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评价和改善坛子网的作业性能,本文在网囊前端安装由方形网目网片(网目尺寸分别为35、40、45和50mm)和刚性框架(长80cm,宽60cm)所组成的方形网目逃逸窗装置来释放幼鱼,并利用套网法在海州湾海域开展海上试验。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坛子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主要经济渔获物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的选择性曲线。研究显示,随着逃逸窗网目尺寸增大,小黄鱼、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且L50的值与逃逸窗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逃逸窗网目尺寸为35、40、45和50mm时,小黄鱼的L50分别为9.27、12.54、13.46和15.94cm,鹰爪虾的L50分别为5.31、6.35、7.73和8.66cm。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小黄鱼的最小可捕体长及鹰爪虾第一次性成熟体长,推算小黄鱼和鹰爪虾坛子网方形网目逃逸窗网目尺寸分别为47.7和36.3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州湾海区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海区的山东近海,采用套网法对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的虾拖网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求得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对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运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在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时主捕虾类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9.8,60.1和63.2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14.4,16.0和22.9 mm,选择性参数随网目尺寸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与网囊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50=0.353m+48.944,R2=0.956。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认为目前33 mm的网囊网目尺寸对于保护鹰爪虾类资源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本文利用套网法在黄海区海州湾海域开展了黄海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选择性研究。在分析渔获的基础上,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Logistic模型等分析方法,获得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主要渔获物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选择性曲线。研究显示,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加,渔获物质量和逃逸率均逐渐增加;竹荚鱼、小黄鱼和带鱼的50%选择体长(L_(0.5))逐渐增大,且L_(0.5)与网囊网目尺寸呈线性关系;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按照底拖网54 mm网目尺寸标准执行偏小。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小黄鱼、竹荚鱼和带鱼最小可捕规格,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佳网目尺寸分别为65.78、78.82和67.36 mm。在目前渔业资源状况下,为保护小黄鱼等中小型经济鱼类,建议将双船变水层疏目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网目内径)设定为66 m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海捕捞渔具管理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对副渔获物的选择性,运用套网法对30,33,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用统计学方法求得几种优势副渔物的逃逸率,并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求得相关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大部分副渔获物的逃逸率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逃逸率分别为48.3%,59.7%和62.6%;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逃逸率分别为67.0%,68.2%,68.7%。矛尾虎鱼的选择性参数也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81.858,86.715和88.028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41.097,45.007和50.423 mm。研究表明,单靠放大网囊网目尺寸来释放虾拖网中副渔获物,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5.
海州湾近岸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1年3月~2012年12月海州湾沿岸定置张网调查资料,对海州湾张网渔获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张网渔获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以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为主,秋季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六丝钝尾虾虎鱼、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冬季主要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口虾蛄、鲜明鼓虾(Alpheus heterocarp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在9、10月产量最高,但达到可捕体长的小黄鱼不足1%,主要经济虾类鹰爪虾在9、10月产量最高,取样中69.46%的鹰爪虾达到可捕体长。渔捞日志记录表明,9月份单船平均网产达到最大值(17.01kg/net),12月份单船平均网产最低(2.87kg/net)。建议对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开展生态型渔具渔法的研究,放大网目尺寸,加强对近海资源的养护。  相似文献   

6.
