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文博 《地质科学》2015,(4):1293-1305
旋回地层学是利用已知的地球轨道天文周期, 对地层记录的周期性变化进行识别、解释的地层学新兴分支学科。在过去近30年, 旋回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对于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重大地质事件的天文驱动、天文运行规律等诸多科学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基于此研究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 也成为一种新的高精度地质定年方法, 被应用于国际地质年代表的编制以及地表地质过程年代及持续时间的精确标定。然而, 全球旋回地层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显生宙, 并以中、新生代最为详细。对于更早的占地球历史约7/8 的前寒武纪时期, 相关研究较少, 但一些新研究显示了可靠的天文沉积旋回可能存在的证据。因此, 前寒武纪有可能成为旋回地层学研究新的突破方向。中国华北克拉通北缘元古代地层沉积旋回非常发育, 具有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质科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以地球早期演化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几年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和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高精度微区测年技术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鞍山、泰山和五台山等早前寒武纪经典地区的年代格架,推动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研究;中国晚前...  相似文献   

3.
范文博 《地质科学》2017,(2):616-627
轨道驱动的气候变化在显生宙已被广泛证实。对于更早的前寒武纪,米兰科维奇周期性是否存在未有定论。本文选择华北中元古代下马岭组赵家山剖面,结合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对其三段中、上部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在对研究层段十分发育的岩性旋回进行高分辨率测量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岩相认识的编码规则,建立时间序列,并对其展开定量分析。频谱分析结果与天文学理论计算吻合较好,这意味着前寒武纪也应该存在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律。此项研究为认识更早地质时期地球的轨道参数及天文状态提供了思路,对旋回地层学研究在前寒武纪的拓展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涉及早期地球演化、大陆形成与保存、板块起源、超大陆旋回等一系列关键地质过程,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现今板块构造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前寒武纪构造体制和机制,替代机制便成为许多地球科学家的追求,诸如地幔柱构造被认为是太古宙的主导构造。前寒武纪占据地球演化历史的90%,相应的地质体也占据大陆组成的90%,要深入了解大陆动力学并建立全球全时地球动力学理论,就必需了解前寒武纪,必须加强对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正>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都是比较成熟的学科。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这两大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从描述阶段跃入理论综合阶段,重新成为地球科学若干分支学科的固着点。其新理论与新假说不断涌现;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广泛采用;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日趋加强,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在这古生物学的“复兴时期”,为跟踪和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于1989年成立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刊物《Palaeoworld》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自2006年开始由世界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从2013年起《Palaeoworld》正式成为SCI刊物,被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收录(SCI-Expanded)。《Palaeoworld》主要发表以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面向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以及对演化生物学、历史地质学等感兴趣的专家和学生。发表文章主要包括以下领域:各门类化石  相似文献   

7.
前寒武系,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层单位,但是,却简单明了地代表了形成于寒武纪开始(显生宙起始时)之前的所有岩石,因而就囊括了可以追索到地球形成的所有时间阶段的物质记录。遵循现代地层学的概念体系,要建立一个更加精确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寒武纪以来的显生宙相对应,前寒武纪曾经被称为"隐生宙"。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生命活动的痕迹,被称为"隐生宙"的前寒武纪就进一步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这代表了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第一次概念进步。现行的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主要基于不同克拉通上的可对比的地质事件,而且基于合适的计时性(大致为整数的)时间界限来划分前寒武系,这个划分方案已经服务地球科学界三十余年,尤其是基于大范围的构造活动与沉积特征尝试性地建立了元古宙的纪(埃迪卡拉纪除外),代表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二次概念进步。随着对地球前寒武纪演变历史的深入研究而识别出许多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从岩石记录的背景变化中识别出造成这些事件的成因,这不但导致了对前寒武纪地球的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为今天重新修订一个新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三次概念进步。在新修订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中,表现出以下重要的进展:1)运用现代地层学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2)明确了具有特殊地质学涵义的太古宙的底界;3)明确并修订了太古宙-元古宙界线;4)尝试性地进行太古宇的建系。一个修订了的太古宙,可以定义为前寒武纪历史进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时间段,即地表上保存的最古老岩石的首次出现(4030 Ma的Acasta片麻岩)、大致在2420 Ma广泛的冰川沉积、变冷的地球条件和大气圈氧气上升的首次出现,据此太古宙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三个代和六个纪。太古宙的这个修订和进一步划分,强调了一个基本的科学理念,即太古宙代表了地壳形成与生物圈确立的早期主要阶段,以高度还原性的大气圈为特征。因此,太古宇的建系,是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本文通过详述这一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地球早期复杂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激发研究热情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外前寒武纪地质学文献数量日增,为帮助读者了解有关动态,特选译了部分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摘要,以供参考。这次选译的前寒武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文献摘要,主要取材于《Рж.Геол.》,1981、N.1—10。地层学一般问题 1979:前寒武纪地球化学特征的演化和周期性,124—147。根据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并利用岩石化学特征,研讨了东西伯利亚前  相似文献   

