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5×10-7%。不同岩性的样品含金不一,有的甚至低于1×10-7%。地质试样中多以自然金存在,粒度不等,形态不一,通过200目筛的分析样品的均匀性不够理想。取样少代表性不足,取样多金的提取分离又不易完全。因而地质试样中微量金的测定一直是无机分析中较难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Chebyshev逼近滤波器在位场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经典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位场分离的基于Chebyshev最佳一致逼近原理的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在理论模型实验中,采用基于Hanning窗的低通滤波器计算出的区域异常最大误差为6.266×10-6 m/s2 ,均方差为2.115×10-6 m/s2 ,最大百分比误差为22.2%,而且计算点在±9 km以外的误差均大于10.1%。而利用最佳一致逼近原理分离出的区域场和局部场与理论异常值拟合得较好,曲线基本重合。分离出的区域异常最大误差为3.101×10-6 m/s2 ,均方差为0.989×10-6 m/s2 ,最大百分比误差仅在边部的几个数据上,为7.76%,其余各点的误差均小于4.1%。实例检验中将该方法用于孙吴—嘉荫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场的分离,分离出的区域场中局部场残留少,分离彻底,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近2600年来黄河下游沉积量和上中游产沙量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基于华北平原上93个钻孔中沉积物详细观测和分析数据,结合182组14C测年和埋深数据、参考前人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估算出2600年以来黄河下游在602BC~11A.D.,11~1034A.D.,1034~1128A.D.,1128~1855A.D.和1855~1997A.D.等5个历史时期的年平均沉积量分别是3.89×108t/a,2.24×108t/a,6.63×108t/a,6.78×108t/a和8.47×108t/a。通过建立黄河下游有无堤防和决溢频率与泥沙输移比的关系,计算出5个时期黄河上中游的平均年输沙量分别是6.2×108t/a,6.8×108t/a,8.3×108t/a,11.5×108t/a和15.3×108t/a。进而探讨了黄河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历史上王景治河后出现的600年安流时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华 《矿床地质》2010,29(Z1):47-50
根据金的主要矿物类型及其化学性质,确定了金的化学物相分析的相态,并选择适当的相态分离溶剂和测定方法,分离和测定各相态中的金,查明了样品中金呈游离自然金状态以及在各载体矿物中呈连生或包裹状态的量。使用国家标准物质对方法进行评价,本法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金的检出限是0.05×10-6,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金的检出限是0.17×10-9,方法的精密度为0.70%,准确度为1.32%;同时进行了样品重复分析,各相中金量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符合测试质量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土壤铅污染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杭州市40个土壤全铅和38个可溶相铅的统计分析,土壤中全铅平均含量为49.6×10-6,可溶相铅平均为21.4×10-6,城区表土的全铅高达76.1×10-6,显著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分析结果还显示,从农村→远郊→近郊→公路旁,土壤可溶相铅含量逐渐增加,且土壤的可溶相铅含量与深度具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杭州市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铅污染,污染程度由农村→远郊→近郊→公路旁→城区有明显的增高趋势。通过对茶园土壤中可溶相铅、残渣态铅及城区表土全铅的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发现,从土壤残渣态(代表土壤背景)→土壤可溶相→城区表层土壤全铅206Pb/207Pb比值有明显的降低。208Pb/(206Pb+207Pb)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将土壤与杭州市的汽车尾气、大气等环境样品进行对比发现,随着土壤受污染程度的增加,铅同位素组成逐渐向汽车尾气铅漂移,表明汽车尾气排放的铅为其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6.
赵善仁  孙世华  毛骞  姜能 《矿床地质》1998,17(Z2):385-388
早期发表的金丰度数据相互不能对比,除了分析灵敏度不够以外,主要原因是不同作者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不同,可能混人蚀变矿化样品所致。该文采用逐步剔除计算成图求拐点以及直方图累积概率曲线求拐点确定金背景上限值为5.0×-9。据此计算出赤蜂地区花岗岩金丰度为1.23×10-9,变质岩金丰度为1.88×10-9,全区岩石金丰度为1.35×10-9。根据变质岩、花岗岩中Au等成矿元素丰度以及元紊组合特征,指出太古宙变质岩为金矿原始矿源层(间接来源,通过花岗岩重熔),花岗岩类岩石是金矿的再生矿源岩(直接来源),而闪长质岩石则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7.
