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波影 《海洋信息》1994,(6):9-10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建立6年多来,在发育生物学、藻类光合作用、海藻种质与种苗生物学、海洋动物遗传与繁殖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一批水平较高,应用前景广阔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虾蛄(Squillidae)是重要的水产增养殖品种。目前针对虾蛄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其中在虾蛄的纳精结构、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作者综述了几种虾蛄类,如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 kempi)、猛虾蛄(Harpiosquilla harpax)和棘突猛虾蛄(H. raphidea)的资源分布、生活习性、亲本、性腺和幼体发育等研究成果,以期为虾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进入海洋的有机质,除一部分被动物摄取外,相当大一部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盐等。由于营养盐是生物生长和发育各个阶段所必需的,因此在正常的海水中,加入适量营养盐可以促进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但是过量的营养盐进入海洋以后,反而会对海洋产生污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现在有人把有机质和营养盐对海洋的污染称之为“富营养化”。 调查表明,有机质和营养盐对海洋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是生命科学的本质问题,而且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化机制尚不明确,而性状多样性的起源和适应性演化为回答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内源性机制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本文从演化发育生物学的角度综述了海洋动物适应性性状、其研究方法和新兴模式生物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印太交汇区的海洋动物适应性演化研究进展,探讨了该区域生物多样中心形成的驱动力,并就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演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海洋酸化并改变海洋化学环境,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级生产者,研究桡足类如何应对海洋酸化的影响对海洋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在自然海水(pH 8.1,对照)和二氧化碳酸化海水(pH 7.3)条件下培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 Mori,1938),研究海水酸化对其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海水酸化能使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发育时间显著延长并使雌体产生的无节幼体数量显著减少,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在酸化条件下均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酸化胁迫下日本虎斑猛水蚤能量消耗增加,应用于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能减少,从而引起早期幼体发育延滞和雌体繁殖力下降的负面反应。  相似文献   

6.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分类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研究在三十年代便已开始了,但当时,我国浮游生物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发展非常缓慢。在海洋浮游动物分类方面,仅对原生动物、水螅水母类和毛颚动物等作了零星的初步研究。解放后30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渔场和海洋调查,这方面研究有了蓬勃发展,不仅  相似文献   

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具有成像清晰、获得三维图像、进行多标记观察等优势。本文扼要介绍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和特点,着重阐述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海洋动物配子发生;受精过程中细胞内Ca~(2 )变化、肌动蛋白转移和蛋白激酶变化;胚胎和幼体发育的三维成像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LSCM在DNA含量、RNA含量等领域的定量、定性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陈家炜  张海滨 《海洋通报》2017,36(6):601-610
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压力逐渐升高而温度逐渐降低。因此,应对压力和温度变化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海洋动物的垂直分布模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压力及温度对海洋动物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概述了3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直接比较不同深度近缘海洋动物的差异、使用加压装置培养海洋动物、在常压及原位温度下培养深海动物;然后归纳了压力及温度对海洋动物生理的影响,包括有机渗透调节物质浓度及蛋白质序列、胚胎及幼体发育速率和畸变率、行为模式及代谢速率、基因表达水平;最后讨论了海洋动物适应高压环境的生理机制,压力对海洋动物垂直分布的限制能力,以及浅海动物和深海动物的起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齐钟彦 《海洋与湖沼》1998,29(3):229-231
张奎字尔玉,动物学家和海洋湖语学家。1897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1967年7月逝于山东省青岛市。张奎幼年在家乡读书,于1922年公费赴法国留学,1927年获里昂大学硕士学位。后在里昂大学动物学研究室瓦内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软体动物后鳃类的研究。1931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应聘为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海洋动物的研究。同时也应聘在中法大学生物系任动物学及海洋生物学教授,从事海洋无脊椎动物学研究。1935年北平研究院和青岛市政府联合组织了胶州湾海洋动物采集团,由张变教授任团长,对胶州湾各类动物及海洋环…  相似文献   

1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以激光为光源,以照明点和探测点共轭光路为探测系统对自发荧光样品或可被荧光标记的样品进行共焦、实时、真彩色扫描的一种新型光学显微镜,目前在生物学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海洋生物学领域主要用于海洋动物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受精细胞学及细胞分化的研究。本文对其原理、操作、优越性及在海洋生物学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综述。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以激光作为光源,通过激光孔及物镜的聚焦作用形成一个光点照射到样品上激发出荧光的一种光学显微镜。物镜的质量决定了共聚焦光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在海洋贝类分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建所以来我所海洋腹足类分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概述了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分析了现代腹足类分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Professor Zhang Guofan, born in Haicheng,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in April 1954, graduatedfrom Xiamen University majoring in marine biology, gained his MS degree in South China SeaInstitut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82 and his Ph. D. in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th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92. Now he is professor of shellfish mariculture at DalianFisheries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of 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 Ec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Dr. Zhang has e…  相似文献   

13.
相建海 《海洋与湖沼》2020,51(4):673-683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张玺奠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刘瑞玉、吴尚懃、张福绥、郑守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努力攀登,攻坚克难,前仆后继,薪火相传,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学科的系统、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建树和奠基性贡献,夯实了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近30多年,可为海洋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性提供解决方案的海洋生物技术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海洋研究所为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并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发力,引领了海洋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实现产业化,推动蓝色生物产业的征途上,海洋研究所为世界最大的海洋增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直接催生了海藻、贝类和对虾三次养殖浪潮的兴起,带动了基础性、战略性海水增养殖种业发展;此外,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着力挖掘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上,成果斐然,有力支撑了蓝色生物新型产业的发展。新近,海洋研究所牵头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必将为建设海洋强国,铸造蓝色辉煌注入强劲活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鱼类生殖生理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施瑔芳 《海洋与湖沼》1992,23(3):325-333
我国从50年代开始,根据渔业生产的需要,成功地进行了几种家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同时,也开展了鱼类生殖生理学的基础研究,使工作不断深入和提高。本文综述了我国40年来一系列有关鱼类生殖生理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仪器设备研究发展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中国海洋仪器设备研究发展历史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连增  雷波 《海洋学报》2019,41(10):3-22
本文聚焦海洋调查、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技术与装备3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成果,说明了海洋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通过一系列的海峡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联通, 其不同时空尺度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开始, 我国对海洋调查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 进入新千年以来, 国内海洋科考船依托的各主要研究所和院校本着开放的理念, 先后组织多单位联合进行海上观测。尤其是最近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实施了船时共享航次计划, 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海洋界的交流和合作, 南海区域海洋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从多尺度环流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南海海洋观测的发展历程, 并初步总结了近些年来南海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 包括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体交换过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并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对未来南海的观测和科学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2020,51(4):695-704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化地亿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本文综述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展望我国海洋探测高技术的近期发展。本文涉及的海洋探测技术包括:海洋环境自动观测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声技术,水下工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本文综述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展望我国海洋探测高技术的近期发展。本文涉及的海洋探测技术包括:海洋环境自动观测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声技术、水下工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