9.
晚前寒武纪,在我国指约19亿至6亿年前,长达十多亿年的一段时间。它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阶段。在此期间,地球的气圈、水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生物界出现了真核生物;沉积作用、构造运动和成矿作用也都表现出与太古宙全然不同的巨大差别。例如,自晚前寒武纪起,在地球上不再产生绿岩带(除个别地区可能的“绿岩带”  相似文献   

10.
宫进忠 《地学前缘》2004,11(1):104-104
冀东早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系的地质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岩石-构造-地质事件法的引进,在某些根本问题上得出与传统地层学方法截然不同的结论,出现了令人迷惑的尖锐对立局面。本文试图运行混沌系统非平衡热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分形几何学以及耗散结构等新理论和新方法,从地球化学资料出发,探讨该区地壳演化的若干  相似文献   

11.
关于震旦系的时限及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现代地层学、古生物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震旦系的时限、范围及划分等问题备受广大地质工作者关注。它涉及到中国晚前寒武纪的详细划分、震旦纪的建立和完善及其时、空位置的确定、地质发展经历以及国际(洲际)对比等诸多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国内自70年代初的“震...  相似文献   

12.
<正> 地球历史长达46亿年,可是在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系(纪)以及更详细的划分直到目前还仅限于距今大约6亿年以来寒武纪开始之后的显生宙(Phanerozoic)。一个笼统的术语“前寒武纪(Precambrian)”,包括太古宙(Archean)和元古宙(Proterozoic),概括了寒武纪以前长达40亿年之久、占整个地球历史85%以上的漫长时期(Hedberg,1976)。这种极端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系研究中所遇到的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13.
正地层是一部记录地球和生物形成演化的百科书,地层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从1669年丹麦解剖学家和地质学家尼古拉斯·斯坦诺(Nicolas Steno)提出地层学著名定律地层叠覆律算起,已有近350年的研究历史。300余年来,地层学的理论不断发展创新,内涵也不断积累扩充,形成了以地层叠覆律、化石层序律、岩相对比律(瓦尔特相率)、地质体切割律为核心的基础理论和以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为主的包含化学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定量地层学、同位素测年学、事件地层学等在内的庞大分支学科。在地层划分对比的  相似文献   

14.
前寒武纪(pre-Cambrian,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泛指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代,在地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约占地球历史88%时长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地层经过长时间各种地质作用改造,不仅记录不完整、保存差,而且原始地层层序复杂不清。同时,前寒武纪没有像显生宙那样可以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生物化石,因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和地质年代划分与对比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5.
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心主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古植物学家孙革教授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孙革教授196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硫矿成矿作用的综合对比分析研究,从古大陆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角度入手,梳理了15个与硫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并将其与构造和超大陆旋回对应;并依据硫在表层储库和地质储库以不同形式相互转换的特点,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时期硫多金属矿床地形成环境和保存特点,揭示了地球不同演化阶段构造-岩浆事件与硫矿成矿作用的偶合关系。从硫矿成矿的角度反映了地球的节律具有突发性和旋回性或周期性,总的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旋回地层学: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围绕对地质时间的认识,地层学取得了从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3次里程碑性的重大进展.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并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相结合建立的、以百万年为计时单位的地质年代表既创造了地层学的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质学对精确数字定年的不懈追求和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简要回顾了地层学解读时间的漫长过程,阐述了旋回地层学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旋回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在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以广西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海相碳酸盐地层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了旋回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在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基础上构建高分辨率,并能与人类社会时间接轨的地质时间坐标的广阔前景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侯增谦 《地球学报》2009,30(4):413-414
贺邢裕盛先生八十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五十七周年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才思敏捷、辛勤耕耘,成果卓著.多年来,他注重野外调查和科学实践,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过世界的四海五洲.不仅为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和各断代古生物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基底构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作者于六十年代初曾概述过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大地构造轮廓和发展样式,探讨了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曾指出地质现象是按各种程序有规律地相互联系着的,而这些综合现象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系统。它们的发展可以分阶段,同时也表现为旋迴形式,而地质旋迴的样式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是逐渐演化与发展的。应该把地球的地质历史总趋势理解为前进的、不可逆的和非均变的过程。正是基于此,作  相似文献   

20.
古王 《地层学杂志》2006,30(4):383-384
“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最高组织机构“国际古生物学协会”(IPA)的系列学术年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是世界古生物学科最高级别的大会。本届大会于2006年6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中华恐龙园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