陈代演  任大银  王华  邹振西  秦云 《矿床地质》1998,17(Z5):847-850
杨家湾原为一汞矿点,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其北东向含矿断裂带中部在夜郎组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系统进行地球化学剖面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5件样品中14件Tl含量均大于100× 10-6,变化于(386~960)×10-6之间,平均为653×10-6 (0.0653%),达到铊矿石工业品位要求,与滥木厂铊(汞)矿床对比,在赋矿地层、控矿构造、围岩蚀变和矿化特征等方面均极相似,成矿条件有利,找矿远景良好,如进一步工作,有可能找到第二个滥木厂式铊矿床。  相似文献   

8.
暴露测年样品中26Al和10Be分离及其加速器质谱测定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已有实验流程基础上,建立并优化了石英样品中Be和Al提取、纯化等实验流程,设计的流程条件实验包括实验试剂、器皿和离子交换柱选择、离子交换树脂分离Be和Al时酸浓度选择等。结果表明,选择钢铁研究总院研制的9Be标准溶液作为10Be样品制备的载体;使用一次性实验器皿;选用4 cm规格的离子交换柱;用0.05 mol/L草酸和0.75 mol/L盐酸混合溶液洗脱吸附于阴离子树脂上的Al,可有效提取、纯化样品中的Be和Al。加速器质谱(AMS)测量结果显示,13组化学空白的10Be/9Be和26Al/27Al比值平均值分别为7.48×10-15和1.96×10-15,与国内已有宇宙成因核素实验室的结果(5×10-15~8×10-15)具有可比性。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的测量结果表明,Be、Al回收率分别达90%和60%。基于新建立的实验流程分析了祁连山北侧金佛寺的一个岩石样品,获得了10Be和26Al的暴露年代分别为(10.7±1.0) ka和(10.0±1.2) ka,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拉萨市拉鲁湿地多环芳烃污染及其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采集的土壤、沉积物和大气样品,对拉萨郊区的拉鲁湿地多环芳烃污染及其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湿地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的总含量为82.45×10-9,既存在低环数的多环芳烃,又含有高环数的多环芳烃;湿地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大气.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沉积速率:多种分析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亚平  高抒 《第四纪研究》2007,27(5):787-796
根据胶州湾内外海域采集的柱状岩芯样品的 210 Pb测试,结合物源分析方法,计算了1952年以来胶州湾的沉积物收支状况和胶州湾区域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胶州湾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较高,达到了100mm/a量级(7.43mm/a),沉积通量为10-3g/mm2a量级(7.39×10-3g/mm2a),而胶州湾外邻近海区沉积速率略低(4.46mm/a)。这与其他学者获得的海图地形对比法的结果大致相当。与胶州湾内钻孔岩芯的14 C测年对比表明,万年尺度的沉积速率为10-1mm/a量级(0.25~0.92mm/a),比百年尺度的沉积速率约小一个数量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使沉积速率随时空尺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是导致不同分析方法所获结果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铅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样品铅及其同位素含量比的测定数据,铅含量变化范围为(119.76~1327.42)×10-6,均值为374.51×10-6,统计标准偏差为273.36,变异系数为0.73,说明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铅含量变化大。燃煤飞灰的放射性成因铅明显高于汽油和柴油,可作为鉴别大气尘铅来源的证据。铅同位素含量数据表明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的铅污染是复合污染源所致,其中,相对清洁区污染以建筑扬尘为主,中度污染区是汽车尾气和扬尘的叠加作用,重污染区是燃煤飞灰汽车尾气和工业污染源的综合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0×108~2.5×10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1.84×108~2.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33×108t/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核取证分析中需要实施纳克级(ng)铅的同位素全谱分析,质谱测量中要求铅的电离效率较高(大于10-3)。传统硅胶-磷酸技术多用于微克级(μg)铅分析,电离效率一般为10-4~10-3;尽管后来发展的硅胶-硼酸技术可以得到10-3以上的发射效率,但是由于铅在电离过程中存在离子流反复升高-衰减的过程,导致离子流发射不稳定,质谱测量条件难以掌握。本文改进了传统的硅胶发射剂,建立了一种新型硅胶加载体系——硅胶-高铼酸体系。与硅胶-硼酸技术相比,采用硅胶-高铼酸体系可显著提高铅的发射效率并获得稳定的离子流。对于1 ng铅的同位素质谱全谱测量,204Pb/206Pb、207Pb/206Pb、208Pb/206Pb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4%、0.2%和0.1%,测试精度优于采用其他硅胶技术。