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后北川新县城选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摧毁了北川县城--曲山镇.为了促进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灾后恢复与快速发展,县城异地重建是必然的选择.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前期工作基础上,北川新县城已有5个备选场址,即擂鼓镇场址、永安镇场址、安昌镇场址、桑枣镇场址和板凳桥场址等.在此,分别从地质条件、地貌条件、5·12地震反应、社会影响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比较了 5处备选重建场址的优势和劣势.虽然永安镇场址在各方面的优势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但最后综合考虑,建议选择安县永安镇场址作为北川新县城场址.  相似文献   

2.
岷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右岸次级支流干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沟口为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龙池镇主要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5·12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泥石流发育历史等方面,分析预测了干沟震后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研究表明,干沟为一多期次泥石流沟,其中两次在沟口形成厂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堆积扇;流域内5·12地震滑坡、崩塌极为发育,固体碎屑物质极为丰富,在持续强暴雨下有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极大可能,将对沟口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带来严重危害.据此,提出了停建干沟沟口过渡安置房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0,(7):4-6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从苦难到苦难。 2010年4月14日清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山崩、地裂、残垣、断壁……州府所在地结古镇遭受毁灭性破坏。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危难关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信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2010年4月21日举国哀悼,这也是继汶川地震之后,又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普通公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旗再次为普通人而降!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8级大地震影响到整个四川盆地西部地区,该区是扬子准地台与青藏高原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台槽交接区,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那里的地壳变得非常脆弱.扬子准地台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过程中活动性比较大,基底硬化程度较低,有显著而广泛的褶皱和断裂运动.在此着重探讨四川盆地以西即从东面的龙泉山开始经成都平原至龙门山地区地壳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堰塞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堰塞湖,这个过去连许多水利行业人士都不甚熟悉的专业术语,如今因5·12汶川地震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约发生66万次地震,其中毁灭性地震(震级大于8级)1.1次;最强烈地震(7至7.9级)18次;破坏性地震(6至6.9级)120次;中等地震(5至5.9级)1000次;弱损坏性地震(4至4.9级)6000次;有感地震49000次无;感觉微震60多万次。我国自1901年至1969年,发生的大于等于5级地震共1600多次,  相似文献   

