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海海面目标单水听器被动测距方法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射线理论分析了在深海情况下海面声源产生声场的频率-距离干涉结构,给出了影区内声场频率-距离干涉结构的近似理论表达式,分析得到影区内声场频域干涉周期随收发距离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接收水听器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由单水听器记录的声场干涉结构即可实现被动声源距离估计。在南海深海实验中观测到海面宽带噪声源在声场影区形成的声场干涉结构,对实验获得声场干涉结构的处理结果验证了深海声场影区干涉结构用于被动声源距离估计的有效性。与传统的匹配场被动定位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已知海底声学参数和大规模的拷贝场计算。  相似文献   

2.
搭建了一套水下录音记录系统,在复杂浅海环境进行了水声数据采集实验;对于水声采集数据进行了距离、频率谱分析,利用MIT开发的声学计算程序OASES针对声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的比较,优化调整仿真程序的环境参数,分析发现影响声场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沉积层压缩波声速与声源深度。通过这种方式,优化了仿真软件的环境参数,初步建立了比较准确的浅海水声环境仿真模型,取得了预期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表面声道与深海声道间的耦合效应,声波在双轴海洋声道中的传播比较复杂,因此求解双轴海洋声道中的声场就比较困难。在 WKBZ 本征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参考界面相位修正的一致表达式,并将浅海声传播的波束位移射线简正波(BDRM)理论应用于计算双轴海洋声道中的声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传统简正波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 BDRM 理论计算的传播损失具有很高的精度和速度,可以对双轴海洋声道内声传播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   

4.
浅海均匀层远程混响的垂直相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纪浔 《海洋学报》1979,1(2):212-218
混响是主动声纳在浅海环境中的一种干扰,有关其空间相关特性,Urick和Lund发表了两篇实验性报告[7].本文根据浅海平均声场角度谱分析法[3],从理论上计算了浅海均匀层远程混响垂直相关特性与界面反射、散射等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随距离、水听器间隔的变化,供声纳设计或在浅海环境中研究低频、小掠角的散射特性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标特性研究对军事及海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用Ingenito的简正波方法对浅海波导中刚性球的散射进行了理论研究。在理论推导中直接利用波导中简正波解,同时去掉文F.Izngenito等研究中的远场假设,使理论结果更具一般性。文中对浅海波导中刚性球的散射进行了数值计算,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海波导中目标散射场特性与自由场中明显不同,海底、海面的存在使散射场在深度方向产生干涉,从而影响散射场的空间分布,海底声速及衰减系数对散射场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浅海波导不变量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声学中热门课题之一。波导不变量是表征浅海声场干涉条纹结构一个标量,可利用二维傅立叶变换的方法估计得到,但在试验数据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多极值点情况以及距离-频率谱图难获取的问题。文中提出采用Gabor滤波提取单条条纹解决前一问题,采用统计方法解决后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定华 《海洋学报》1979,1(1):52-57
海底对浅海声传播的影响很大。海底有复杂的多层结构。在计算声场时如果把多层海底的影响都考虑进去,就会使计算复杂化,得不出一个清晰的物理图象。因此,在计算中往往使用海底反射损失系数来代替多层海底的模型。但海底反射损失与角度有复杂的依赖关系。为了计算方便,提出过不少简化模型。已经使用的模型有反射损失与角度无关、与角度一次方成正比;后来又提出反射损失在某一临界角之下与角度一次方成正比,在临界角之上与角度无关的三参数模型,克服了远场与近场衔接的问题[1,2]。但这些模型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反映海底反射损失与角度的关系的主要特征。本文提出一个近似方法,可以计算海底反射损失按任意规律随角度单调上升的情况下的声场。  相似文献   

8.