南海区虾拖网方目与菱目混合网囊渔获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拖网是南海区常见的作业方式,由于其网囊网目选择性差,虾拖网作业常产生大量的副渔获物。为了优化虾拖网网囊结构,提高其选择性,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渔场用方形网目与菱形网目混合网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虾拖网的渔获种类有34种;渔获种类中,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黑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和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的尾数逃逸率均超过80%;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的尾数逃逸率最低,仅为6.18%和2.07%;周氏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0.79 mm和53.858 mm;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L50为62.51 mm;丽叶鲹(Caranx kalla)、中华青鳞鱼(Harengula nymphaea)、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和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L50分别为53.77、78.87、47.17、60.92和60.55 mm;混合网囊对鱼类副渔获的释放率较高,但对幼虾的释放率较低。建议今后放大网囊菱目段的网目尺寸进行相应的试验,提高混合网囊对目标种类的L50值,使其在释放鱼类副渔获物的同时释放幼虾,达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2014年秋季青岛斋堂岛海域双桩竖杆张网的网囊网目选择性试验数据,运用PRIMER软件中的相似性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模块分析了张网渔具种类选择性。试验采用平行作业法,以传统网具(2a=16mm的菱形目网囊)作为对照网,设计了网目尺寸(2a)为30和35mm的菱形目网囊(以30D和35D表示)和网目尺寸(2a)为20、30和35mm的方形目网囊(以20S、30S和35S表示),进行选择性实验。研究显示:(1)35D、30S和35S渔获组成与对照网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网之间差异不显著。(2)改良后的试验网具能有效释放舒氏海龙;除20S组外,其余各试验网对方氏云鳚亦有较好的释放效果。(3)方形目网囊较相同尺寸的菱形目网囊具有更好的种类选择性;对相同网目形状的试验网囊进行比较,种类选择性随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4)综合分析不同网具的渔获物组成和规格,在斋堂岛海域秋季小黄鱼、带鱼渔汛期,推荐使用30mm方形目网囊;方氏云鳚渔汛期,推荐使用20mm方形目网囊进行捕捞作业。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多元统计软件PRIMER进行张网渔具种类选择性分析虽然存在待完善之处,但该方法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虾拖网网囊网目对主要渔获种类的选择性,于2017年9月在南海区采用裤式拖网法进行选择性试验。在SELECT模型框架下,使用极似然估算法,结合单网次和联合网次的数据,同时考虑网次间差异,估算网囊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选择性。共完成14网次作业,其中对照网囊之间的渔获性能比较试验4次,试验网囊的选择性试验10次。研究表明:对照网囊的位置对其渔获性能无显著影响;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的网次50%选择体长(L 50)为78.84~92.09 mm,平均为82.38 mm,网次选择范围(SR)为5.01~11.32 mm,平均为6.39 mm,网次相对作业强度(p)为0.44~0.71,平均为0.52;试验网囊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网次L 50为59.20~76.80 mm,平均为71.17 mm,网次SR为5.30~16.87 mm,平均为14.20 mm,网次p为0.43~0.71,平均为0.63。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网次和平均L 50值均大于其首次性成熟体长(80 mm),可见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资源利用是合理的。本试验的裤式拖网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今后拖网选择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东海区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cus)三重刺网与海洋渔业资源的适宜性。2015年4月开展了3种型刺网(单片刺网、双重刺网和三重刺网)3种网目尺寸(50、60和70mm)的选择性试验。应用Normal、Lognormal、Gamma和Bi-normal 4种选择性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研究3种型刺网的选择性。研究表明:3种型刺网共捕获种类33种,鲈形目最多(15种),鲉形目次之(5种),其中日本方头鱼为第一优势种,渔具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同型刺网中,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50~70mm),日本方头鱼优势体长组逐渐增大,网目尺寸对于其体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日本方头鱼刺网最适选择性曲线为Lognormal曲线,3种型刺网选择性曲线基本相同;采用选择性曲线法推算出3种型刺网对日本方头鱼最佳网目尺寸依次为77.57、74.84和70.91mm。依据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日本方头鱼三重刺网,将其网目尺寸调整为70.91mm,可以有效保护当前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0.
基于渔获群落多样性指标的深水流刺网渔具作业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东海区开展的3种型深水流刺网选择性试验数据,对3种型深水流网渔获组成、多样性及渔获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试验共捕获33种渔获物,包括鱼类28种、头足类3种、甲壳类2种,其中3种型刺网均捕获种类8种;(2)3种型刺网优势种存在差异,日本方头鱼和黄鲷为共同优势种;(3)3种型刺网捕获种类多样性指数(D值、H’值、J’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渔获种类差异明显,3种型刺网两两比较种类Sorensen相似度均低于50%;(4)同型刺网相邻网目尺寸Bray-Curtis相似性较高,随着网目间距增加,相似度逐渐减低,以重量和尾数计算的相似性基本趋于一致;(5)3种型刺网随网目尺寸的增加(50~70mm),其W统计值(-0.113~0.040)总体上呈现依次增大的趋势,干扰程度逐渐较低。从生态多样性保护角度,增大网目尺寸是目前保护东海区底层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利用Sorensen相似性指数Ss、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针对山东省日照市坛子网(张网的1种)的渔获物组成进行了生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坛子网的选择性能差,在捕捞小型甲壳类时,会混捕小型鱼类和经济幼稚鱼等大量副渔获。为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小型甲壳类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坛子网等张网类渔具的选择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海捕虾桁拖网选择性能不佳,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渔业的合理管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本文根据在吕四渔场开展刚性栅栏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20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短吻舌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分隔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鱼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减小,分隔栅栏对鱼类的50%选择体长(L50S))逐渐增大;对于短吻舌鳎,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可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概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接触概率在0.2-0.4之间,并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不显著,P>0.05):对于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所有进入网囊的个体都将接触刚性栅栏;不同鱼类接触栅栏概率的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鱼类在网囊中的不同行为习性.  相似文献   

13.