通过实验比较了硅胶-高铼酸体系与多种传统硅胶发射剂体系对铅离子流的发射效果,优化了硅胶试剂用量为0.5~3.0 μL,采用“夹心饼干”的涂样顺序,对1~100 ng铅样品的发射效率达到6.0×10-3~4.6×10-2,比传统硅胶-磷酸体系的发射效率(10-4~10-3)高了近10倍,与硅胶-硼酸技术的发射效率相当(10-3~10-2),但铅离子发射更为稳定。本文建立的硅胶-高铼酸体系在测量精度上可满足核取证研究中铅作为地域指示剂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0×108~2.5×10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1.84×108~2.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33×108t/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金属活动态测量方法是寻找隐伏矿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方法应用过程中发现不同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金元素的有效活动态类型不尽相同,并且提取过程中固液比、温度、时间等条件会对活动态提取数据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探讨金元素活动态选择性提取及方法在秦岭地区的指示效果等问题,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技术对秦岭地区王家坪金矿床金元素活动态提取的不同实验条件及不同粒级样品进行对比研究,确定了针对金元素水提取态、黏土吸附态、有机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5,提取时间24h,提取温度35℃,采样粒级为-80目。金元素四个相态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水提取态0.03ng/g,黏土吸附态0.03ng/g,有机结合态0.04ng/g,铁锰氧化物结合态0.05ng/g,精密度(RSD)为7.25%~9.02%。该方法应用于王家坪金矿床23线,经分析金元素各形态平均含量为:水提取态0.19×10-9,黏土吸附态0.30×10-9,有机结合态11.16×10-9,铁锰氧化物结合态0.20×10-9,其中有机结合态为矿区土壤中金元素赋存的主要活动相态,金的有机结合态异常与隐伏金矿体位置一致。  相似文献   

16.
湘东北地区连云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暗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江南古陆是华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花岗岩和金及金多金属矿床集中区。位于该区中段的连云山晚中生代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 (69.41%~75.14%)和Al2O3 (13.61%~17.46%)、相对偏低的铁镁质 (0.92%~3.14%)以及变化范围较大的Na2O (2.04%~3.83%)、K2O (1.94%~4.94%)和CaO (0.82%~3.24%)等氧化物含量;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Y (5.2×10-6~18.0×10-6)和Yb (大多数在0.29×10-6~0.70×10-6)丰度普遍偏低、而Sr/Y (多数在55与82之间)和(La/Yb)N (大多数在31与111之间)比值较高,且普遍表现LREE强烈富集的REE配分特征。结合Sr (87Sr/86Sri=0.71008~0.73852)-Nd (εNd(t)=-9.95~-12.37)-Pb (206Pb/204Pb i=17.972~19.959)同位素组成,以及野外地质和岩相学特征,连云山岩体为典型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并显示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亲和性,是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下由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经同化混染和分异结晶而形成,其源岩可能主要为变杂砂岩、长英质片麻岩和变英云闪长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我们推测晚中生代连云山花岗岩是三叠纪时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及随后的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导致华南大陆伸展、减薄的联合作用构造背景下,主要由古元古代连云山群(?)物质部分融熔而产生。连云山花岗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刻揭示湘东北地区金和金多金属矿产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黄智华  薛滨  逄勇 《第四纪研究》2008,28(4):674-682
