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波动特征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的资料数据进行全面搜集,其中包括12条原始曲线和 600多个标志物点的多项信息,通过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拟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小尺度波动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波动的一系列特征。初步建立起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随时间变化的波动序列,即:大致以 6500aBP为界, 6500aBP之前海面在波动中快速上升;6500aBP之后海面波动频繁,变化幅度减弱,但其变化的总趋势呈现出在波动中微微上升的特点。中国东部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从总体上来讲共经历了 9个周期的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2.
略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波动性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统计分析、模型模拟、虚拟试验和多种海面变化代用资料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全新世中国东部海面和全球平均海面千年尺度波动期和两千年来中国东部海面百年尺度波动期的划分方案,分析了这些波动与同期全球和中国温度波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海面波动对沿海地区海陆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影响,提出了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全新世海陆交互作用研究应注意从趋势模式向波动模式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生物群和古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据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资料,论述了建湖地区全新世生物群的演替、海平面波动、古地理变迁和古气候变化。生物群资料证实,本区曾遭受两次海侵,全新世中期海侵规模大,为高海面期,属低能潮坪至潮下带上部浅水环境;其晚期海侵规模小,属潮上带环境。两次海侵期之间,出现一明显海退期。据孢粉资料计算,本区气候波动与全新世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
王庆  孟庆海 《地层学杂志》1999,23(4):277-282
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的相对海面(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入海河流河谷内全新统的发育,并通过影响进入海岸带碎屑物质的类型与数量,深刻影响了海岸带全新统的发育。全新世早期(10~6ka B. P.)快速的相对海面上升导致河谷溯源堆积,河流输沙中的推移质均堆积于河谷中,仅有悬移质进入海岸带堆积,因而海岸全新统下部均为细粒的海湾、湖、沼泽相沉积。全新世中期(6~4ka B.P.)时海面虽已相对稳定,但早期基准面上升导致的河谷堆积作用仍在进行,因而中全新统的粗碎屑海岸沉积均为源于基岩海岸侵蚀的含贝壳砂砾石。从全新世后期(4ka B.P.以来)开始有较丰富的河流推移质输沙进入海岸带,但由于不同规模河流对相对海面变化的地貌响应有显著差别,不同河流对海岸全新统发育的影响各不相同。上述结论为精确地解释低序列、小尺度地层层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华  杨琰  张会领 《地球学报》2005,26(Z1):205-208
桂林地区曾是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据可以断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统计,发现桂北地区大部分的洞穴遗址其年代的下限都在距今约7000a 左右,此后古人类离开了洞穴,史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影响古人类演化的因素鹅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古人类离开洞穴,改变生活习性,这一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考古学界的难题。本文通赤研究桂北地区洞穴遗址的堆积特点,结合洞穴沉积-堆积物的特征及其孢粉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探讨了季风气候变化对桂林地区古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和气候演变历史,揭示了桂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时间序列和突变事件以及对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距今7000a 左右为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夏季风强盛,气温升高,桂林地区的降雨增多,一方面由于地下河水位升高,淹没了穴居洞穴,其次是由于降雨增多,导致洞穴湿度增大,从而迫使古人类搬出洞穴。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位于上海冈身西侧的赵巷孔进行孢粉和微古分析,论述上海地区全新世海平面变化,上海地区在全新世时期海平面经历6次波动,3次海平面上升,3次海平面下降,在7000-6000a,B.P气候最佳时期上海地区海平面表现出升中有降的现象,本文对这一短暂的海退现象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冀北张北县发育一套特殊的砂层,因其内部赋存有数量众多的细石器而备受地质工作者的关注,但对其成因却有不同认识。从地层学、年代学、古生物学、砂粒表面及组合特征、砂体分布及产状等方面,对砂层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砂层分布于二级阶地或向阳低矮平缓山坡之上,临近水源,呈近东西向展布;堆积物呈灰褐色,分选性差、磨圆度差,不显层理,且其中含有细石器、陶器碎片、灰烬层等古人类文化遗存;粒度分析结果及扫描电镜研究表明,砂层形成于水动力条件中等的河流环境,后期又经过了改造;砂层之中富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生成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孢子花粉;测年资料证实砂层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全新世大暖期。诸多证据表明全新世中期砂层原始环境为河流环境,后期为古人类所利用,应为古人类活动而留下的遗存,属于人工堆积,为古村落遗址。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温暖期中低温事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王开发 《第四纪研究》1990,10(2):168-174
在第四纪气候中,全新世是气候转暖期,尤其是全新世中期为其最暖期,然而在温暖期中,却普遍发现有短暂的降温时期,世界各地均有存在。根据中国全新世各地的孢粉植物群、动物化石、西部冰川消长、海面升降变化以及天文背景等研究证实,在中国全新世温暖期中,确实存在一次短暂的降温事件,并有其重要的地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时期是一个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时期。因此,研究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全新世沉积物及其沉积过程,对上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地下水资源、港口发展及长江河口演变过程的探讨,理论上、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量钻孔资料和实验数据(包括孢子花粉、微体古生物、C~(14)测年、沉积物结构和物质组成等),对长江三角洲前缘全新世沉积过程作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海拔 1500 m以上草甸植被资源的调查,共获得41个面积为 4 m×4 m的样方资料。将不同草甸群落按照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进行归类,并对各个草甸群落的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灵山山顶草甸植被以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次生草甸群落为主,原生性草甸仅分布在海拔 2000 m以上的山顶及其邻近地段;②种类组成最丰富的草甸群落位于海拔1510~1900m的地段,这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③旅游活动的影响已经使山顶原生性草甸受到威胁,局部地段草甸植被退化严重;④限制马匹活动,适时、适度提高缆车票价,在草甸分布地段部分拆除并制止新建饭店、旅馆,实行旅游功能分区规划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草甸承载力研究等,是现阶段草甸植被保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第四系的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余项工程代表性的钻孔岩芯分析,对比了上海市120m以浅晚第四纪各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并按地基工程要求。编制了“地基土层次名称表”。表中将沉积层划分为12个工程地质层及众多亚层。在此基础上,参照已有2000多项工程勘察资料,编制成多时段1:5万古地理图,从而摸清了本区各土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结构变化特征。根据地层结构差异,编制了 桩基工程地质分区图”,阐述了天然地基和三个不同桩基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应用中需注意的事项,为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和麓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过渡地带,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60%的GDP总量集聚在离海岸线不足100 km的区域。