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口北支中全新世以来的两次环境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崇明岛北侧永隆沙钻孔岩心的粒度、环境磁学、微体古生物和^14C测年等分析,揭示出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分别在2080-2000aBP和700-625aBP发生过两次环境变异,分析认为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长江主泓从北支偏到南支又从南支偏回北支。因此,长江三角洲演化的动力系统中,在考虑科氏力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孔岩芯的地层划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沉积相特征、全新世地层划分及发育形成作用的研究,是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开展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全新世地层的研究较为详尽.但对水下三角洲全新世地层的研究甚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1976)以浅地层剖面仪为主要手段,开展了长江水下三角洲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存在两套性质完全不同的岩层,上部为全新统前三角洲相沉积,质地松软,具有层理,下部为晚更新世湖相沉积,质地致密,不具层理.1978年我局在长江口外开展海洋地质综合调查,在长江口施工了17个孔深为2.4—9.4米的浅钻孔,均未揭穿全新世地层.在嵊泗以东海区有一个孔深为27米的钻孔资料表明,全新世地层厚度为21.30米,见有厚度为1.70米的暗绿色硬粘土层.但未见到详细的地层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凌申 《海洋科学》1991,15(3):21-22
苏北海岸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岸,全长953.8759km。全新世以来,海岸线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本文从地质构造、海面变化、沉积特征、古沙堤等诸多方面探讨本区海岸线在全新世时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外陆架砂的形成时代与沉积动力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长江口外陆架区的表层沉积物,虽已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对其形成时代及沉积动力方面的叙述不多,一般按埃默里的观点,将表层砂质区视为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即使有的研究文章也提到表层砂属冰后期海进阶段滨海相沉积物,但还是把它的形成时代归入晚更新世.本文根据近年来在长江口外地区调查成果及综合有关方面的资料,初步认为:真正的残留砂出现在外陆架坡折区及局部古地面隆起区,而广布陆架的砂质沉积物绝大部分应属于全新世海进期间的产物.这一问题的关键,即把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时间分界线推至距今15000年前.这对于进一步开展长江三角洲及陆架区沉积物研究,进行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地层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砂质沉积物的形成时代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时代,目前使用的一般方法,是对沉积物特征、孢粉、微古及C~(14)年龄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考虑,互相验证,如果达到近于一致的吻合,将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5.
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环境演变的角度,对崇明岛北侧的永隆沙钻孔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环境磁学分析以及14C测年等。大致恢复长江口北支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支由浅海沉积环境,逐渐演变为三角洲平原环境。但通过环境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揭示了在2080~2000 aB.P.,700~625 aB.P.这两段历史时期,长江口北支表现为河口砂坝亚环境和河口河槽亚环境。这两次环境变异事件记录了长江主泓南北迁移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长江三角洲是在河、海交错影响下的沉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东部主要的工农业基地.因此,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的研究对于含水层划分、工程地质评价、天然气等矿产调查及三角洲岩系研究(古三角洲沉积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皆有一定意义.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地层其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褐色和黄色粉细砂和亚粘土,下部相对较粗,以粉细砂及粘土粉细砂为主.其厚度各地不一,一般是由西南向东北变厚,常州、无锡、崑山一带约5—20米,而上海、崇明为20—50米,苏北长江沿岸最厚达40—60米.  相似文献   

7.
