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河南嵩山地区新太古代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周艳艳  赵太平  薛良伟  王世炎 《岩石学报》2009,25(11):3043-3056
嵩山地区登封群是华北克拉通南部古老结晶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套火山-沉积成因的表壳岩系组成,形成于新太古代.斜长角闪质岩石广泛发育于登封群表壳岩中,同时,也以包体形式普遍存在于TTG片麻岩体内部.二者主量元素差别不大,SiO_2含量为45%~63%,富Fe_2O_3、Al_2O_3、CaO,TiO_2(0.5%~1.11%)含量较低,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安山岩.二者的微量元素特征稍有差别,登封群斜长角闪岩REE配分形式平坦,轻重稀土基本无分异((La/Yb)_N=0.99~2.07),基本无Eu异常(δEu≈1);Ti负异常,Nb、Ta、Y负异常不明显,Ba、Sr呈现正异常,显示洋中脊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特征;在Cr-Y、Ta/Yb-Th/Yb、Zr/Y-Nb/Y图解中位于洋中脊向岛弧玄武岩的过渡区域;ε_(Nd)(t)=4.43,显示源岩来自亏损地幔.而TTG片麻岩中斜长角闪岩包体的LREE富集,Eu负异常明显(δEu)=0.46~0.87);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Ba明显高于登封群中的斜长角闪岩,除了Ti含量稍低外,Zr、Nb和Y含量范围和登封群斜长角闪岩相似,Nb、Ta和Y呈负异常,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ε_(Nd)(t)=2.56和4.08,显示源岩来自亏损地幔,反映有地壳物质的混染.登封群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岩包体原岩的源区物质有所不同,在汇聚板块边缘洋壳俯冲条件下,前者是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后者可能是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小部分板片熔融开始发生,形成的熔浆混染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熔浆.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登封群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汇聚板块边缘洋壳的俯冲,反映当时陆壳以水平方式增生.  相似文献   

2.
程进雄  李武显 《地球化学》2021,50(6):537-549
赣中周潭地区发育的周潭群为一套高角闪岩相变质且强烈变形的火山-沉积岩组合,其形成年龄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对周潭群中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母片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斜长角闪岩有两种类型的锆石,第一种变质锆石的定年结果为(417±47)Ma,第二种捕获锆石206Pb/238U表观年龄在873~716 Ma之间.黑云母片岩中全部为碎屑锆石,锆石206Pb/238U表观年龄在861~658 Ma之间.斜长角闪岩具有平坦型的稀土分布模式和正的 εNd(t)值(1.72~2.69),其Nb/La(0.73~0.94)、Nb/Y(0.10~0.12)以及Zr/Y(1.61~2.54)比值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N-MORB);在Nb/Yb与TiO2/Yb、La与La/Nb构造判别图解中,斜长角闪岩全部落在N-MORB区域,表明斜长角闪岩来自亏损地幔.对比扬子东南缘850~760 Ma的N-MORB型基性岩的εNd(t)值、Zr/Y和Sm/Nd比值,斜长角闪岩类似于皖南铺岭组约760 Ma的基性岩,暗示它们形成于相同岩浆岩事件.结合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母片岩中小于820 Ma的捕获锆石年龄,表明周潭群的顶界年龄小于760 Ma,因此周潭群不仅包含了类似于四堡群和冷家溪群等相应地层,还应该包含类似于板溪群或丹洲群等相应地层.综合本次报道的周潭群N-MORB型斜长角闪岩和前人报道的850~760 Ma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超基性岩墙以及低δ18O锆石,表明华南地块从约900 Ma闭合完毕之后一直处于陆内伸展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全球N-MORB和E-MORB分类方案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N-MORB与E-MORB是大洋中脊玄武岩常用的分类,二者地球动力学意义不同,备受学术界关注。对于N-MORB与E-MORB的分类识别标志,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见解。MORB中可以根据Rb/Nd≤0.15、K/Ti≤0.11、(La/Sm)_N≤0.8、K_2O/TiO_20.09、ΔNb=1.74+lg(Nb/Y)-1.92lg(Zr/Y)0、(La/Sm)_N1、100K_2O/TiO_2≤13等7种指标来识别N-MORB,否则为E-MORB。究竟何种标志区分效果较好、比较适合大多数MORB的情况?学术界对此还较少有人讨论。为此,本文尝试利用大数据方法,采用全球全体扩张中心数据,对上述7种标志进行对比,发现(La/Sm)_N1的标志比较适合大多数MORB的情况。