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1975—2018年间的大陆海岸线数据,并基于GIS平台,对海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空间位置变迁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海岸线变迁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大湾区大陆岸线时空变化明显,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75—1995年,岸线长度上升明显,岸线类型格局变化显著;1995年后,岸线长度增长较缓,但建设用地态势增长强劲。(2)大湾区大陆岸线整体形态上不断曲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长;空间位置变化上,大陆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年平均速率达9.91 m/a,向海延伸最远的地方出现在洪奇门至蕉门和虎跳门至鸡啼门岸段附近,最大值可达197.88 m/a。(3)大湾区大陆岸线的开发利用程度及人类活动干预程度处于逐渐增强的趋势,人为影响主要体现为港口码头建筑岸线及围填养殖岸线。(4)大湾区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是岸线演变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是岸线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在20世纪末,发展速度对海岸线的影响最大;在21世纪初,发展强度则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地区海(咸)水入侵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阐述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成)水入侵的主要方式、发展进程、影响因素等基本特征,提出海(成)水入侵的综合防治对策。研究区海(成)水入侵主要有面状、带状、脉状或树枝状和越流等4种入侵方式。气候、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是发生海(成)水入侵的基础条件,地下水超采等人类不合理工程经济活动是诱发海(成)水入侵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建造阻成蓄淡工程,跨流域引水,以及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等综合措施,防止海(成)水入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及我们的策略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介绍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海岸带”的定义,海岸带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我国海岸带地跨三大气候带,海岸类型多种多样,不但有黄河、长江等大河入海,每年有巨大的向海物质通量(包括从大气中的粉尘输入),有宽阔的陆架,有陆架区和近洋之间强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且沿海人口密集,大河流域经济活动频繁,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冲突集中。近年来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后,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为使我国的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和制定科学的长期管理政策,亟待通过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提高对其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文中根据国际LOICZ运行计划和我国的特点,提出开展我国LOICZ研究的策略和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小型山溪性河流易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且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大陆边缘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术界对它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以闽江—东海陆架系统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样品采集与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亚热带中小型山溪性河流—宽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闽江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通量在波动中略有增加,但水库的建设显著减少了入海泥沙通量,并且减弱了水沙通量的季节差异,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变化对流域人类活动敏感且响应迅速;河口水体环境、悬浮体浓度、沉积物粒度组成及陆源有机碳埋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显示,闽江入海泥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河口附近海域,其中粗颗粒泥沙在水动力的作用下主要堆积在河口水下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细颗粒泥沙主要堆积在水下三角洲前缘斜坡及前三角洲附近海域,仅有少量细颗粒泥沙沿岸向外输运并沿途沉积,与大河流—宽陆架系统及中小型山溪性河流—窄陆架系统显著不同。河口人类活动及极端事件通过改变沉积物组成、环境动力、入海泥沙通量等方式对河流—陆架系统的“源—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当前流域来沙量锐减、河口地区海砂开采等人类活动强度增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地质环境与区域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岩石圈动力学的基础特征, 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存在南北分异的格局, 阐述了沿海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全球及中国近百年海平面变化,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河口海岸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 对沿海地区未来的地质环境与灾害趋向做了初步评估, 并认为中国沿海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环渤海地区。最后, 对影响沿海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范围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作用下元素指标含量的本底值。依据宁夏固原地区1∶2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2 638件土壤样品,利用遍历循环迭代剔除和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了研究区表层土壤中53项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和特征参数。通过与中国表层土壤丰度对比,发现研究区Cd、S含量明显高于全国表层土壤丰度,但处于安全限值内; 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元素含量差异不仅受成土母质、成壤环境等外部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扰动。研究可为农业可持续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海岸带地质工作中陆海统筹的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海统筹是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的重要方向,但以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通常按陆区和海区分别开展,对如何实现陆海统筹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上海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海岸带地质工作的地区之一,在陆海统筹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基于这些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海岸带地质工作现状,对海岸带地质工作中陆海统筹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海岸带地质工作中陆海统筹应包含陆海成果一体化和以水体为媒介实现陆海联动的两个基本要求。研究认为: 在外业工作部署上,应发挥陆区河流和海区海岛的中介作用,着眼于区域性而非局部地区的地质成果编制; 在地质环境监测上,以海堤或岸线为纽带对陆区和海区进行同步监测; 在成果图件编制上,为实现陆海成果的有机整合,统一陆海数据标准是关键,在保存数据科学信息的前提下适当简化数据等级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人居环境是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量化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引导区域人口规划,促进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大数据,运用GIS技术,从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1 km栅格为基本单元,对上海市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空间测度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79~45.57之间,空间分布上呈现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域递减的态势,整体分布趋势与人口密度相关性较高。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一带,土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承载压力较大;发展潜力较高的中等适宜区主要涉及外环及新城区域,土地面积大,是未来人口导向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