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趋势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1668年大震发生的震源应力场,研究了大震发生对鲁南地区应力场的影响,震源区应力松弛过程,以及震后不同时间段,该区应力、应变积累状况。又将计算结果与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对鲁南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危险性作出了初步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谭敦才 《地震》1992,(1):71-74,77
1983年罗荣联等人研究了川滇地区九个主要孕震区的累积应变释放与大震关系后指出:累积应变释放量相对偏低的地段可能是未来大震的孕育区,后来又指出用第K个孕震区的累积应变释放量8_k和大区域内的累积应变释放量8_o的比值  相似文献   

3.
三向压缩下大型混凝土标本的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0×1.0×1.5米~3的大型混凝土标本模拟岩石材料进行三轴压缩实验,测量了在受力变形破裂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声波和视电阻率等物理参数。从这些结果中发现,在围压条件下随着应力的增加视电阻率变化与应力、应变密切相关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特征。这和某些大震前的实测地电资料颇为相似,为震前视电阻率异常的物理解释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震活动特征——应变释放与大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川滇地区8个主要地震带的累积应变释放与大震的关系。每次地震的应变释放量由E~(1/2)确定,E为地震能量,LogE=11.8+1.5M(尔格)。结果表明:1900年后的7次大震(M_s≥7)都发生在累积应变释放相对偏低的地带;一般来说,这些地带是未来大震的孕育区;各地震带累积应变释放总量大致趋于一个常量。应用线性流变体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作为一种尝试,初步估计了川滇未来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5.
罗国富  屠弘为  丁风和 《地震》2019,39(2):63-76
本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 以地震应变为变量, 计算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前的地震应变, 提取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异常。 结果表明大震前时间因子在平稳背景上会出现突跳上升或突跳下降异常变化。 一般情况下, 前4个应变场中至少有3个出现异常变化, 异常分布具有多分量特点, 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在震前3年, 少数出现在震前1~6个月。 对比应变场时间因子异常与研究区域每个网格单元(0.5°×0.5°)内的地震能量时间因子异常形态的相似性、 时间的一致性, 找出地震应变场空间异常位置。 结果表明, 多数大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在主震震中周围; 少数大震的空间异常远离主震震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震前与主震不同距离的单元网格内发生中短期或者临震的震群、 显著地震等地震活动性异常。  相似文献   

6.
受现代统计物理学研究进展的某些启发,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震前非稳态过程的研究,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里仅作简要报导。1.大地震发生前介质的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阶段是大地震前各种非平衡态前兆现象出现的基础。非线性阶段可以从测震学指标中得到。例如蠕变曲线的加速,小震频次的加速,  相似文献   

7.
郭玲莉  刘力强 《地震地质》2014,36(1):243-252
使用双剪粘滑模型模拟自发地震和诱发地震的区域加载过程,利用应变观测系统多点连续观测发震断层附近的局部应变变化。在应力与应变空间上描述了地震过程的区域应力路径和局部应变路径。结果表明,局部应变路径与应力宏观路径的形态差异较大,但两者的转换阶段对应,存在一定映射关系。断层局部变形路径的走向标明了断层所处在的变形阶段。自发地震的应变路径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应变积累阶段、剪应变的线性偏离阶段和失稳滑动阶段。诱发地震的应变路径包括4个阶段:正斜率的应变积累阶段、负斜率的稳态滑动阶段、亚稳态应变僵持阶段、扰动失稳滑动阶段。自发地震与诱发地震有各自的路径模式,可以从应变路径上判别断层稳定性与可能的地震类型。  相似文献   

8.
石绍先  邓志辉 《地震》1997,17(3):277-282
该文提供1996年2月丽江7.0级大震前滇西北地震活动空间容量维、关联维、信息熵十分显著的异常图像;这些异常是在大震孕震区形成,应变释放加速阶段之后出现的,恰好揭示了源区、近源区大释放前的非线性变化过程。这与1965年以来云南及邻区8组大震前地震分形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分形异常对地震孕育阶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测量土层中的应力或应变变化,以获取地震的前兆信息,为地震预报服务,这种方法应用已久。在一些大震之前土应力往往有明显的变化。甘肃天水地应力站所观测到的土应  相似文献   