7.
地震现象对于“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高一新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各种媒体中已经了解众多关于地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控的作用,挖掘学习潜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白龙江流域某大型顺层岩质滑坡经"滑移-拉裂-剪断"而形成,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此滑坡有明显的局部复活迹象,可见于滑坡后缘出现连续贯通的拉裂缝。以该滑坡在地震响应下的局部复活为例,以滑坡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为基础,对滑坡受地震响应导致局部复活的现象、特征,利用Geo Studio软件动力响应Quake模块,对该滑坡局部复活机制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响应下滑坡变形破坏受地质条件和地形坡度的影响显著,同一地震波,相对于基岩,滑坡体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这为合理地解释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作用下该滑坡局部复活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地震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是研究活动性和地震预测中有意义的课题。作者选取云南省及周边地区1965~2006年2级以上地震为样本,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地震与太阳黑子、耀斑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中小地震为主的样本与太阳活动不相关、大地震与太阳活动存在弱相关性的结论。作者的结论与以往研究者的结论不同,原因在于以往的研究者使用大震强震为样本,样本数少,得到的结论存在不可避免的偶然性。因此在一个地方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内在条件时,关注太阳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发生频率与烈度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虑不同区域地震记录具有时间长度不等的特点,对“震中分布分震级网格点密集值”算法进行改进,结合 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地震目录中的点数据空间化为能反映地震发生频率的栅格数据;依据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关 系以及地震烈度在空间上的椭圆衰减模型,选择逼近和近似的计算手段,并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得到中国地震烈度 分布的栅格图。从地震频率分布结果上看,大致以宁夏、甘肃、四川和云南为界,中国西部地区3 级以上的地震发生 频率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地震烈度分布结果看,中国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四川、云南等位于地震带内的区 域在发生地震时产生的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强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泥石流物源的遥感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碎屑物质在陡峭的斜坡积累,当遇到强降雨时极易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地。2010-08-13一场暴雨导致都江堰市48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选择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龙池镇境内12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区,采用基于遥感的手段研究"5·12"震前、震后、"8·13"暴雨后泥石流流域内物源的变化特征。强震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重要变化是大量的崩滑体被诱发。暴雨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变化是震后产生的滑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滑移扩张。通过开展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详细论述了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的变化情况。将"5·12"汶川地震前(2007-09-18)经波段融合后15 m的TM影像与地震后(2009-02-10)的2.5 m全色SPOT5影像相比较,发现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由震前的0.86×106m3增加到地震后的42.30×106m3,即汶川高烈度区经过地震后新增滑坡体积达4 835.94%。而经过暴雨后(2011年7月)的0.5 m全色波段WorldView-2影像,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又增加到68.85×106m3,即研究区经过暴雨后新增滑坡体积达62.76%。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在地震及暴雨下物源量猛增,导致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珍  封志明  杨格格  杨艳昭 《地理科学》2011,31(9):1125-1130
利用全国地震目录数据库,系统梳理建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5.0级以上地震信息;利用信息扩散理论,从年最大震级和各级地震灾害年频次两个方面对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地震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将风险估计离散值进行曲线拟合,系统评价中国西部地震最为多发5省区的地震风险分布趋势及差异,定量揭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风险,为西部地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区域重建规划的理念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四川汶川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及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灾后重建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工作.灾后重建规划是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重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国综合减灾恢复重建能力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大量国际组织发表的文献资料,总结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Katrina飓风的灾后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中的先进理念,分析提出积极推进今后我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灾区民意和强化生产、生活氛围复兴(软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提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大型滑坡堵塞河道后形成的堰塞湖则是震后最为严重的次生灾害.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四川5·12汶川地震诱发堰塞体信息,查明了灾区主要堰塞体的分布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同时获取了形成堰塞体的滑坡体的部分信息.研究表明,主灾区堰塞体总数37个,其分布与地震断裂带一致;73%的堰塞体呈串珠状分布;80%的堰塞体发生在河流急拐弯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5):70-73
1、中国 汶川 地震时间:2008年5月12日 震级:8级 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6.
分别应用直方图法、信息扩散法和内集-外集模型评估方法,对四川的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致灾因子风险分析.这3种方法在高风险水平区间计算所得到的风险值比较一致.分析结果认为:四川发生8.0级左右地震的超越概率大约是0.03.换言之,四川这种风险水平的地震为33~34 a一遇.根据这一结果,四川地区上次发生7.9级地震的时间是1973年,那么本次发生该风险水平的地震时间应该是2006-2007年,与实际上的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相差1~2 a.  相似文献   

17.
由于5·12汶川地震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震波及范围广,引发的次生灾害之多,造成的灾难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后,随着降雨的发生,地震重灾区的中高山区较普遍地多次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对一些地震灾民安置点板房区造成了危害,累计造成人员伤亡(含失踪)达450余人,进一步加重了灾情.按照地震与泥石流暴发的时间顺序分类,区内的泥石流属后发型地震泥石流.其特征主要为:泥石流活动频率增高,暴发点多,规模大小不一,流体件质一般以粘性为主,密度值多在2.0-2.3t/m<'3>之间;泥石流的活动范嗣与降雨关系密切,活动范围还受地形因素控制,主要集中在龙门山等中高山区;泥石流危害形式有冲毁、淤埋、堵塞主河等多种形式.因此,在汶川地震重灾区这样的Ⅸ域选址恢复重建,实质上是在上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不稳定区内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町供选择的场地极为有限.故恢复重建居民点时应因地制宜,尤其是岷江等江河峡谷区等地的居民点重建,宜保持当地居民传统的分散、多点居住的特点,而不宜于搞成规模较大的集中成片的居民点.这样既有助于场址的安全,义可以避免大规模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等山地火害发生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重灾区2008年的泥石流活动显示,龙门山及邻近的邛崃山等山区因汶川地震的影响,泥石流已进入强烈活动时期.其强烈活动时间,可能持续10~30 a,甚至更长.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在可能遭遇泥石流的区域开展的各种工程建设,一定要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泥石流危害.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历史震害资料浅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40年有现场调查的地震记录,分析了云南省各类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的一些特征,并结合云南地震时空活动特性,对云南有仪测地震资料近百年间的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反演,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具有群体分区特征。(2)云南地区存在时间进程上连续的中强地震活跃背景:地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影响具有强度为2级的高背景值。(3)云南资源环境地震破坏影响具有多侧面、长时效和渐微影响的特征。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恶化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源环境安全防震减灾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0,(9):64-64
智利全国紧急事务办公室13日证实,当地时间当日7时34分,位于该国南部的地震重灾区比奥比奥再度发生里氏5.7级余震。截至记者发稿时,智利各地13日发生6起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