在浅海声场分析中,海底反射系数是个重要参数。近20年来,国外由于浅海声场预报及声纳研制的需要,做了大量关于海底反射损失的实验。最早的海底反射系数的测量工作是由Lieberman[1]等人做的。有关沉积层的声学特性方面的大量测量工作是Hamilton和Hampton等人做的[2-5]。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在浅海声场分析中,海底反射系数是个重要参数。近20年来,国外由于浅海声场预报及声纳研制的需要,做了大量关于海底反射损失的实验。最早的海底反射系数的测量工作是由Lieberman等人做的。有关沉积层的声学特性方面的大量测量工作是Hamilton和Hampton等人做的。Mackenzie,Robert,Bucker,Morris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在给定海底界面反射参数时,浅海声场简正波本征函数,实本征值,归一因子及筒正波指数衰减因子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于高声速海底,给出了由P、Q两个参数描写的小掠射角反射特征的简正波声场数值程序,在程序中采用了“两步分选及黄金分割法”的技巧,最后,文中给出了计算实例以及与实验结果的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 GIs 技术对 1977—2017 年芝罘连岛沙坝的岸线变化和海湾冲淤动态进行分析, 发现了连岛沙坝的变化情 况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在此期间, 连岛沙坝东西两侧始终处于向海推进趋势;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导致沙坝附近的岸 线总体长度增加, 形状趋于复杂, 自然海岸消失, 人工海岸建设不断向海延伸; 通过等深线反映附近海域冲淤变化, 主要体 现在芝罘湾侧以人为干预为主, 近岸海域的港口 、码头等地侵蚀剧烈, 海湾中心呈严重片状淤积。本研究对明确人类活动、 流域水沙及水动力环境变化等对芝罘连岛坝地貌演变的影响, 以及本地区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内海岸的连续开发导致岸线 、海床发生较大变化, 同时影响着湾内的水沙通量。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实测地形和水文泥沙资料, 统计分析了渤海湾岸线 、面积和海床冲淤变化, 构建了渤海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模拟了 1984 年、 2006 年和 2015 年三个时期的水沙分布, 探究了海岸连续开发对水沙分布和通量引起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 渤海湾岸线和 海湾面积变化主要发生于 2005 年后, 与 1984 年相比, 2020 年的岸线长度增长超过 185%,海湾面积减少近 19%;曹妃甸港 区南侧海域冲刷基本在 2 m 等深线以内, 而近岸和港池水域基本呈现淤积状态, 淤积幅度在 2 m 以内; 海湾的连续开发利用 使得湾内分潮波振幅增大 、传播速度减缓, 近岸海域的余流变化较为明显,南部较北部海域更甚;西北湾顶 0.2 kg/m3 悬沙 分布区域不断缩小, 西南近岸 0. 15 kg/m3 悬沙分布区域向中部海域推进; 悬沙通量变化与潮流通量并不完全一致, 呈外海增 加、近岸整体降低的变化特征, 湾内向外海输移泥沙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3.
东海海水中的溶存甲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臧家业 《海洋学报》1998,20(2):52-59
基于1994年秋季航次在东海的调查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溶存甲烷在水体中的分布规律、成因和来源.表层水中溶存甲烷呈过饱和状态,饱和度127%~254%,温跃层以上水体中,甲烷的断面分布不同于营养盐的分布,各站测值相近,没有显示出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而呈现的舌状分布,在陆架底层水中有明显的高浓度甲烷水体,表明甲烷从沉积物中迅速扩散进入底层水.黑潮次表层水的涌升过程稀释了陆架边缘底层水中的甲烷.在陆架和大洋区测站上,甲烷的垂直分布不同,前者主要受物理混合过程所控制;后者呈大洋区分布特征,在温跃层附近出现甲烷的次表层最大,这可能是陆架底层高浓度甲烷沿等密度面的输送所致.  相似文献   

14.