夏季黄海南部沿海表层流刺网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银鲳和小黄鱼流刺网网目选择性试验,对夏季黄海南部沿海三层表层流刺网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共鉴定出渔获品种25种,其中优势种为梭子蟹(Portunus triuberbuculatus)、灰鲳(Stomateoidesnozawae Ishikawa)和银鲳(Stromatecoides argenteus),分别占总渔获量的59.2%,21.5%和11%,灰鲳体长分布范围为17~30 cm,优势体长范围为21~24 cm,占71.6%;银鲳体长分布范围为13~23 cm,优势体长范围为15~21 cm,占95.8%.数据分析表明,三重流刺网作业网具选择性较差,渔具兼捕种类多,捕获量大,占总渔获量的66.5%;渔获的灰鲳和银鲳处于生长型捕捞期,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适当改良渔具,避免对其资源造成过度破坏.  相似文献   

14.
裤式拖网法是渔具选择性研究方法之一 ,其网形和校核试验于 2 0 0 2年 1月在挪威特鲁姆瑟海湾进行。在 1 1 5~ 2 70 m的水深范围内 ,测量的裤式拖网网口的水平扩张平均为 (2 3.2 7± 0 .2 6) m,网口高度为 (6.53± 0 .1 2 ) m;右网囊对左网囊的虾渔获物重量之比为 1 .0 0± 0 .0 4 ,右网囊对左网囊的渔获物尾数之比为 1 .0 8± 0 .0 9,渔获物种类及体长频率分布相似 ,基本符合用裤式拖网法进行选择性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桁杆虾拖网40 mm方目分离网片对渔获物的分隔效果和选择性,作者采用"套网法"于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近海渔场进行了试验。计算分离网片对主要渔获物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运用极大似然估算法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虾拖网的目标种类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优势副渔获为丽叶鲹(Caranx(Atule)kalla);刀额新对虾和周氏新对虾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90%;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80%的种类有: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高体若鲹(Carangoides equula)和卵鳎(Solea ovata Richardson);丽叶鲹和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60%;周氏新对虾、脊突猛虾姑、丽叶鲹和黄斑蓝子鱼对分离网片的接触率分别为0.51、0.69、0.41和0.39,其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7.96±2.07、69.62±2.13、68.19±0.49和73.12 mm±1.26 mm。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南海桁杆虾拖网的选择性积累数据,为缓解其对渔业资源补充群体的不良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2003?2014年黄海南部帆式张网小黄鱼渔获量的监测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ARIMA (1,2,0)进行拟合及预测,并用2015?2016年小黄鱼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03?2014年的小黄鱼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模拟值与真实值接近,相关系数为0.881 (p<0.05),相关性显著;2015年和2016年预测值分别为47.66 kg/网和49.16 kg/网,与实际值(51.10 kg/网和40.05 kg/网)相对误差分别为6.73%和22.75%,总体相对误差为14.74%。表明ARIMA (1,2,0)模型对黄海南部小黄鱼渔获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和预测是可行的,在短期预测方面更具优势。不同时间序列数据ARIMA模型的p、d、q值不尽一致,在数据分析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固定模型,应根据相关理论指导和分析,确定适宜的p、d、q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根据2012年5月和2013年11月对日照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虾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调查海域共捕获虾蟹类25种,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计算优势种为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中大型虾蟹类5种,分别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戴氏赤虾(Meraenaeopsis dalei)、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虫寻](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分别计算了日照近岸海域春、秋季虾蟹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该海域虾蟹类群落多样性整体处在较低的水平,在生物量和丰度上经济较高的中大型虾蟹类物种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鳀(Thryssa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 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 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采自广西红水河都安红渡镇河段的8个批次共289尾巴马繐唇鲃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巴马繐唇鲃渔获物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体长(L)与鳞径(R)呈线性关系:L=1.782 4 67.67R;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33 4L2.830 2,其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为Lt=16.477 7[1-e-0.219 0(t 1.177 2)]和Wt=92.696 3[1-e-0.219 0(t 1.177 2)]2.830 2;生长拐点年龄为3.57龄,此时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0.65 cm和25.04 g.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其生长规律.建议实施巴马繐唇鲃资源保护,以维持其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斜带石斑鱼苗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乐云 《海洋科学》2012,36(5):81-86
研究了水温(25±0.5)℃,盐度30~31,pH值7.9~8.1,溶解氧4.5~5.5 mg/L条件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不同规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平均全长4.4cm的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5.62、3.50、2.93、2.68及0.27 mg/L,对应的非离子氨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3、0.14、0.12、0.11及0.011 mg/L;氨氮对平均全长10.5 cm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58.6、56.2、53.3、51.4及5.13 mg/L,对应的非离子氨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41、2.32、2.20、2.12及0.21 mg/L;亚硝酸盐对全长4.4 cm的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88.4、281.8、270.4、267.3及26.7 mg/L;亚硝酸盐对全长10.5 cm的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354.8、346.7、280.5、208.4及20.8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