群样本,系于1987年5月,从山东大沽河口搜集的亲鱼经人工授精后孵出的仔鱼在实验室培育取得;自然种群样本,于同年同地区采集。对于实验种群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种群培育天数(D)与耳石生长轮数(N)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根据实验种群耳石轮纹形成的周期性规律,鉴定了自然种群的日龄,表明二者具相似的周期性规律;协方差分析表明,梭鱼早期阶段的生长,自然种群比实验种群快。  相似文献   

2.
黄海黑鲷仔鱼耳石的日轮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仔鱼于1986年5月,由饲养在海洋研究所室内的同一尾黄海黑鲷雌鱼在一次产卵中取得的受精卵孵化后取得的。对实验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的周期以及光照对其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实验证明,黑鲷仔鱼耳石生长轮形成具有日周期性,仔鱼培育天数与耳石生长轮数之间的关系以回归式N=D-1.89表达之。在24h内的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耳石形成一个宽带和一个窄带。在6h光照,6h黑暗条件下,则形成两个宽带和两  相似文献   

3.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日生长轮形成的周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年4月从江苏太湖搜集日本鳗鲡亲鱼暂养在天津滨海虾场8t玻璃钢水槽中,经人工催熟催产后孵出仔鳗,对孵出仔鳗连续取样;于1989年4月在长江口采集白仔鳗,观察和比较二者的耳石生长轮形成。结果表明,(1)人工繁殖仔鳗耳石第一个生长轮是在孵出后第一天形成的,轮纹形成具有24h周期性;仔鳗孵出后生长天数与生长轮数关系的回归方程以y=0.23+0.91x表示,其中,x为孵出后的天数,y为生长轮数;在人工繁殖仔鳗耳石上没有观察到“孵化标记”轮。(2)白仔鳗耳石中心核与“孵化标记”轮之间存在日生长轮。(3)人工繁殖仔鳗与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同第一个生长轮比较表明,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城华 《海洋科学》1996,6(1):46-48
1989年10月自江苏太湖捕获到日本鳗鲡亲鱼,经暂养、人工催产后孵出仔鳗。对仔鳗耳石进行观察,发现耳石中心核外周存在标记轮,与1990年4月取样于长江口启东的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外周的标记轮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别。两者耳石中心核与其外周标记轮之间都存在两个生长轮。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标记轮(第3个日生长轮)的存在证实了白仔鳗耳石标记轮是第3个日生长轮。  相似文献   

5.
李城华 《海洋学报》1998,20(4):107-113
在中国大陆沿岸6个取样床搜集了日本鳗鲡白仔鳗,191尾用于长度测定,112尾鉴定了日龄及测定了耳石半径,近中心核的标记轮直径、耳石生长轮的宽度.补充群体长度平均值从(53.4±2.2)mm到(58.1±1.7)mm,长度与补充群体的地理分布之间无内在联系.补充群体日龄从(138.2±6.7)d至(155.2±9.0)d,长江口和温州地区补充群的日龄最低,以此为中心,向高纬度和低纬度走向分布,补充群的日龄都逐渐增大,补充群出生时间从1993年8月15日至1994年1月10日.低纬度的群体补充的时间早,其出生时间也早.纬度越高,补充的时间越迟,出生时间也晚.补充群耳石半径平均值从(142.5±8.4)μm至(155.8±14.5)μ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标记轮直径从(10.36±0.85)μm至(10.81±1.26)μm,其差异不具显著性(p>1.01).耳石生长轮平均宽度为(0.996-1.097) μm,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生长轮平均宽度以温州和长江口群体最大,以此为中心,向高纬度和低纬度分布的补充群的平均值分别逐渐减小.补充群耳石从中心至边缘生长轮宽度变化的共同点是在第90轮处平均宽度值最高.  相似文献   

6.
测记耳石生长轮纹数量,依据耳石日轮对采自珠江口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日龄进行了鉴定、并据此研究了其产卵期和生长特性.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为12月至次年的7月,主要集中在2、4、5月,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占样本总数的27.27%;其次为2月,占18.18%.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对棘头梅童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回归分析,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体重生长为匀速生长;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关系以幂函数模型符合程度较好,体重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符合指数关系和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耳石日龄来推算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是可行的,并可用于研究一定体长范围内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日本鳗鲡早期阶段耳石中心核外周标记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城华 《海洋科学》1996,20(1):46-48
1989年10月自江苏太湖捕获到日本鳗鲡亲鱼,经暂养、人工催产后孵出 仔鳗。对仔鳗耳石进行观察,发现耳石中心核外周存在标记轮,与1990年4月取样 子长江口启东的白仔鳗耳石中心核外周的标记轮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别。两者耳石 中心核与其外周标记轮之间都存在两个生长轮。人工培育仔鳗耳石标记轮(第3个 日生长轮)的存在证实了白仔鳗耳石标记轮是第3个日生长轮。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微结构及其生长纹周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采集于北太平洋海域的35尾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角质颚的微结构,并对其生长纹的周期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上颚喙部截面由头盖和脊突两部分组成,周期性的生长带明显,每条生长带由明、暗相间的两条生长纹组成。头盖部的生长纹明显比脊突部的清晰,两者交汇于内轴成""形。喙部顶端以及后端常有明显的标记轮,其形成与个体发育期的特殊事件以及外界的突发事件有关。角质颚生长纹数目与耳石日龄相当(P0.05),证明柔鱼角质颚生长纹的沉积为"一日一纹"。根据角质颚生长纹估算柔鱼的生命周期小于1年,样本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喙长与日龄呈显著的逻辑斯蒂关系。研究结果不仅为柔鱼类年龄鉴定和生长估算提供新方法,而且为我国头足类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浙江近海大黄鱼的季节生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66,8(2):121-139
在自然环境的季节循环中,鱼类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阐明鱼类生物学特性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是我国沿岸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捕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进行大黄鱼季节生长的研究,不仅可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种群生产力等问题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而且对进一步探讨生长过程的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浙江近海大黄鱼(春季生殖鱼群)的季节生长作一比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季节生长的特点及其与耳石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其次,对调整大黄鱼捕捞时期问题也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0.
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田湘  任胜民 《海洋学报》1986,8(2):223-231
本文对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探讨,材料取自于1982年4月—1983年5月渤海基础调查逐月的拖网渔获物。以耳石轮纹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耳石边缘宽、窄带出现频率和耳石边缘增长率I=R-rn/rn-rn-1的周年变化表明耳石轮纹的窄带主要形成于1—3月。分析了年轮形成与性成熟及水温的关系,求出黄盖鲽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t=3.20×10-5Lt2.9048;耳石半径与体长的关系为:R=5.43×10-3+1.71×10-2L-1.20×10-5L2;其生长可用Von-Ber 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Lt=L[1-e-k(t-t0)]Wt=W[1-e-k(t-t0)]2.9048其中L=418mm、W=1316g t0=-0.7475 k=0.252。拐点位置在t=3.48龄处。对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指标、相对增长率的计算反映了生长过程的变化。为了使逆算体长更符合理论值,计算了标准耳石半径和标准轮距,并据此逆算了各龄鱼的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