为此,我们将(La/Sm)_N1和(La/Sm)_N≥1的所有数据,选取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Ba、Cs、Hf、K、Nb、Pb、Rb、Sc、Sr、Ta、Th、Ti、Tl、U、V、Y、Zr等31个元素,利用两两元素对数比值进行投图,并计算85%置信度的置信椭圆交叠率,共得出36856个元素对组合,根据最小交叠率的原则,得出使用稀土元素La、Ce、Pr、Sm和其他高场强元素Nb、Zr、Hf、Y之间的比值关系判别效果较好。我们又利用以上得出的8种元素进行投图判定,发现以La为分子或以La/Hf、La/Zr元素比值做为区分标志可以得出更好的结果。因此建议考虑应用以上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共同判定N-MORB与E-MORB。  相似文献   

4.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发育猛洞岩群前寒武系斜长角闪岩,呈港湾状分布在片岩、片麻岩中,并为后期变质-变形作用叠加改造。斜长角闪岩SiO_2质量分数为47.0%~50.4%,西蒙尼图解、DF及A-K图解均显示其原岩为正变质岩,因此推测为一套变质基性岩。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稀土总量w(ΣREE)=(214~267)×10~(-6),高于洋岛玄武岩,其配分模式与洋岛玄武岩相似,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曲线;蛛网图显示Ba、Zr、Hf、Y元素亏损,富集Rb、Th、Ta、Nb、Ce、Sm元素,与板内碱性玄武岩特征类似;Zr/TiO_2-Nb/Y、TiO_2-10MnO-10P_2O_5、La/10-Nb/8-Y/15、Th/Zr-Nb/Zr、Th/Hf-Ta/Hf等判别图解显示,原岩为一套亚碱性—碱性玄武岩岩浆系列,其形成可能与大陆裂谷环境有关。角闪石及斜长石内部指示的(亚)显微结构较为发育,主要有自由位错、位错列,偶见位错环或位错偶极,与角闪石-斜长石矿物对获得的平均温度和压力(646℃、0.88GPa)一致,最高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同时,前人获得榍石U-Pb年代学及南温河片麻岩状花岗岩变质增生锆石均为230 Ma左右,代表印支期构造-热事件,此时老君山变质核杂岩雏形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5.
阿尔金南缘清水泉地区与超基性岩及斜长花岗岩伴生的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SiO_2和Al_2O_3含量较高,分别为47.63%~55.26%和16.42%~18.97%,Na_2O+K_2O含量低为4.91%~5.60%,MgO和Mg~#值较低为4.41%~5.72%和44.9~57.9,具有负Eu异常,其Mg#与Ti O2、Fe OT及Cr与Rb呈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岩石为地幔岩浆经分异演化形成。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及Sm和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Yb、Y、Lu及Ti,且Th/Ta为2.61~18.121,Nb/La为0.21~0.661,指示岩石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陆壳的混染,推断岩石形成于裂谷环境。利用LA-ICP-MS微区原位定年获得斜长角闪岩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61±4 Ma,指示阿尔金南缘在中奥陶世早期处于伸展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之下,为研究阿尔金构造带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云南思茅大平掌矿区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大平掌矿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为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缺失SiO_2为52%~61%之间的中性火山岩。火山岩的TiO_2含量低及其它岩石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这套火山岩很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不相容元素N-MORB标准化型式以Ba、Nd、Sm相对富集和Nb、Sr、Ti的相对亏损为特征,其中Ba 富集和Nb亏损更是岛弧火山作用的主要特征之一。大平掌矿区细碧岩具非常低的 Nb/Y(<0.15)和Zr/TiO_2(<0.01)比值,石英角斑岩的低Zr/TiO_2和Nb/Y特征以及Zr/Y比值(3.34~4.23)、(La/Yb)_N比值(0.47~2.50)变化范围都可以反映出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大平掌火山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与世界上典型岛弧火山岩的Sr、Nd特征相似,其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且经受地壳混染和(或)海水热液蚀变的影响。岩石中富含的放射成因铅也与岛弧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很可能受岛弧环境下的双峰式火山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7.