10.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1991(1993)、1999和200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临近大震发生时两区域运动强度同步减弱且变形状态发生变化。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认为,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运动变形的关联性变化与大震孕育后期大范围应力应变快速积累所形成的扰动应力场有关;随着块体内部大震的发生、应变能的大量释放和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可能会促使块体边界地带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相关构造部位(尤其是未被历史强震破裂贯通的地带)的应力应变的进一步积累或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11.
基于钻孔应变地震波记录确定地震面波应变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展的高采样率的钻孔应变仪可以记录到地震波造成的水平应变,是动态库仑应力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钻孔应变仪记录的应变地震波确定地震震级,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课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0个应变台站四分量钻孔应变仪2020年1—3月记录的10 Hz采样应变地震波资料,共选出震级M≥4.0的浅源地震68个,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应变震级公式为Mε=lg E max+1.65 lg(Δ)+1.43.对于6.5级以下的地震,计算得到的应变震级ε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震级M CENC基本一致:M CENC=1.03ε-0.23,但本研究中的两个7级地震,应变震级出现了震级饱和现象.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应变定震级是可行的,但对于两个7级地震的饱和现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它们不但涉及震级确定,而且涉及远震动态库仑应力触发地震的研究.今后要对更多的大震钻孔应变波形记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昆仑山8.1级地震前锦州地震台体应变异常变化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认为大震前应力变化存在一个"渐变—大变—减变—平静—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震波速变化和地壳内应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复爆破方法,得到了关于日本关东东海地区的地震观测信号,进而给出了其P波速度的时间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地壳岩石对地壳中应力变化的三个基本过程:潮汐变化、构造应力积累及与大震相联系的应力变化。部分波速变化对应力的反映灵敏度可以估算为0.01~0.1(MPa)^-1。结果显示,大震孕育区内的应力变化可以通过观测地震波速的变化得到监控。  相似文献   

14.
大震地震波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触发作用,但不显著,古吉拉特邦大震在云南地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没有触发作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这3次大震触发作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1~2006年滇西地区5个时段的区域水准观测资料,借助负位错模型反演,参考典型大震应力触发计算及跨断层等形变观测结果,研究了活动块体边界断裂应变积累的状况、分段差异性、时空演变及其与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6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断裂强锁定段或锁定程度显著加强段及其附近;目前宾川—南华以南、南涧以北,洱源、丽江一带可能反映相对较高的应变能积累背景,南定河断裂附近反映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以1997年玛尼地震为例,利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再现了玛尼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玛尼地震产生的动态应力波随时间变化呈明显波动性且随距离衰减,沿断裂带衰减相对慢一些.其波动性是震源区不同相位应力波及一些反射波相互叠加造成的.震源区动应力强烈的波动性使破裂表现"愈合脉冲"特征.(2)玛尼地震与其后几年发生的中强余震关系密切.2001年3月5日在大震西南方向发生Ms6.4级地震、阿尔金断裂西段1999年与2000年的两次中强地震可能均主要是玛尼地震的产物.(3)玛尼地震对昆仑大震孕震区的动应力影响,卸载前产生的动应力变化大约为0.05 MPa,其远大于静应力的地震触发阈值,卸裁后动应力剧烈波动,上下波动达0.2 MPa左右,其大约相当于0.02 MPa的静应力,这是静应力触发地震阈值的2倍,揭示玛尼地震很大程度上触发了昆仑大震的提前发生.  相似文献   

17.
箱涵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道路交通和水利工程中,长期以来限于计算手段,工程界多以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借用刚性杆系计算原理简化近似计算,不能真实的反映工程实际。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有限元方法逐渐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实践,使得工程设计更加接近实际。运用有限元法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包含三个阶段:有限元分析应力应变,将应力积分为内力,画出内力图、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本文以某工程箱涵横截面设计为例,分别运用ANSYS和AUTOCAD的命令行格式,将应力应变分析、内力转换和内力图绘制三个阶段串联起来,实现了计算成果的快速可视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围压和初始孔隙压力作用下,对孔隙岩石试件进行了不排液的三轴压缩试验,观测了轴向应变和孔隙压力随差应力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差应力下,孔隙压力随差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在中等和高差应力下孔隙压力随差应力的增加而降低.在高差应力下,孔隙压力也会随差应力的大幅度降低而升高.基于上述试验,假定地下水位的震前异常变化是地壳岩石中差应力变化的反映.根据这种假定解释了唐山大震前震中及外围地区地下水位异常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构造应力场与大震复发周期关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古地震资料推算得到的中国境内各活动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周期值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可从构造应力产生的弹性应变能分布去探讨其原因。经过对中国及邻区边界条件和受力方式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后,先以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判据,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中国及邻区的板块边界力和区内的构造应力场,然后分析计算应变能随离板块边界的距离增大所呈现的衰减规律,由此换算出要达到相同应变能(一次地震)各地所需的积累时间,并将其与用古地震方法得到的一些已知断层带大震复发周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应力衰减图象能解释不同地区大震复发周期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震时福建四种观测系统的体应变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福建省有关观测点的井水位、地震仪、体应变仪与伸缩仪的分钟值观测资料对福建地区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震的体应变响应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井水位、体应变仪与伸缩仪所得到的对汶川大震的体应变响应的振幅为10^-7~10^-8,而由地震仪所得到的体应变响应要比前者大1个数量级;并对此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