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武夷山米槠林主要树种种间关联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2联列表,运用方差分析、x2统计量度量、AC指数、Ochiai指数等系列技术,测定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米槠林20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米槠林群落20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相关性呈不显著的负关联;20个主要树种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4对具极显著正关联性,24对具极显著负关联性.190个种对中,有152个种对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分析三明陈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随树种、径阶、高阶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于杉木林,人促天然更新有利于保持乔木层的树种多样性.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78.67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111.24t·hm^-2).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均以单优树种碳贮量占绝对优势,但米槠次生林中大个体林木(大径阶、大高阶)的碳贮量远大于杉木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槠次生林呈现出异龄的林分结构,这可能是其能够保持高碳吸存和高树种丰富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天山西部果子沟地区拟南芥生存群落种间联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列联表的χ2统计量、Ochiai、Dice和Jaccard联结指数以及去势对应分析(DCA),对天山西部果子沟地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20个主要物种间的联结特征及拟南芥分布的主要依赖物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20个主要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为1.552 3,表现为显著正联结。190个种对中,有108对表现出正关联,82对为负关联;χ2检验有18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有16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有153个种对OI0.6,但主要优势种间的OI值基本都0.6。Dice和Jaccard指数也具有相同规律。DCA排序图较直观地表示了种间联结关系,与χ2检验和联结指数对应较好。主要优势种都聚集在排序图中央,种间联结紧密,而次要种则散布于周缘,联结性较弱。20个物种分成3个生态种组,组间区分较为明显。拟南芥与群落主要优势种关系密切,对它们依赖性较强,它们是影响拟南芥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拟南芥与次要物种之间联结性较弱,表明它们生境趋异。总体上,本地区拟南芥生存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以濒危植物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区和北区内分别设置50个样方,基于2×2列关联表,运用方差比率法(VR)、卡平方(χ~2)、联结系数(AC)、点相关系数(PCC)、Ochiai指数(OI)、共同出现百分数(PC)的种间联结分析和M.Godron群落稳定法,分析了裸果木与23种主要伴生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群落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北区和南区裸果木与伴生种正联结均多于负联结,但南区VR1,检验统计量Wχ~2_(0.05,N),群落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联结,而北区VR1,Wχ~2_(0.05,N),群落总体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北区与裸果木极显著正联结的有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等3种植物,显著负联结的只有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南区与裸果木极显著正联结的只有膜果麻黄,无显著负联结物种。南北二区种类倒数累计百分数和累计盖度的比值均远离20/80,群落不稳定,但北区的稳定性好于南区。上述结果表明,极旱荒漠地区只有极少的伴生种与裸果木存在显著种间联结关系,大多数表现为不显著的种间联结关系,因而裸果木趋于独立存活,其群落总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典型草洲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湿地植物种间关联性,对揭示植物对环境综合生态因子反应的差异及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0~11月,通过对鄱阳湖区茶叶港草洲19块样地(5 m×5 m,样线间隔80 m,样地间隔60 m)、95个样方(1 m×1 m,以X型布局于每块样地里)的野外调查,得到10个主要物种组成的45个物种对,用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植物物种间关联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排序法进行生态种组划分。方差比率法的检验结果显示,45个物种对种间总体无显著关联,χ2方检验结果显示,仅有3个物种对种间显著联结(a≤0.05),占总物种对数量的6.67%,种间正、负关联的种对数量比例(22对/23对)为0.96;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9对种间显著相关(a≤0.05),占总物种对数量的20%,种间相关系数为正值与负值的种对数量比例(15对/30对)为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14对种间显著相关(a≤0.05),占总物种对数量的31.1%,种间相关系数为正值与负值的种对数量比例(17对/28对)为0.61。采用主成分分析排序方法,将鄱阳湖区茶叶港草洲10种主要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组内的物种间呈正关联关系,组间的物种间呈负关联关系。鄱阳湖区茶叶港草洲10个主要物种45个种对种间关系较为松散,植物趋于独立分布,说明研究区植物群落还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波动。  相似文献   

6.
细根(≤2 mm)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不同土层细根化学计量的认识非常有限.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陈大国有林场内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细根养分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杉木人工林0~10 cm、60~80 cm土层0~1 mm细根碳浓度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10...  相似文献   

7.
陶冶  张元明 《中国沙漠》2012,32(5):1308-1314
采用方差比率法(VR),基于2×2列联表的χ2统计量、Ochiai联结指数(OI)以及去势对应分析(DCA),对准噶尔荒漠地区15个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群落21个主要物种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间总体为显著正关联(VR=2.726>1)。210个种对中,正关联种对数(125对)多于负关联种对(85),且前者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53)也多于后者(4)。准噶尔沙蒿与伴生种间虽为显著正关联,但OI联结指数稍小。群落内多数伴生种间的关联性较弱(OI<0.4),表明物种多趋于独立和随机分布。群落优势种琉苞菊、角果藜、囊果苔草、尖喙牻牛儿苗、齿稃草和条叶庭荠之间为显著正关联,且OI指数最大,表明这些物种具有相似的生态需求。DCA排序图中的种间距离和分布位置较好地表征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印证了上述结论。总之,准噶尔沙蒿群落虽生境不同,但群落内种间关系总体上较稳定,这对准噶尔沙蒿种群分布和群落发展较有利。  相似文献   

8.
基于25个样地、375个样方和150条样线的调查资料,采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D、聚块性指标(PI)、Green指数(GI)、Cassie指标(GA)和Moristia指数(Ⅰδ)等8个指标以及方差比率(VR)法,对甘肃敦煌西湖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优势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强度和种间总体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种优势种群均为聚集分布(p<0.01).其中,多枝柽柳群落、多枝柽柳沙包群落和胡杨群落均具有较高聚集程度,而疏叶骆驼刺群落和芦苇群落均具有较低聚集程度.②研究区优势种群中灌(乔)木层均为聚集分布(p<0.05).③研究区优势种群在各海拔梯度上均为聚集分布(p<0.05).随海拔梯度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增加,且种群聚集程度变化较为平缓.④研究区植物群落中,灌(乔)木层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乔灌草和草本层的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表现为显著的负关联.应用2×2联列表x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方法,综合分析了敦煌西湖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大多数种群种间关联程度不显著(p>0.05),不关联的种对数明显要多于显著关联种对数,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多于正关,说明种群对生境和资源要求不一样,与总体种间相关性检验的方差比率VR值的结果一致,群落中优势物种处于不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分别对米槠人工幼林进行6次抚育管理,同时对幼林地抚育前后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观测,并与米槠次生林内的自然流失量(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第1次抚育(2012年7月18日)外,其余5次抚育显著增加了幼林地径流和泥沙量,抚育后的径流量是抚育前的1.7~2.5倍,平均为2.1倍;抚育后的泥沙量是抚育前的2.2~9.8倍,平均为4.7倍;抚育前米槠人工幼林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分别是米槠次生林自然产流量的2.4~6.0倍和2.3~4.7倍,抚育后人工幼林产流量和泥沙量分别是次生林的4.4~14.7倍和3.2~24.8倍;幼林抚育极大地增加了米槠幼林地和次生林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的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在不同雨强下径流量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4场降雨过程中,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和DOC流失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即降雨强度增加,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增加。DOC浓度均呈现了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DOC浓度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DOC流失浓度除大雨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P〈0.05),说明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影响较小,对DOC浓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