四川石棉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四川石棉县石棉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辉长岩组成,玄武岩出露零星。辉长岩中锆石U-P年龄为906±46Ma,表明它是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变质橄榄岩具有低的Al_2O_3和CaO含量,高的MgO含量和Mg~#值,与世界上典型蛇绿岩中方辉橄榄岩的值一致。玄武岩具有较高的SiO_2和TiO_2含量,较低的Al_2O_3和K_2O含量;LREE略亏损,基本无Eu异常;在不相容元素方面,玄武岩具有较低的(La/Yb)_N,(La/Sm)_N,Ce/Zr,Th/Y,Th/La和Ti/Y值,较高的La/Nb,Zr/Nb和Y/Nb值,Nb负异常较为明显;玄武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但与IAT和OIB区别明显。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玄武岩均投影于MORB区域。根据上述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笔者认为,石棉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8.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arnphibolites in the Songshugou ophiolite from Shangn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tolith of the amphibolites is tholeiitic. The arnphibolit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 features. Rocks of the first group are depleted in LREE while rocks of the second group are slightly depleted in LREE or flat from LREE to HREE without significant Eu anomaly. The first group of rocks have (La/Yb)N=0.33-0.55, (La/Sm)N= 0.45-0.65, and their La/Nb, Ce/Zr, Zr/Nb, Zr/Y and Ti/Y ratios are averaged at 1.20, 0.12, 31.02, 2.92 and 198, respectively, close to those of typical N-MORB. The second group of rocks have (La/Yb)N=0.63-0.95, (La/ Sm)N = 0.69--0.90, and their average La/Nb, Ce/Zr, Zr/Nb, Zr/Y and Ti/Y ratios are 0.82, 0.83, 1.15, 0.16, 19.00, 2.58 and 225, respectively, which lie between those of typical N-MORB and E-MORB but closer to the former. The two groups of rocks both exhibit flat patterns from Th to Yb in th  相似文献   

9.