选择位于长江下游的固城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反演了195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的输移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反映了模型的良好模拟能力。比较两个时段的模拟结果发现,198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82mg/L和411.88×103kg/a,总磷0.084mg/L和43.04×103kg/a;远高于1951~1960年的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22mg/L和49.55×103kg/a,总磷0.036mg/L和7.67×103kg/a。模拟主要反映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和农作物耕作模式对农业非点源氮、磷浓度及输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北宽城蛇纹石玉结构细腻,颜色可呈肉红色、绿色,当地市场称之为"热河玉"。本文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以及可见光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伽玛能谱仪对其放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肉红色样品折射率及相对密度值均较低,折射率为1.54~1.55,相对密度为2.33~2.43,主要组成矿物为斜纤蛇纹石,主要具纤维交织结构、纤维柱粒交织结构,局部可见变余生物骨架结构,次要矿物有方解石和透辉石,Fe和Mn元素含量相对较高,Fe元素含量范围在184.9×10-6~951.7×10-6,Mn元素含量为106.4×10-6~287.3×10-6;绿色样品折射率为1.55~1.56,相对密度为2.58~2.62,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蛇纹石,具更加细腻的纤维交织结构,次要矿物为滑石及四方硫铁矿,Fe元素含量极高,可达5 979×10-6~6 359×10-6。结合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认为Fe3+、Fe2+以及Mn3+的综合作用是导致样品呈现肉红色的主要原因,而Fe2+和Fe3+则是导致绿色的主要原因。放射性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内、外照射指数及放射性比活度值均低于标准要求,对人体无放射性危害。  相似文献   

19.
马厂箐复式岩体w(SiO2)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w(Al2O3)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w(K2O)变化于3.36%~8.92%,平均5.35%,w(K2O)+ w(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w(K2O)/ w(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明显地具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的特征;w(MgO)变化于0.40%~4.59%,平均1.11%。在R1-R2图解中处在造山晚期和同碰撞期岩浆岩的范围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相对亏损,wSr高(337×10-6~1 046×10-6),wY主要集中在6.2×10-6~15.8×10-6之间(≤18×10-6),wYb变化于0.20×10-6~1.63×10-6之间(≤1.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且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的特点,LREE/HREE变化于8.02~24.01,wSr/wY变化于40.5~57.4之间,平均48.2(>40),wLa/wYb变化于17.5~75.1之间,平均43.4(>20),wSc变化于2.5×10-6~7.9×10-6之间(<10×10-6);δEu 变化于0.81~1.38之间,显示出弧火山与埃达克岩的过渡特征,可称为似埃达克岩或总体上属于C型埃达克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发现多处三叠纪碱性花岗岩, 构成了一个碱性花岗岩带。产出在该碱性花岗岩带上的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岩体,SHRIMP 年龄为237Ma。本文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SiO2含量60.70%~62.67%,平均值61.76%;K2O+Na2O为9.18%~10.48%,平均值9.74%,且Na2O>K2O。这些岩石具有REE总量为(236.3~260.0)×10-6,平均246.5×10-6,右斜式稀土配分模式,LREE/HREE为18.91~20.11,平均19.48,显示微弱的Eu负异常的特征。它们也表现高的Sr和Ba含量、低的Y含量,其中Sr为1216×10-6~2028×10-6,平均为1707×10-6,Ba为1597×10-6~1947×10-6,平均为1717×10-6。Y为12.9×10-6~16.5×10-6,平均为15.3×10-6206Pb/204Pb比值为18.172~18.529,平均值为18.314,207Pb/204Pb值为15.465~15.529,平均值为15.503,208Pb/204Pb值为37.831~38.120,平均值为38.016;初始锶比较集中,变化于0.70405~0.70411,平均0.70408;147Sm/144Nd的比值为0.0671~0.0679,平均0.06747;143Nd/144Nd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512605~0.512631,平均值为0.512619。εNd(t)均为正值,变化范围为3.3~3.8,平均3.5。Pb、Sr、Nd同位素特征均显示地幔来源的特征。这些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值指示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属于碱性岩类,源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后,由残留的古老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并经过富钾的基性幔源物质污染而成,与中朝板块北缘的三叠纪碱性岩带属同一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该成果为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闭合的时限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