对东海扬子浅滩成因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振夏 《海洋学报》1996,18(2):85-92
本文依据前人资料,综合分析了位于东海西北部长江口东侧扬子浅滩的潮流作用、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来源以及全新世沉积厚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现代潮流沙席,而不是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或陆架残留沉积.扬子浅滩潮流沙席与其西北部的江苏滨外潮流沙脊共同组成了长江口外现代潮流沉积体系.它们同属于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的潮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太湖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可划分出两个海相层及海陆过渡相及湖相、河湖相.其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大致经历六个阶段:更新世中期古太湖发育阶段、晚更新世中期的太湖湾发育阶段、晚更新世末期“江南湖泊群”发育阶段、全新世中期的太湖湾发展阶段、全新世后期湖泊—泻湖交替演化阶段和现代太湖发育阶段.就目前资料看长江对太湖平原的影响可能仅限于全新世后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印度洋钻孔CJ01-185的生物硅来探讨东印度洋古生产力的变化和古气候演化的响应。CJ01-185钻孔的生物硅含量在末次冰期最低,为0.86%;而到了全新世晚期生物硅含量达到1.89%。全新世晚期生物硅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末次冰期。随着全新世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巽他海峡贯通,来自爪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到东印度洋,导致全新世的生物硅含量和生物硅的堆积速率增加。研究表明:巽他海峡贯通前,研究区的古生产力主要受东南季风变化和上升流的活动影响;而巽他海峡贯通后,古生产力很明显受到陆源物质输入的控制,东南季风变化和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东北部中全新世以来红树林的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海南岛东寨港,清澜港,福田三个剖面的孢粉研究,从红树植物花粉数量的变化,对海南岛东北部海滩自中全新世以来的红树林演化作了分析,这为恢复古环境及今后红树林的演变及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是综合开发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必须考虑到它对长江下游流域以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这一课题的要求,本文就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流场的影响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海水比重的直接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的比重是海水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也是研究海水运动所必需的一个参数。关于大洋海水比重及其与氯度、盐度和电导的关系已有许多报导[3,5-9],为了制定新的国际海洋学常用表,Cox等人对世界各海洋表层海水的比重、盐度和温度的关系又进行了重新研究[3]。他们指出,除去低盐海水以外,所得结果与Knudsen水文表数据吻合较好,但Knudsen水文表的比重数据平均偏低0.006σt。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与其所处水域的环境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变动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时空异质性的制约,而其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最具代表性。研究证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对鱼类资源的补充,延续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尚无系统报道。本文就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研究做了阐述。三峡工程建设之后,通过改变长江径流来改变长江口水域的温度、盐度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同时由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也引起生物因子的改变,从而使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生态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影响到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进一步改变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河口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变化过程与作用机制错综复杂。动态模型的建立可以简单概括其结构,归纳出其基本特征,为定量描述和分析河口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的变化提供有力工具。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影响的前期研究工作已初步查清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本底情况和一些基本规律(张法高等,1987;刘瑞玉等,1987) ,后期工作又进一步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历史资料,这为建立长江口渔业资源模型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江口海区,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黄海冷水等多种水系混合、交汇,错综复杂。对河口营养盐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将为河口环境和生态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营养盐作为长江口这一世界著名渔场的化学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周年观察,讨论了各种营养盐(包括磷、硅和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它们在河口的转移过程,估算了营养盐的年输出量,并提出了长江流量和营养盐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口营养盐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长江口的主要有机污染的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近50年来我国长江口及长江流域有机物污染物的研究记录和成果和国内外其它重要河口海域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人类近50年的活动对长江口已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有机污染。本世纪初长江干流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达308种。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长江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之后开始下降,但至今还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同时,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上个世纪90年代长江口的多氯联苯(PCBs)污染要来得重。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我国沿海均已出现油污染,并在上世纪90年左右最为严重,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呈下降趋势。长江口多环环芳烃(PAHs)污染在上世纪70年代很少,但随着长江流域工业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分辨率的声探剖面的分析解释,对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进行了声学地层划分。结合区域内钻孔岩芯的分析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长江口区的沉积环境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The specific gravity of 13 sea water samples at 25℃ from the estuar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has been determined by the pycnometer metho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alues computed from chlorinity by Knudsen's tables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error of the method, and are lower on an average of about 0.02 in sigma-25 than values computed from salinity by the equation of Cox et al. (1970).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our measurements is estimated at ±0.01 in sigma-25.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ent results and the values computed from chlorinity by the equation of Cox et al. (1970) imply that, for water of the same chlorinity, the sea water at the estuar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ends to have a lower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substances than that of the ocean water.Our work shows that the Knudsen's tables may apply to the sea water at the estuar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also provides an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the new oceanographic tabl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studies on the sea water  相似文献   

19.
河口只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一小部分水域,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物的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生物种群繁殖、育幼和栖息的场所,而且是溯河和降海鱼类洄游的必经之路,因此,河口对生物种群的繁衍延续和资源补充,以及保持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河口又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同时也是受人类干扰最为严重的区域。因此,河口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包括长江三峡水库的兴建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位于河口两侧的我国著名两大渔场——舟山渔场和吕四渔场的影响问题。影响渔业资源的因子是多方面而且错综复杂的。本文主要通过长江径流的变化与环境因子变量的相关分析,并根据三峡水库不同蓄水方案,对河口近海渔业的影响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长江河口入海航道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江阔水深,历来被誉为“黄金水道”。长江河口不仅是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门户,也是长江流域六省的通海咽喉。 可是,长江河口的航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状态,在口门的水下,有着象门槛一样突起的沙滩横亘着,滩顶最小水深只有6米左右(从海图深度基准面算起,下同)不足7米水深的滩长约有30公里,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