钱青  孙晓猛 《岩石学报》2001,17(3):385-394
北祁连九个泉蛇绿岩中的玄武岩的MORB,根据其地质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剖面下部的玄武岩为N-MORB,上部的玄武岩主要为E-MORB。玄武岩多数具有Nb负异常,从下向上,九个朱武岩的Th,Nb,LREE,Zr等含量及(La/Yb)N,(La/Sm)N,Ce/Zr,Zr/Y,Th/.La,Th/Yb比值逐渐增加,并伴随着Y,Yb,Lu,Sc含量,Zr/Nb和La/Nb比值以及εEd(t)的逐渐减小,不相容元素比值及εNd(t)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上述特征反映不均一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N-MORB源区和富集地幔之间的混合作用,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九个泉蛇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中的海山环境,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在垂向上的变化记录了海山生长并逐渐远离扩张脊的动态的地质过程,海山可能是形成蛇绿岩的一种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对南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岩相学研究表明,南辽河群下部里尔峪组斜长角闪岩属于正变质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这些斜长角闪岩原岩属于高铁拉斑玄武岩系列(Nb/Y=0.16~0.4),SiO_2含量为47.27%~50.68%,具有较低的TiO_2含量(0.92%~1.61%),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表明其原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而非前人所说的大陆裂谷。综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其岩石成因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层建筑基坑支护结构破坏原因主要有 :支护结构整体失稳、基坑土体隆起、管涌及流沙的出现、支撑强度不足或压屈、墙体破坏、支护结构平面变形超过限度。某大厦施工中由于桩身强度不足、桩尖达到的深度不够及桩间距过大等原因 ,致使管涌发生 ,造成塌方。通过对事故针对性的处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丁宽 《地质与勘探》2007,43(2):99-102
地震波在不同状态的岩层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这一原理,利用KDZ1114-3型便携式矿井地质探测仪,接收岩层中传播的震波信息,解析得到震波速度,分析巷道围岩持征,而后确定巷道围岩松动圈范围,进而为巷道支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构造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演化中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跃  董光荣 《地质论评》1992,38(5):426-430
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塔里木盆地逐渐向封闭的干旱盆地演化。由于波动式的新构造运动在每阶段表现的形式有差异,因而盆地的演化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该盆地新构造运动大致经历了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以及晚更新世三个阶段,其中以早更新世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对盆地的地貌影响最大。新构造运动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引起的,故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演化阶段在时间上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4.
土层工程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关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江苏北部沿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层的工程性质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这两地区的土层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所沉积但土层工程性质完全不一样。因此分析了该两地区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沉积环境与当时的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的来源。由分析研究结果得到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与该土层当时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与沉积物源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对土层如果能了解其在沉积过程当中的沉积条件 ,更有利于分析研究该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生物降解作用是原油的一种重要的蚀变作用,对原油的物性和经济价值有着负面的影响。全球石油大多遭受过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作用对常见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得以较好的描述,综述了近年来高分子量正构烷烃、三环萜烷、25 降藿烷生物降解的新进展。目前对生物降解作用的细节、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讨论了原油喜氧和厌氧降解机制,认为厌氧作用可能起主导作用,降解速率很慢。温度是控制生物降解作用的重要因素,储层温度大于80℃不会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原油多为混源油,介绍了研究生物降解原油的多期成藏方法。沥青质不易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of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and the question as to its extent and stratigraphy has been the object of very serious discussion, but so far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ults.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affords no doubt great possibilities for the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比分析了各大地构造学说的特点,认为在地球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在其运动中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联合力场作用的结果而形成各个圈层,地球表面形态和各圈层的物质在其旋转过程中发生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诸如大气的流动、海水的进退、岩石的形变、地幔物质运动、各层圈物质交换与变化等等。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板块、构造体系、地槽、地洼、断块、大地波浪等大地构造形迹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各种地质现象相互联系的总体,称之谓地质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绪善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2012,(5):760-765,771
从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着手,提出将南北向重力梯级带和重磁场特征东西差异作为划分南北构造带的依据,探讨了形成南北构造带的区域与深部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地震成带分布的对应关系。重力梯级带反映的南北构造带既有与中轴构造一致的继承性,又有向西拓展的新生性,并在南北统一成带的基础上叠加了分段性,形成南压北张不同背景的控震、控热机制,同时也是构成青藏高原东界和我国大陆构造域东西分界线,对应着狭义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19.
在对地下结构的探测过程中,重力梯度仪器的研制及其科学的布设方式已经成了一个世界关注的研究课题。笔者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基于扭矩和差分加速度计两种测量原理的重力梯度仪,并对其测量原理进行简要描述。然后对基于光学和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仪器进行描述,最后介绍了作者提出的重力梯度测量光路,为自主研发绝对重力梯度仪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植物根的加筋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金财  王建华 《地质与勘探》2003,39(Z2):322-325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在植物根对边坡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根的分布特征、强度特征,根加筋后土的强度变化以及植物加筋土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了植物固坡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