普里兹湾水文特征与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澳大利亚学者分别在1982年12月和1987年2月普里兹湾的调查资料,并结合中国"极地"号南极考察船1990~1991年间的调查资料印证,提出在中国"中山站"所在地普里兹湾在初夏与晚夏期间的水文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象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FY-4 可见光云图和 NCEP/NCAR 1毅伊1毅再分析资料,对 2018 年 14 号台风“摩羯”残涡经渤海增强前后热力、动力和水汽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台风登陆北上后变性为温带气旋,其热力结构呈非对称分布,垂直风切变具有温带气旋特征,台风残涡入海后高空辐散、整层涡度、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速度等物理因子均明显增强。利用 Petterssen 气旋发展公式探讨入海增强原因,台风残涡入海前,温度平流对台风发展起主要作用,涡度平流对台风发展起抑制作用,台风残涡入海后,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皆有利于台风残涡增强。非绝热加热作用在整个研究时段有利于台风发展,降水释放潜热加热对台风入海增强有正反馈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增大的特征。海洋平坦下垫面和适宜的海温是台风残涡入海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气候也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即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这可能直接促成了澳大利亚季风的形成。海洋沉积记录显示,澳大利亚气候的季节性特征最早出现于~3.5 Ma,而现代意义上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形成于~2.4 Ma。第四纪阶段的澳大利亚季风表现出明显的轨道周期:冰期(间冰期)时夏季风减弱(加强),其演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日射量、东亚冬季风的跨赤道作用、表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高度变化。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末次冰期以来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具有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典型气候事件相似的千年周期,大致表现为:北半球的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Dansgaard/Oeschger)暖期对应着澳大利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而北半球的海因里希(Heinrich stadials)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冷事件时澳大利亚夏季风增强。但马来群岛不同地区的上述古气候记录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区域性因素的影响有关。季风降水的千年尺度变化与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密切相关,且其相位变化与同纬度的非洲和南美洲古季风截然不同,明显响应了北半球日射量,这可能与亚洲季风系统的跨赤道作用有关。末次冰期古生产力研究表明,在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沿海,澳大利亚季风可以通过影响洋流模式、陆表降水与径流,来控制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海水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表层海水过程,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区引潮力、入射潮波、科氏力、水下地形、海岸形态及磨擦作用等因素对区域潮波系统形成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岸轮廓是区域潮波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认为模拟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过程需要3个重要的控制性条件,即入射潮波、海岸线变迁过程和海面变化曲线。利用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支持系统,对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30个时期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研究,系统地恢复了在不同的海面高程、不同的岸线形态条件下全日潮、半日潮潮汐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12400aB.P.和7500aB.P.两个时间界限分别代表了旋转潮波系统-无潮点开始出现、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现代格局基本奠定这两个特征事件的发生时间,将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的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尼罗罗非鱼对两种网目定置网片反应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厚才  何大仁 《台湾海峡》1991,10(4):380-385
本文就尼罗罗非鱼对两种网目(12.6和8.4cm)定置网片的反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网片邻近区域内的分布尾次数较中间区域为少;随着时间推移,其分布重心有移向大网目网片一侧的倾向。此外,罗非鱼对两种网目网片的趋网、碰网、穿网尾次数及趋网、碰网、穿网时刻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Meso-scale eddies ar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eddies with diameters of 50–200 km can greatly impact the transport of heat, momentum, and tracers. A high-resolution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in this stud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model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without data assimilations The simulated Sea Surface Height(SSH) anomalies agree with the observed the AVISO SSH anomalies well. The simulated subsurface temperature profiles agree with the CTD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ROSE(Responses of Marine Hazar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project. The simulated upper-ocean currents also agree with the main circulation based on observations. A warm eddy is identified in winter in the northern SCS. The position and domain of the simulated eddy are confirmed by the observed sea surface height data from the AVISO.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without data assimilation.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is analyzed using the model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eddy center is tilted vertically, which agrees with the observa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center of the eddy does not coincide with the temperature center of the ed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meso-scale eddy in the SCS without data assimilations. Further study on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eddies will be carried out using the model result and cruis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在浙江北部中街山列岛潮间带进行的海藻定点定量调查结果,已鉴定底栖海藻94种。海藻组成以亚热带性与暖温带性种类占优势。区系性质与台湾暖流对本区的影响有关。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本文对海藻生长的时空变化与某些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